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从跨国公司CEO到网络新锐 34岁王微的第二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5日 15:06 《全球商业经典》

  从跨国公司CEO到网络新锐  34岁王微 他的“第二人生”

  作者:何晓鹏

  三年前我在干什么呢?三年后我会在哪儿呢?Who the fuck knows!”

  7月,黄梅天的一个雨夜里,王微在他土豆网(tudou.com)上的博客里这样写道。两个月前,王微和他的好友等一行五人,从拉萨出发,翻越喜马拉雅山区和海拔5200米高的珠峰大本营,一路骑自行车到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耗时15天,行程1200公里,这只是他乐于挑战自我,从突破中找到方向的故事之一。

  这世界瞬息万变,谁也无法准确预测各自的未来。三年前的一个近乎偶然的决定,让王微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路。

  此刻,无论是当年的约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大学的好友,还是后来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同窗,他们多数都在跨国公司敞亮的

写字楼里正襟危坐办公开会,而王微,自己却在上海苏州河南岸的一座由古老仓库改成的办公室里操持着他的“土豆王国”。

  顺其自然踏上创业路

  时光回溯到2004年10月初的一天,王微和好朋友Marc一起去打篮球。回来的路上,Marc说:“你听没听说过播客 (podcast)?”“没有。那是什么东西?”王微回答。那个时候,王微的身份是贝塔斯曼集团(Bertelsmann AG)企业战略总监和贝塔斯曼在线中国的执行总裁,是个许多人钦羡的跨国公司高级白领。

  王微,1972年出生在福州,父母是医生,家境不错,高中毕业后赴美

留学。“在国内,我是个糟糕的学生,考不上好大学,在福州呆得很无聊,毕业后就去美国了。”他很坦然向记者说着自己的故事。但显然,王微比他自己描述的要优秀得多,他不但拿到了美国常春藤盟校约翰·霍普金斯的硕士学位,还到法国巴黎郊外全球享誉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镀了金。

  “那个时候播客运动先锋亚当·库利(Adam Curry)刚做发布他的ipodder软件不到两个星期。全世界的podcast电台好像不到10个。Marc拿着他的ipod,给我听了听几个节目。讨论了一路,我们都说,这个东西很酷。Blog给了我们大家文字的话语权,而有了类似于podcast的东西,我们就有了声音的话语权。我说,我们给中国也开发这么个东西吧。”王微说。

  一开始王微不过想把ipodder软件复制一下,做一个中文的版本,反正它是个开源的软件。纯粹是个兴趣,翻完了,扔出去给Blog的社区,就完了。“毕竟我们都有自己的一堆事。”王微说。

  在做软件的当儿,王微发现ipodder这个软件在中国会有许多的问题。它的下载虽然带了些BT的功能,但是所有的下载都是直接从服务器上下来的。带宽会是个很大的问题。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博客不可能自己去建一个网站,租一个带宽,每月付一笔数字不小的费用。

  王微觉得,做podcast的目的是为了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发出自己的声音,做出自己想做的节目,“我们既然做了这件事,就得让这个目的实现得彻底,必须解决带宽的问题。

  这个决定,没有再多的理由,让王微离开了原来的高薪工作,全力投入到创办土豆网上来。

  刚开始他的心境和做白领没有啥不同。为了使Bit Torrent和ipodder软件结合,他招聘一个软件工程师;为了需要搭建一个网站来处理这些种子文件,土豆网又有了个网络工程师。一个老板两三名员工,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其实,创业的路自己也并不熟悉,离开学校后一直是“打工仔”,现在变成“boss”,角色变了,自己也慢慢跟着改变??就这样,土豆网一天天地长大。

  多年后,问起他当时的创业冲动来自哪里?性格率性的他豪不犹豫地回答:“看到苹果的播客,让我很兴奋,觉得这是件很好玩、又很酷的事情。我决定做这件事情的时候,31岁,再继续做下去的话,一眼就可以看到底,看到自己的未来是个什么样子。”

  这就是王微,20世纪70年代的知识精英,却比同年龄人更勇于追逐梦想的“阳光男人”。

  创业模式凭体验嗅趋势 

  创业初期,王微借用的是朋友的办公室。等到有五个人时,他在上海体育馆附近找了间简单的公寓,然后是更多人的加盟。不再是几个月前的简单兴趣,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王微和伙伴们全力投入到软件开发和网站架构的建设中。

  2005年4月,经过几个月时间的设计、修改、再修改,土豆网正式上线公测。“你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它才会成为你希望它成为的东西。忙了几个月,造出了这个土豆网。像是建筑师造好了个楼,呕心沥血。像是看着自己的画,从草图到线条到上色。添添补补,一直不满意。但是忽然有一天,看着这么个楼,看着这么幅画,想,该把它放出去了,放出去,看看这个世界怎么看它。”王微说着自己的心情。

  就在土豆网上线公测两个月前,1978年出生在台湾的华人青年陈士俊(Steven Chen)和他的另外两个创业伙伴在美国加州一个小镇创办了日后声名显赫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

  和陈士俊一样,王微也不知道,也没有人告诉他,这样一个东西是否能赚钱。坐在客厅里,周围到处都是电脑和缆线。那个时候,王微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这个平台能够生存下去。“我们还需要很快找出一个支持它的商业模式,也许是广告,也许是一些付费的个人频道,也许是和电视台的合作。”不同于新浪、搜狐等第一代互联网站的创立,它们在美国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复制,而土豆网则几乎是和YouTube同时起步,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借鉴。

  “土豆网上绝大多数的内容一定会保持免费。”不过,王微相信,在土豆网这个大舞台上,很快也会有像The Dawn and Drew Show(编按:美国知名播客show,由一对夫妻表演脱口秀,经过《纽约时报》报道后,造成了连续三天时间节目所在的网站无法访问而声名大噪。)这样有趣的个人频道,有几十万的听众或者观众。“有一天,几十个或者几百个中国的Dawn和Drew出现的时候,土豆网就可以靠自己生存了。”

  虽然,中国没有出现Dawn和Drew,但却出现了无数个比Dawn和Drew更热门的播客。去年7月12日,豆角digitalput@(播客用户)发布的视频《中国队勇夺世界杯》,短短一年时间,累计被点播收看了将近50万次,没有人会料想到播客浪潮在今天的中国也会如此汹涌。

  一年前说起土豆网,很多人会很茫然。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土豆网。“去年7、8月间,土豆每天视频播放的数量在200万个左右,现在每天播放的视频数量有5000多万个,每天有500多万人使用土豆网。”王微介绍。根据AC尼尔森的统计,每月约有7000万人登录土豆网,这个数字差不多是中国整个互联网宽带用户的一半。

  在土豆网,你只需要有一台电脑、一个麦克风、一个免费的音频软件和一个房间,你就可以成为一名播客,做自己的DJ,拥有自己的多媒体演播室。你可以找找和你兴趣相似的播客,建立自己的粉丝俱乐部,可以收藏你发布或者喜欢的视频,并嵌入到你自己的博客里。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做自己的主播。”在一个中心被结构,个性欲凸显的年代,这样的诱惑,让年轻的人们无法抗拒。而土豆网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

  今年7月,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试验,土豆网发布了全新的广告系统,凭借后台数据分析能力的优势,根据用户的逗留时间、点击数据,在他所观看的视频前段植入一段3秒钟的广告。而广告收入与内容提供用户分成,已有飞利浦、麦当劳、百事、MTV、DHL、奥林巴斯等多家品牌广告商参与广告投放。

  “因为我们的用户是一群一般广告很难抵达的一个群体。20岁的人基本上不看电视,连我们三十好几的人都很少看电视。要想大规模地抵达这个群体还是挺困难的。所以,我们所做的就是帮助广告主让广告抵达那些远离电视、坐在电脑前的这群人。对广告商来说,以前他们碰不到这个群体,现在达到了。”王微表示。

  事实上,从去年8月份开始,土豆网就开始尝试在部分视频上植入广告,但整整用了一年时间才将广告发布系统完善。之所以要花费一年时间,引入逻辑学、心理学、统计学的元素推出这个3秒钟广告系统,王微解释说:“我们只是希望改变传统电媒体‘简单粗暴’给观众看广告的模式”。土豆网的理想状态是,一个不喜欢体育的女用户,她就不会在土豆网上看到任何有关体育的广告。当然这取决于她在网上逗留足够长的时间。

  心情:心中有梦──最美

  2006年是视频行业发展的黄金之年,在Google16.5亿美元巨资收购YouTube的刺激下,2003年至今,已知中国境内有16家网络视频企业获得风险投资,融资总金额将近1亿美元,其中5家企业获得两轮融资。而土豆网更是在2006年初获得850万美元第二轮风险投资之后,今年5月又获得了近千万美元的第三轮风投。

  但短暂的辉煌之后,大部分视频网站的风光却很难再维系。市场分析机构易观国际认为,由于网络视频网站在带宽等成本支出上较高,如果在短期内无法证明商业模式成功进而获得更多的资源进行投入的话,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两年时间内,王微同样目睹了一批批网站的兴衰、沉浮。从2台服务器,20多人的流量起步,现在土豆网已经拥有了1000台服务器,每天约500万人次的访问量。人群汹涌而来,王微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网站一个月的仅带宽成本支出就有好几百万元。土豆网现在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几个平台之一了,网站的带宽,在中国也是最大的。

  但王微和他的投资者还是相信土豆网有明天。“投资者没有为我们规定盈利时间表,因为我们都相信,未来会是一个视频的世界。这么大一个数量级的用户在这里,土豆网一定会获得商业回报。”王微说,现在在美国,互联网投资的热点依然是社区、游戏和视频。社区、游戏和视频网站彻底颠覆了人们过往的生活方式。

  2003年7月,美国游戏商linden lab公司推出了一款模拟现实游戏巨作《第2人生》(Second Life),一款完全模仿现实生活的社区交友型网络游戏,玩家在游戏中可以扮演各类人群,挑选自己喜欢的职业,认识新的朋友,并与这些朋友建立各种关系,甚至你还可以与心仪的玩家在游戏中美丽的教堂举行盛大的婚礼。

  2005年末,《第2人生》便拥有超过10万的注册用户,这一数字还在稳步增长,让外界见识到游戏内的消费和生产都是惊人的。据官方统计,光在2006年1月,《第2人生》的注册用户使用游戏币(Linden元)发生的交易额就超过了500万美元。为了体验虚拟真实的第2人生,人们很愿意花上时间和金钱。

  有人问游戏开发者的成就感来自于何处?答案并不是从虚拟世界赚来了真金白银,而是他觉得他在建一个国家,并且为这个国家制定规则: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

  《第2人生》的案例,让王微不禁有感而发,他说,他的创业成就感也并不是做一家公司而已,而是他知道:有一天坐在这里,或者通过手机、PDA、电脑,任何有屏幕东西的东西,你能看到你想要看的任何东西。

  “但是现在我已经达成的,跟我想要做的相比,只是冰山上的一个冰粒。”王微说。

  创业感言:我们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它才能成为我们希望它成为的东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