跳转到正文内容

赛格电子市场:电子巨头的丰厚遗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6日 15:18  《锦绣》

  “赛格 · 华强北”传奇

  1988

  “山寨机”为何会在中央政府确定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圳诞生?为何会在深南大道一座摩天大楼下“蹦”出来?

  “城”与“市”两个字,已经回答了城市的两种起源。

  “城”原意为城墙。《说文解字》中有“城,所以盛民也”的解释,《礼记》中有“城郭沟池以为固”的说法,证明了城市的军事起源;“市”原意为做买卖的地方,表明市场交易是城市形成的另一推动力量。对于一条城市标志性的街道来说,“市”自然是其一项不可缺失的重要功能,比如北京长安街的王府井、上海南京路的步行街。

  “市”之于深南大道,有两处地方值得书写:一个是东门商业区,一个是深南大道与华强北路交汇处。相比较而言,东门之繁盛在深圳建特区前,而华强北则形成于深圳建特区后。东门商业与大多数城市的步行街一样,是市民消遣购物的好去处。华强北与东门同为深圳的购物天堂,但其以电子市场起家,早已成为全国电子产品交易风向标,更能代表深圳的产业特色。2008年,源于华强北的“山寨机”声名远播,随即,“山寨机”演化为集创造性与颠覆性为一体的“山寨现象”,以摧城拔寨之势,几乎侵袭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所有领域,也对诸如自主创新、软实力等宏大严肃的命题,狠狠地调侃了一把。

  “山寨机”为何会在中央政府确定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圳诞生?为何会在深南大道一座摩天大楼下“蹦”出来?

  这牵扯到深圳最大的产业——电子制造业,事关深圳特区早年的产业发展模式,也与深圳移民城市特有的草根文化有关。而其源头,则要追溯到深南大道上步工业区这个“世界工厂”最初迈步的地方……

  赛格电子市场:电子巨头的丰厚遗产

  华强北的源头得自深圳第一座高层建筑、曾挡住深南大道拓宽计划的电子大厦。电子大厦1981年1月动工、1982年8月建成后,不但成为深圳的第一个地标,也将深圳最大的产业电子制造业定于一尊。1988年,赛格电子市场在深南大道与华强北路交汇处建成营业,奠定了华强北中国电子交易第一市的江湖地位,也促使上步工业区由电子制造转型为中国最大的电子交易市场。“山寨机”则是华强北极度发达的电子产业链中激活的一个生命力尤其强悍的“变种”。

  可以说,深南大道亦是中国电子产业大道,其来由与中国国门洞开时的全球产业发展趋势有关。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让经济建设取代阶级斗争成为中国的中心发展战略,尘封已久的国门一打开,人们猛然发觉,发达国家电子产业发展已领先了好几个年代。并且,这一产业在日本、美国的带动下,向亚洲四小龙进行大转移。从现在的眼光看,电子业堪称经济全球化的急先锋。深圳特区筹备时的1979年,电子业就被作为来料加工的主导产业。

  在电子大厦动工前的1979年、1980年间,来自内地和香港的电子产业资源便不断向深南大道和华强北交汇处聚集。现在深南大道旁的华强集团、爱华电子、深圳中航集团都是当年广东省和国家部委在这里设的电子业基地:广东省政府将地处粤北山区的三个省属小电子厂 (8500 厂、 8532 厂、 8571 厂 ) 迁入深圳合并组建为华强电子工业公司,华强北路与华强南路也以此得名;第四机械工业部 (后更名电子工业部)在深圳设立的中国电子技术进出口公司深圳分部 (现深圳中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电子大厦的投资方,第四机械工业部还从广州 750 厂抽调一批人员组建了深圳爱华电子有限公司;第三机械工业部(后更名航空工业部) 则在深圳设立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深圳办事处(现深圳中航集团)。这些早期的电子工厂,都以“三来一补”的方式,生产令国人感到无比新鲜的初级电子产品:袖珍收音机、录音机、电子表等。

  1984年1月25日,邓小平专程来到这一中国电子业的勃兴之地,在中航的一家电子厂,他饶有兴味地观看了人和电脑下棋表演,表示“电脑要从娃娃抓起”。到1985年,深圳已有一百七十多家电子企业,全年产值为13.75亿元,比1979 年增长 113.5倍,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49.7%。1986 年1月6日,有志于打造电子产业帝国的深圳市将隶属电子工业部、广东省电子局和深圳市的 117 家电子企业联合起来,成立深圳电子集团公司(1988 年1月更名为“深圳赛格集团公司”)。与此同时,即将离任的梁湘,提议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地区电子行业协会深圳电子行业协会。在全球电子产业进一步转移、深圳发展高技术产业政策的激励以及全国各路精英南下创业的带动下,深圳电子信息业领跑全国,到2008年,深圳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七千八百多亿元,约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六分之一。

  可是,在这一显赫的战绩面前,这些聚集在深南大道、华强北的电子巨头已成明日黄花,替代它们的是华为、中兴这些新的市场强者。即便仍然“老有所为”,但在电子业上表现平淡,更多依赖地段优势,通过搞房地产再展雄风。深圳中航集团正在将自己早年圈的地盘打造为中航城,全面向房地产、高端消费进军;华强集团对电子制造业的兴趣也日益下降,更兴奋于文化产业、旅游及主题乐园开发;深圳中电则在金融证券投资、商业地产、工业地产上尝到了更多的甜头;赛格集团则在资本市场过度膨胀,业绩不佳,至今难见起色。

  深圳中航、华强集团、赛格集团、深圳中电这深南大道上的四大电子天王,曾为深圳乃至全国电子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但在深圳传统电子制造业向高技术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这四大电子天王败下阵来。或许,这应该归罪于它们雄踞深南大道黄金地段的地理优势。随着深圳从一个生产型城市发展为一个消费型城市,它们所在地段的商业价值陡增,诱使它们不约而同地将房地产租赁、开发作为发展重点,逐渐偏离原有商业模式。与此同时,同属国有企业的四大电子天王,在企业改制上的几番波折以及频繁的高管人事调整,也使它们难以专注应对不断升级的电子产业。因此,我们非常遗憾地看到,深南大道上的四大电子天王,在电子信息业上被康佳、创维超越,更被华为、中兴甩得老远,在房地产开发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上,也远远不是万科、中海的对手,成了两头的二流企业。

  将深圳中航、华强集团、赛格集团、深圳中电比作四大电子天王,不但是看重其在深圳电子产业的开山之功,也因为它们在深南大道核心地段举足轻重的地位。从1993年至今,四大电子天王纷纷将其在深南大道上的物业改头换面、升级换代。第一个尝到甜头的当属电子大厦的投资者深圳中电。1993年8月,深圳中电在电子大厦旁边开发电子科技大厦,成为深圳当时最好的写字楼之一,1999年又开发二期,形成华强北最大的写字楼群。华强集团于2006年1月在华强北开发158米高的华强广场。中航集团早在1994年就计划建设比肩地王大厦的中航广场,到了2005年终于引进李嘉诚(专栏),将深南大道上曾经的商业旗舰天虹商场拆除,开发建设一个造型新颖的摩天大楼水晶塔。相比之下,赛格集团在房地产上的雄心更大一些。

  1993年1月,北京电子产业界的权威人士王殿甫南下深圳,出任赛格集团董事长。此时,旗下已有168家企业的赛格集团亏损严重,中康玻璃、赛格日立和超大电路三大项目更是负重难行。王殿甫在全面收缩战线的同时,大胆地以资本运营进行资产重组,拥有4家上市公司的“赛格系”一度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1998年,王殿甫集赛格全力,在深南大道和华强北交汇处开发建设超高层建筑赛格广场。在建设过程中,赛格广场以深圳第一高楼地王大厦为目标,多次增加楼层,提升高度。但1999年竣工的这栋代表王殿甫梦想的“擎天柱” ,终因资金及设计问题,楼尖高度相差29米未能超过地王大厦。这场高度竞赛,令处身资本市场漩涡中的“赛格系”负担沉重。赛格大厦推向市场的1999年前后,深圳房地产市场尤其是写字楼市场并不景气,赛格广场并未成为一个成功的房地产项目。曾有文章引述赛格人评论王殿甫的话:“你看这个赛格大厦,为什么一定要超过地王大厦?就是他想留下点自己的印记,我们后来都说这是他的滑铁卢。”素来反对修建摩天大楼的王石,也曾经以赛格广场为例,劝谕企业莫被摩天大楼情结拖垮。

  除了高度之外,赛格广场在商业和审美上也无法超越它的目标地王大厦。但位于其裙楼的赛格电子市场,却是深南大道沿线乃至深圳所有的高楼大厦中对深圳产业经济贡献最大的。

  赛格广场动工建设前,在深南大道和华强北路东北角矗立的是十层楼高的赛格大厦。1988年3月28日,赛格集团在赛格大厦一楼设立了一家专门为上步工业区电子厂家配套的电子产品交易市场,面积只有1400平米,但却是全国第一家专门销售国内外电子元器件的电子市场。一开始,交易市场就有一百六十多家深圳和内地厂商、十多家香港厂商进驻,聚集了中国最多的电子元器件,也成了一个电子产业的信息集散地。这个小市场,在深南大道、华强北交汇处这个特殊地段,无意中扮演着中国电子产业链条的平台角色。在中国电子业急速的发展中,赛格电子市场的价值越来越大,不断扩容,直到将赛格大厦挤爆,将电子市场这一商业业态蔓延到半个华强北街区,并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最终,赛格电子市场带来的滚滚财源和成就感,也不幸地鼓舞了赛格集团建设比地王大厦更高的大楼的雄心。

  华强北“山寨式”成功

  2009年2月27日,《深圳商报》报道:“2008年华强北销售额达370亿元,其中电子类产品销售额逾270亿元,超过北京王府井和上海南京路,雄居全国著名商业街区榜首。目前华强北日均客流达50万人次。”报道并未引述数据来源,也未提及王府井和南京路的销售额,华强北是否中国第一商街尚难定论,但华强北近些年名声之大,的确与王府井和南京路步行街有得一拼。

  凑巧的是,这三大商业街区分别位处深南大道、长安街、南京路这三个中国最有象征意义的街道。想想也有道理,一条伟大的街道必然要涵盖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政治和商业,特别是当这座城市在向市场经济迈步的时候,最有可能产生代表一个时代的商业街。

  华强北的原初状态,和深圳任何一个地方一样,都是由山丘和池塘组成的风景。这或许是深南大道周边转型速度最快、最繁复的区域,谁都不会想到这里会成为深圳第一个工业区,更想象不到又变成了购物天堂。这个培育出在全国横冲直撞的“山寨机”、“山寨文化”的街区,本身也是一个典型的“山寨式”成功版本。

  之所以说华强北本身就是“山寨式”成功,是因为它的发展完全脱离了政府原先的规划和构想,更多依靠市场自身力量恣意生长。在此过程中,华强北经历了三个重要的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1982年上步工业区的建立。一个工业区建立在一座城市最重要的街道旁,注定这个工业区将随着城市的变化而被“革命”。不过,那个时候,大多数人还没有把深圳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来看待。

  如果说第一个节点回答了华强北“怎么来”的问题,那么第二个节点—1988年赛格电子市场的创立,则决定了华强北“是什么”的问题。深圳市区内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工业区,这些工业区的转型有很多条路可走,批发市场、物流、办公楼都是选项,但赛格电子市场让华强北走上一条“正路”,没有简单地推倒重来,而是将原有的电子制造资源转化为电子交易优势。更重要的是,这种转型并非主要由地价升值推动,而是根据产业需要的一个创举。在赛格电子市场带动下,加之1992年后深圳经济再度膨胀,市区地价猛涨,尤以深南大道蔡屋围和上步工业区为甚,租赁经济成为上步工业区变身华强北的最大动力,最终导致这一综合商业街区的产生。这期间,在深南大道与华强北路交汇处往西数百米的上海宾馆旁边,中航集团也应势将一栋巨大的工业厂房改造为天虹商场。这成为当时深圳福田区及深南大道旁惟一的高档百货商场,与赛格电子市场相呼应,使深南大道的商业功能得以凸显。

  更大的商业事件、同时也是华强北的第三个节点,发生在1994年7月—万科旗下万佳百货从罗湖西迁至华强北,在中国首次引进全新的美国仓储式百货业态,比沃尔玛进入中国要足足早了两年时间。万佳百货之于华强北,犹如烈火点燃干柴,顷刻间,华强北路旁的工业厂房从一楼到二楼、从二楼到三楼一层层“被迫”搬走,如饥似渴的商家迅速进驻……万佳由此成了深圳人最看重的品牌之一。2001年4月,因租约到期,万佳搬离华强北,华强北商家和深圳市民纷纷表达遗憾,《深圳晚报》甚至还发起挽留万佳的倡议;2008年3月,经过6年等待后,万佳的新东家华润集团终于下狠心将17家广东的万佳百货招牌一起卸下,替之以华润万家这个新品牌—这一回,更多的深圳市民黯然神伤。王石在2001年9月“遗弃”万佳时,恐怕也未曾想到万佳品牌在深圳竟有如此大的“杀伤力”。

  不过,由万佳百货激活的华强北商业扩张,其势头之猛,即使这位“开街功臣”撤离,也几乎没对它产生什么影响。万佳百货进驻华强北不久,一系列令人难忘的经典商战陆续上演:顺电从一个电器小卖部发展成知名的电器连锁品牌;女人世界卖场越做越火,男人世界、儿童世界也在旁边跟风开业……华强北路周边的振华路、振兴路、华发路旁,老旧的厂房和住宅也都纷纷改头换面,综合百货、特色餐饮、服装市场、电子城、电器城、金融服务、娱乐等几乎所有的商业业态都云集于此。华强北不再是单指华强北路,而是包括南起深南大道、北至红荔路、东抵上步路、西接华富路,面积1.45平方公里的超级商圈,总的商业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

  不过,由于华强北的“胚子”是完全按照工业区规划的,其交通道路、建筑形态和风格、空间构成、土地利用等在向商业街区转型的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仅从外表来看,华强北似乎并不像深圳,陈旧低矮的建筑、拥挤逼仄的街道,逐渐增多的新建筑与不断翻新的旧建筑混杂在一起—与深圳其他地方的现代和气派相比,华强北的确有些不伦不类。

  一直以来,杂乱不堪的华强北是难以被推举为深圳名片的,与光鲜亮丽的地王大厦区域、罗湖商业区、中心区、华侨城相比,华强北最初完全是脱离政府规划的草根状态。可是,看惯了如茵绿草和高楼大厦的深圳白领们,似乎一点都不嫌弃这个不大像深圳的地方。脏一些、乱一些、旧一些、挤一些、吵一些,这些都没关系,商业力量驱使更多的智慧和资金投入华强北,环境的优美和堂皇并不等同于购物的乐趣。

  仅仅从电子产业转型为电子交易市场,不足以解释华强北的奇迹。虽然电子市场一直是华强北商业的核心,但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商业街区,华强北还得具备特殊的秉赋。深圳城市向西发展的地理大跃进当是华强北奇迹的主因。华强北与深南大道一带相当于这一“跳跃”的“跳板”,自罗湖起跳,从华强北跳向中心区甚至深南大道更西端。城市的“跳跃”虽然剧烈,却有一个缓慢的过程,深圳城市规划的速度再快,也得遵循城市发展的自然逻辑。在这一“跳跃”的过程中,原本是工业区的华强北,不但有地利之便,更是一片价值洼地,相当于用第二产业的租金来赚第三产业的钱。特别是在1990年代中期之前,城市黄金地段相对低廉的租金,可以让仓储式购物、电子市场、特色餐饮这些新的商业业态有机会发展起来,相当于一种“孵化”。

  此外,深圳的移民特性对华强北的产生也起到了非常独特的作用。在华强北之前,深圳最大的商业中心在罗湖人民南路和东门一带,香港文化和广东文化是这里的主流,不习惯“白话”的北方人是不大适应的。他们口味各异,需要自己家乡风味的餐厅;他们更年轻,需要更潮流的购物方式;他们向往时尚和未来,喜欢更先进新颖的电子科技产品;从城中村农民房走出来的他们,对建筑和街道环境的好坏是不大在乎的……就这样,华强北这个战略性规划的意外事件发生了。

  这是一个城市规划的意外,一个商业的意外,也是一个文化的意外。

  直到从赛格电子市场发起的华强北由工业向商业转型10年后的1998年,有关政府部门才认识到华强北对于深圳商业和城市的重要作用,第一次明确华强北商业区的定位,并投资4500万元对其进行首次改造。各路商家积极主动配合,仅在沿街外立面的改造就花了1.2亿元。但是,以修补和美化为主要方式的首次改造,并不能将华强北打造为符合深圳城市档次的第一商业街。

  华强北功成名就后,它原来的旧模样已经让一些热衷于城市形象的人看不下去了,虽然陈旧的华强北潜藏着它成功的基因。在这个城市里,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给华强北来一次整形手术,而不光是一次美容补妆。毫无疑问,这是一项艰难的事业。在中国,不少由市场自然形成的商业街,往往在政府大刀阔斧的改造升级运动中生机不再,只留下美丽的躯壳。或许意识到这种挑战,华强北的第二期改造经历了漫长的论证过程,市民、商家也纷纷上阵与政府官员和专家讨论。直到2009年1月,深圳市才向全球知名规划设计公司发布国际设计招标,希望建立一个完全立体的空间街道。

  不远的将来,华强北将经受一次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