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找工作, 坚持做自己
——4位个性求职人的对谈录
他们表现出的个性与追求让人羡慕和咋舌。你把视线从平铺直叙的简历里拉出来,还来不及对他们有一个基本的定断,那些生动的元素就冲散了你的预先判断。
我们反复确认已达成的这条共识:这些截然不同的年轻人是全新的求职一代,他们拒绝被模式化定义,无论他们是否一毕业就会找到满意的工作,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会依照自己的梦想,快乐地做自己最满意的工作。
采访/王默 王舒婧 万蕊 文/王舒婧 摄影/江浩 场地提供/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总部
王雅超、郝鹏飞、李光辉、路婉婷,分别占据了1985、1986、1987、1988四个出生时段;分别属于白羊、天蝎、金牛、水瓶四个星座——恰好火水土风四星相人守一个;来自河北、吉林、河南、广州四个出生地;出师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贵州大学四个不同级别的学校;占据了财政金融、工商管理、财务会计、英语四个专业;出生于四个截然不同的家庭,父母有的在国企做工程师,有的经营医药器材店,有的在煤矿做机电工程师和全职主妇,有的双双做生意搞经营——这些各不相同就好像是我们在采访前特意筛选过的一样。
王雅超从小就当班长,没参加过中考,连研究生也是保送的,对她来说“人生中真正的考试只有高考那一次”。也许是因为已经在IBM实习了16个月的缘故,从外表看四个人里属她穿得最职业,给人的感觉理性而逻辑,有着咨询公司女顾问的气质。
郝鹏飞在他的简历里形容自己具有“诗人气质和农夫精神”,他说之所以这么形容是因为他的老师在一堂公共关系课上说过这是人重要的素质,而他很认同。他打算应聘新浪的实习生岗位,现场比赛那天,看到其他选手自我介绍没有说完,压力之下,30秒的自我介绍他只用了13秒,后来新浪人力资源总监段冬说他浪费了这13秒。其实他很优秀,只不过不知道如何挖掘自己身上真正的闪光点,而且目标不明确。
看起来稳重务实的李光辉希望自己过一种创造性的生活,就算是财务这样平淡如水的工作,也要可以激发他强烈的好奇心,并能实现“真正的自我”。他为自己设想的未来是这样的:虽然是做财务,但也要和别人不一样,希望自己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给决策者看的财务信息,而是一个关于投资、财务问题的咨询解决方案。他计划做这类型的工作,三五年后去国外读一个MBA,然后回来自己创业,做一家针对私人理财的财务咨询机构。
路婉婷说自己直到同其他几位同学一样坐在这里接受采访才“第一次感受到学生就业的竞争真的这么激烈”——这不代表她不努力、没有上进心,只是她就是那么一个让人觉得山花烂漫的人——新东方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亚哲这么形容她和另一位参赛者刘珏,说路婉婷像《潜伏》里的晚秋,刘珏直爽像翠平。路婉婷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观点是,“大家看起来莽撞而焦虑,是不是因为我们被社会的某种价值观套住了,觉得应该要走这样一条路:进名校,然后进外企,然后要懂得PK,去争取几个别人给你提供的机会?是不是就真的有一个框,大家不由得就被归顺在这条路上?其实我觉得人生就像一片叶子,它有很多条脉络都可以获得养分,不一定非要走哪一条路。”她觉得理想主义是一种很珍贵的特质,她希望自己做一个体验者和厚积薄发者。
四个截然不同的年轻人有不同的就业观、工作观、理想观、价值观,他们对自己有不同的设定,也有不同的能力和态度去调整他们的设定,抛开平铺直叙的简历,当我们来到这些生动的面孔前,我们开始有信心,每个独特的生命都依据着自己的特色在寻求属于他们自己的角色,实际他们的未来道路,在自己的话里已经有眉目,接下去只是需要实现的时间。
谈谈你们找实习工作的经历吧,困难吗?看到你们都有不少实习经历,找实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学到什么可以和大家分享的?
王雅超:找实习工作很难,最难的是摸不清网申实习岗位这件事的诀窍在哪儿。我当时有三个月每天都坚持投至少一封简历,但是一直没有收到回音。现在总结一下,觉得是方法的问题,比如虽然认真修改过简历,但是邮件里并没有针对性地自荐,描述为什么我适合这个岗位,只是礼貌地写:“我觉得你们公司很好,希望能给我一个面试机会。”当时我并不明白什么原因导致了石沉大海,慢慢开始心里挺煎熬的,觉得不是机会少,而是自己太差,是一根小草。只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从一开始只投很好的大公司,到连没有听过名字的公司都投,结果连这样的企业都没有回音,就开始溃败,哀叹连找实习机会都这么难,那找工作肯定就更不靠谱了。
幸运的是后来跟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天,发现也许不是自己的能力问题,是方法不对,比如我们发现投简历时间特别重要。以往都是夜里一两点钟还在投简历,还喜欢在周末集中投,结果周一HR的邮箱必然已经爆掉了,投出的简历根本没人看到。后来我们就改在HR吃完中午饭的时候投,那时刚好没有那么多的工作要处理,此时邮箱里弹出一封邮件,他点开看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我投IBM的简历里面还附了一封七八百字的信,描述我目前的情况为什么适合这个岗位,当时我希望去上海公司实习,就写到我男朋友在上海,所以我没有住宿上的麻烦,而且我人在上海不可能动不动就跑回学校,所以精力会集中在这份实习上面,等等。然后写了如果做这份工作,我能保证给公司带来什么,总之我表现出我是一个麻烦最小的申请者。后来HR告诉我当时他只是看到那封自荐信的内容,在打开简历的同时就已经给我打电话了,他好像只面试了我这一个人。
路婉婷:我没有那么多关于投简历的丰富经验,很多实习机会是双向选择的结果,比如因为是学英语的,之前又因为帮忙申报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认识了一些朋友,所以有了在电视台做英语新闻的机会。
我的家在广州,在贵州读大学,想来北京找实习机会是为了人生多体验一点不同的东西——我曾经是那种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但是高考失利让我发现,其实有时候你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仍然是命运在选择你,并不会由着你想走的方向走下去,会指给你另外的路,所以后来我的步调就放缓了,心态更平和,开始留心生活的信念,觉得其实只要走稳每一步,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没必要非把自己的目标定成什么样,然后一定要把自己逼到那里去。就好比我们人在这边,但目标在河的对岸,结果为了过河消耗了很多能量,搞不好就被淹死了,所以还不如走在河的这边看看野花,听听水声鸟叫也挺好。
李光辉:我也是海投多、回音少的类型。我也思考过为什么反馈少,后来想可能是自己有很多硬性的标准没有达到,比如英语水平等,所以直接被网络刷掉了,所以我现在的想法就是先读书,把硬性标准强化得差不多了再找工作。
我有一些实习经历,比如从大一开始就在AIESEC工作,AIESEC工作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为各国学生介绍跨国实习的机会,我发现外国实习生身上有一种中国实习生不具备的东西,他们去全球各地做实习,只是为了体验和认知,而不是把实习当做获得工作的跳板;我在AIESEC也经常听面试官面试别人,看到很多包装得很好的对白,让面试官觉得他非常适合这份工作,结果最后并不适合,对双方都是一种伤害。所以我想我无论面试还是找工作,都要展现真实的自我,比如我有很强的好奇心,然后还有点理想主义,不管是曲线救国还是直接就进去了,我找工作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
给你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一次面试是怎样的?
李光辉:我去年投了宝洁的实习生,也参加了面试,当时和面试官聊得非常HIGH,聊了半个多小时,但出了门之后,我知道我可能落选了。因为聊太开后的状态是控制不住的,你跟对方聊的不是工作,是私事,谈到人生去了,过“界”了。还有,我面试的是宝洁的销售岗位,但面试结束后我发现自己不适合做销售,因为我卖东西给客户的时候,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客观评价产品,而没有站在对方角度说这个产品能提供给他什么,而且我很多时候不好意思管别人要钱。
基于现在的经历,你们认为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郝鹏飞:我觉得是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我在盛唐传扬实习的第一天,任务是帮人去包包裹,我当时觉得虽然自己什么都不会,也不应该是包包裹的人,后来分配给我这个任务的主管跟我说,你来入职,就从学生转换为工作人员了,要什么都会做,什么都能做,不要想着你是本科毕业生,或是将来你能如何如何发展之类,工作中有很多琐碎的事情需要处理。
路婉婷:我觉得说到工作观,首先要想清楚自己要怎么活,不要随大流。并不是说我要独树一帜,而是作为一个年轻人,不要总像被别人控制着的小木偶,也许有人会觉得我这么说太理想主义了,但我认为要先明白自己要什么,不要被太多世俗的观点所左右。再一个,其实并不一定要在开始就进入那些很牛的公司。我们看很多成功的典范,他们刚开始的时候都很曲折,所以只要大方向是明确的,一步步总会走到那里。所以当我们第一步从学校里出来寻找工作机会的时候,没必要太急,也没必要太慌,首先你一定要保证自己的能力是到位的,在作为一个学生的时候,你一直在积累,涉猎了很多知识。我的经历就是在大学的时候广泛地读书,这样自己的功底会很厚实,最后出来做事时,就相当于是厚积薄发,不管做哪方面的事情,都会有平台让你展现自己的。
我是学英文专业的,经常会听到有人在抱怨说不知道英语学来学去干吗。我认为大家今后不要想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工作的问题,而是考虑怎么样把中西文化精华吸收在自己的身上,成为一个集西方文化大成的人。也许今后我会做一份和英语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的工作,但是都是可以走得通的,关键是你要使自己成为一块质地很好的可以汲取知识的海绵。
王雅超:可能是因为在IBM实习的关系,我觉得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是很重要的。我看到很多IBMer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学习能力。我实习过程中有一个Mentor连看Apple说明书都津津有味,看完后还会给你总结出“一二三四五六”来;那种几百页的英文文件,他看得兴趣盎然,还跟你说,“你看这几点特别特别重要!”说得俗一点,生活中很快乐的那些同事,都是爱学习的人,在这家公司赢得大家尊重的也是那些学东西并且能够反馈出来的人。而且我觉得要保证学习精神很难,尤其是当你真正工作了一段时间,有家庭、孩子之后。就像我的经理那样,宝宝三岁,每天三点钟才睡,五点钟就醒,我觉得如果是我,可能被生活琐事烦得不行了,他一早却还会说,“这个文章很不错,你来看一下!”对生活充满了激情。
李光辉:我觉得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激情。我是金牛座,是每做一件事情都可以做得很踏实的人,但是我觉得自己缺乏一种激情,我很想过那种每天早上起来,看见自己一天所做的事情,都感到兴奋的生活。我希望趁着年轻,做的事情没有很多的时候,梦想可以很多,不像以后已经实现的事情很多,能梦想到的就越来越少了。
大家的父母都是做什么工作的?他们对你们找工作有什么影响?
王雅超:我的父母都是国企工程师,他们希望稳定,在我刚开始找实习的时候,他们的期望就是我能够学到一项安身立命的本领。这可能和我父亲的经历有关,回顾他的职业生涯,他30岁之后才确定走工程师这条路,但通过不断学习,现在尽管已经退休了,退休后比退休前还火,很多公司会请他帮忙。所以他觉得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要想以后生活得好,有一项安身立命的本领才最重要,而不是说大家都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就可以了。因此,他一开始不太理解我所在的咨询行业,觉得就是忽悠。不过从我学生时代,他就一直给我灌输观念:不在乎考试成绩,而在乎有没有学到东西,我告诉他现在我每天都可以学到新东西,即使有一天离开了这家公司,也是个很值钱的人,他现在慢慢接受了。
李光辉:我的父亲是河南平顶山地区煤矿机电工程师,母亲是专职家庭主妇。之前家里很多代都是农民,后来父亲被煤矿招工,一个偶然的机会又读了函授,现在把我们全家带来北京,从农村户口转到城市户口。所以我的父亲在家里是那种很强势的人,他一直觉得改变了我们家族的命运,他对我的希望也是如此,希望我有一种责任感,能把我们的家族传承更好。
郝鹏飞:我们家的医药店是我父亲退休后从我姑姑手里接过来的,父亲以前的职业是记者,但是他并没有强制我走他的路。作为父母,他们并不是说你要如何如何,而是想知道你现在想的是什么。父亲是一个很朴实人,他跟我说,你做什么事情都好,只要你能够真正帮助公司创造什么价值,不要去混就行了。
那你们中间有人做愿景规划吗?比如10年、20年后,我在过什么样的生活?
郝鹏飞:我觉得现在中国变化真是非常快,所以三到五年计划比较合适。我希望先找到一份工作,有两三年的经验,然后去读MBA,但是是读国内的MBA。对工作,我希望可以像我们导师说过的那样:更专业,更合规,更怡人,更投入。
王雅超:我希望可以在IBM待上一段时间,我当初选择IBM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它有全球技术,涉及各个行业,有各种岗位可以给你提供机会,每隔两年就会有一个轮岗的申请机会。都说IBM是一只大象,我想慢慢看一看,象腿是什么样的,象耳朵是什么样的。
理想主义在你们的人生中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你们觉得它重要吗?
路婉婷:其实我是这样的人,抱着一个很好的理想,但是也在做一些很实际的东西。那天我喝豆浆,看到上面有很多泡泡,就在想其实我就是那个泡泡,看到旁边也都是泡泡,但是看不清楚这是一杯豆浆。还是应该多读书,形成一个思想上的门轴,然后你再做事情的时候会有自己的体会,会更游刃有余一些。
王雅超:其实我觉得理想对于我的意义就是在于我能控制自己,如果没有理想,你会随大流。
李光辉:实际我还想说,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一个区别就是,外国学生实际没有心里想着我一定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或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不像咱们会一堆坐在这里,聊找工作或怎么做一个很有成就的人,他们只觉得不着急做这些,着急的是怎样让自己每天都过得高兴。这样看中国社会还是太有压力了。
路婉婷:其实没必要每个人都要进很好的企业,我始终觉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我理想的目标就是有一个规划,然后通过这个规划碰到一些现实的事情,把它们掺合起来构建一个人生,变化太快了,人活着才是硬道理,适应生活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