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曲琳
微博让伊光旭成了草根英雄。现在他又瞄准了微信。
不是只有美女才会被搭讪。各种活动上,伊光旭就经常被搭讪,甚至被团团围住。
听说眼前这位就是“冷笑话精选”的博主时,对方会“哦”一声作恍然大悟状,表示久仰大名,之后忍不住跑过来三言两语介绍自己的产品,再报上自己运作“官微”的困惑,与伊光旭探讨一番。此时这位1986年出生、个子不高的福建男生,人气比美女还高。
在潜意识中,那些人也许会纳闷:所有人都玩微博,凭什么伊光旭这小子玩得这么好,还把它玩成了生意?
而且生意还不小。他手里目前有二三十个微博账号,最知名的当属在新浪微博上有1060万粉丝(截至2012年12月20日)的“冷笑话精选”。他不光是微博大号拥有者,他创办的厦门飞博共创网络有限公司(下简称“飞博”)也为企业做微博营销,一些他不愿透露名称的数码产品、快消品品牌(你可以在微博上很容易地看到它们)主动找来请他运作,美丽说等IT圈最红的创业公司也邀他做幕后推手。自然而然地,他的第二战场正在延伸到微信。打开李开复[微博]的微信,你会看到一个李开复自己的“站点”,最末一行小字“飞博inside”。
“站长之王”蔡文胜投资了伊光旭这个社交媒体时代的“个人站长”。与两人都相熟的朋友评价,伊光旭和蔡文胜相差16岁,很多创业理念却异常相像,蔡文胜对他寄予厚望。
把这些光环去掉,其实他也只是个刚创业两年的小男生而已。造型上花了点心思,蓄着诙谐的小胡子;名片也有些小心思,正面是大头照,背面还印上了一个后脑勺。
草根英雄惺惺相惜
厦门IT圈是蔡文胜的“兄弟连”。他所投资的同步推、美图秀秀、欣欣旅游等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兄弟单位。这帮创业者紧密团结在一起,互动频繁。
2010年,同步推CEO熊俊认识了伊光旭,后者刚被蔡文胜游说到厦门。1982年出生的熊俊和他打了个招呼,欢迎他正式加入江湖,聊过后,觉得这位老弟挺有本事。回到公司,熊俊和大家侃起来:哪位同志想做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大咖?办法可以告诉你:找到行业最红的论坛,从第一帖到最后一帖,全部认真看一遍,这样你会了解到论坛为何兴衰。当年蔡文胜就是把互联网上比较大的论坛扫了一遍,从第一篇帖子看到最后一篇,对各论坛分别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心里全都有数。
熊俊相信伊光旭能成为大咖。他发现伊光旭早期玩微博的方法像注册域名一样:注册一堆账号,发无数条内容,把其他微博大号的所有内容看一遍;为了吸引大号注意,每天大半夜忙活,大清早去抢沙发。这俨然就是十几年前蔡文胜的思路,连那股背后悄悄努力的劲头也像。
创业初期,伊光旭囤了不少账号。他曾经注册了一堆和冷笑话相关的账号,因为“自己就爱好冷笑话这口”,同期发布内容,看哪个名字有走红潜质;又注册了一堆和品牌、商户相关的账号,幻想那些公司会在微博最火爆的时候,像买域名那样,把账号回购过来,却杯具地发现人家已经变成了“蓝V”,或者干脆另取一个名字;微博上大家调侃“马英九”,他注册了个“马英七”,在1万个粉丝就能上top草根排行榜的时期,“马英七”一下就冲到2000个粉丝。
而且,他几乎无时无刻都在发微博,或者读其他人的微博,留意每个人的口味。“最后我再提炼出一个‘综合口味’。”
伊光旭总对别人说,自己就是在制造“农夫山泉”。同一个水源,改良一下放到市场上就能火。同样一个内容,老的笑话不好笑,要优化笑话的口味,玩文字游戏,才有爆笑效应。后来,“冷笑话精选”脱颖而出,再后来,竟然有广告商找他打广告。
熊俊评价:“你不光得看无数帖子、微博,之后还得思考,为什么事情会往这个方向发展。我感觉到伊光旭对事情很有洞察力,这需要一点一滴地培养,不是天生的。”
未必每个人都愿意使用土办法。熊俊曾被李开复拉到创新工场。“在创新工场的眼里,我们当年在厦门做同步推已经是比较草根的。但再跟文胜、光旭相比,我又太洋气了。”
伊光旭和蔡文胜的另一个共同点是喜欢看人物传记,伊光旭在上学时就看了一百多本.现在这仍然是他们二人的共同爱好,蔡老大比他更爱分享阅读心得。
真正的草根英雄,彼此间绝对惺惺相惜。2009年,伊光旭边做电商网站边玩微博。他想认识一些知名投资人,开始私信搭讪那些几十万粉丝的企业家,把微博当做一个免门票的投融资对接场所。但他分析过,自己默默无闻,大人物和大机构不适合自己。
蔡文胜在2010年4月15号开通微博,伊光旭关注到他,很想结识。首先,这是一位福建老乡;第二,他投资的很多公司伊光旭都听说过;第三,听说他的故事还挺传奇的。“就像在一大堆人里面看到一个大美女,我当时是在一大堆人里面看到一个感觉靠谱的投资人。但他有点太大牌了。”
蔡文胜还真的关注他了。先是腾讯微博,然后新浪微博,伊光旭又找借口继续跟进,说久仰大名,自己想买个域名,特来请教。蔡文胜不但很快回复了,还把自己的QQ号留给伊光旭,让他找自己投资的“易名中国”CEO孔德菁,顺便把孔的电话也给了他。
伊光旭受宠若惊,激动不已:“我一看这么牛啊,一个大佬把我介绍给了另一个大佬!找对人就是不一样!”然后他定了定神,进一步套磁。10分钟后,蔡文胜亲自打过来电话,还约他在北京见面聊聊。
之后伊光旭和蔡文胜在北京见面“拉家常”,后者提出在厦门再见一面,谈谈正事。在厦门,伊光旭思考了5分钟,决定搬家过去。“我觉得蔡文胜这人挺神的。第一是,作为一个天使投资人他比创业者更主动。第二是他判断事情的能力足够敏锐,他很容易看懂项目,别人听90%才能懂,他听40%就领悟到,而且他好像一下子看透我这个人了。”
熊俊回忆,去厦门那次是伊光旭头一回坐飞机。伊光旭大学没毕业,读到大四退学,老婆是他的同学,2010年陪他来厦门创业时已经怀孕。
“要说我和文胜是否有相像的地方,”伊光旭说,“我觉得有,而且可以概括出来:我们在做事之前会做很多功课,了解市场,希望创造一个比之前最好的更加好的产品。办法很简单,先关注别人怎么做,比别人多做半步,这就行了吧?”
一位曾与厦门互联网圈打过交道的创业者说,相比北京、杭州与成都,厦门这些互联网创业者看上去都不是同一个类型,给人感觉奇奇怪怪,有点像临时拼凑成的,但共同特点是,做出的产品很叫座。伊光旭喜欢厦门,一是人不浮躁,二不吹牛,三不挖墙脚,他们彼此做的事情也并不重样,不爱跟风,不会把硅谷模式当做统一模板。每天从家住的小区大门出去,前面人都会帮后面的人拉一下门,这让伊光旭感到温馨。厦门离他的老家南平并不近,开车要8个小时。儿子放在南平,他和老婆出来打拼。不过老婆主要赋闲在家。“她很喜欢现在的状态。骨子里我还是有一点大男子主义的。”
“虎口拔牙”爱好者
在微博上运营大号之前,伊光旭在豆瓣玩小组。没错,这么一个以文艺范儿、纯净著称的社区,被伊光旭用来“练手”了。
“我敢虎口拔牙嘛!”伊光旭说。
其实他在用对成功的强烈欲望来为自己壮胆。从大学时阅读海量名人传记这一点,你能看出他对成功有多么渴求:心不在焉地上大学,一心只想做自己的事业,迫不及待地准备小试牛刀。
他就读的是南京的解放军理工大学,军校明文规定学生不能从事商业化的活动。他就盯上校园那些“军属商店”,找了一家生意最差的,想办法找到老板提出接手,或者租一些面积给自己经营。那位老板也不拘一格,说没事你试吧,出了问题我给你担着。
伊光旭急于上手,又没钱,他的同学们也是无产阶级,无计可施时,他不知哪根筋搭错了,竟然想到去找老师。有一位老师与他只是一面之缘,他也不知自己哪来的勇气,编了一条短信发给老师,大意是:我们一起做生意吧。
更不可思议的是,那位老师回复他:挺好,我可以帮你。伊光旭当天晚上就用A4纸写了一个“商业计划书”,他希望把军属商店改为面向学生们租书的书店,名叫“书芳斋”。一周后,那位老师成了他的第一位天使投资人,投了5万元。到大四时,他的书店开成了连锁,解放军理工大学面积很大,伊光旭的两家“书芳斋”里放满了各种言情小说,最主要的客户是那些情窦初开的女同学,每本书都有十分清晰的条码,分类也很具体。一群小女生趋之若鹜。
“有时候你得死马当活马医。”伊光旭说,“很多牛人在大学时候绝对没闲着,脑子比较活络,大一大二的时候很不合群,容易被人看不起,大四时绝对牛逼。”
但这个牛人在大四时读不下去了,退学后一门心思找创业灵感。他考虑过卖杂粮,但“做传统生意还得找家人出钱,唉,算了”。除了读人物传记还要读《商界》,里面的文章,甚至一大串边边角角貌似不靠谱的广告,他都读得很细,“那些也都是潜在的创业机会嘛。”
2008年,他做了一家类似于“趣玩网”的创意类网站。在当时,他的初衷与现在诸位创业者在微博上的诉求一样,想找个社交平台帮导流量,“忽悠点儿人过来”。
在豆瓣上,他先观察那些小组里面究竟谁在发帖,发什么帖,积极回复的有谁;然后是小组主题,哪些小组比较吸引人,哪些小组听上去不错实际上没那么高活跃度。依照他的“竞争不激烈”原则,他开的小组在3个月之内就有了十几万用户。
“这也有一个重要原因,我是全职在做,而那些组长每一个都是兼职玩儿的。我天天都在琢磨,人家一个月琢磨一次。”伊光旭说。
豆瓣小组越玩越大,比自己那个网站还火爆。有人找他来打广告,他脑子一热:这事儿竟然还能挣钱。这想法持续了一两分钟,他马上冷静下来,因为对方给的钱不多,一条广告只有1000块,还不够他一个月房租费。当然,最后他还是接下了广告。
其实伊光旭对豆瓣并不满意。“豆瓣其实发展很慢,因为它和组长的关系是有些对立的。号称有一亿用户,其实活跃用户不多,我都计算过的。大部分人上去看还是看他的影评、书评、听音乐。小组不好玩儿,一天的发帖量才两三页。它的社区不开放,思想不开放,你都没办法找它投诉,只有发邮件,然后它会用一个比政府还官方的口吻回复你,几乎没有服务。没有服务还能叫社区吗?”
很快,他发现了新浪微博,觉得很惊喜:生态结构比较完整,能够找到名人,有中坚力量,这就意味着有社会舆论观点。另一个吸引点是,新浪博客上,韩寒的点击量一天能有百万,评论只有几十条,再看微博上,一篇文章哪怕只有200个转发,但是却有100个评论。当时来看,这种传播性近乎于逆天。
“这可能又是一个能够施展我这点儿小能力、小技巧的地方。”他这样想。2009年10月注册之后,他观察了两个月,心情有一点失落,因为发现用户并不多,或许是因为需要内测邀请码,或许是因为微博这种模式并不适合中国互联网——这正是他担忧的。他想起几年前在杂志上看过的一篇文章,文中说Twitter最让人震惊的地方就是,它会颠覆新闻的报道,信息发布速度极快,作者还预测,中国也会有Twitter,但政府管制势必会成为问题。
伊光旭也清楚,王兴的“饭否”在中国曾被关掉。王兴也是福建人,和熊俊都来自龙岩。在“厦门江湖”中,大家也谈论过王兴。“王兴骨子里是非常西化的,他希望能做一件事情做到很大,希望建立规则。但是在中国的这种情况下,只有完善的规则,靠用户的自我约束力,其实是非常困难的。”熊俊说。
有人在唱衰微博,说它上面99%都是负面情绪,早晚被和谐掉。伊光旭反而有了斗志。“你们都唱衰,我就玩儿嘛,也没有什么损失,大部分东西都是看衰了之后才有更大的机会。”这之后的故事大家都清楚,几个账号火了,伊光旭做内容,等人来转发、评价、打广告、求合作、求投资。
几年后伊光旭总结:“在我创业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对于一个市场不确定性的预期和判断。我不能确认这个平台能不能起来,但我又得把全部精力放上去,可能99%的人都不看好,而且它还会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现在我得说,我很幸运,感谢微博。”
最近情况又变了,联系伊光旭最好用微信,因为他又把时间泡在微信上了。“微博就是一个大酒家,你要请客的时候才需要,注意讲话、注意着装,一会儿可能要拍照,就是这么一个状态。微信是一个小圈子,是一个家常菜,你每天都需要。”伊光旭说。
第一次看到微信时,他就直接找到了亮点:插件,这玩意里面可以添加或删除功能,唯有这样才能保持平台的活跃度。伊光旭觉得腾讯的确是互联网行业的大玩家,用户现在用QQ主要是为了传文件和截屏,这两个功能是顶梁柱。理论上看,腾讯为微信之后的发展留了太多伏笔。
“这是一个非常灵活的产品,是一个懂互联网发展趋势的人做的产品。我观察了没多久,马上跳进去做了。”他说。
当初伊光旭回到厦门的时候,大家也会暗自猜测,他的生意能做多久。“文胜聊过他对光旭当时生意的看法,”熊俊爆料,“他一直也在想,光旭的生意能不能做大,微博能不能让它成为一个传媒。文胜投资草根,希望赚钱,但他更看中格局,他非常希望投资的项目可以有几亿用户,有很大的影响力,成为某个平台上最大的传播平台。必须是最大的。”
现在大家理解了:这小子的确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平台。
“四不像”的飞博
如同当初陪伴微博成长一样,伊光旭又要跟随微信的战略进行调整了。他的产品类似于一个站点,飞博内部把它叫做“手机报”。“是不是该起个酷一点、高深一点的名字?‘智能引擎’怎么样?”他自己也拿不准,反过来询问朋友。
在南京时,伊光旭是光杆司令;到了厦门,他的一系列账号“已经不是一人在发”;现在创立了飞博,公司化运作,共有70多个同事,有20位编辑,还有一大堆做营销和销售的同事。手里的账号有几十个,有一线号码,也有各个细分领域的,“先占上地方”,还有目前并不红的潜力股。这些账号已经形成了梯队。
飞博的首要任务是,将“发微博”这件事情批量化生产。伊光旭重视面试,起码每个新同事他都要见一见。能轻松玩转微博的人的特点是:“思路不要太禁锢、不能被大学毒害太深,脑子要稍微好用一点,要有一定的反应速度,一定的网络感觉,平时也得看点儿书。”
飞博的编辑队伍会分为几个小团队,团队领袖会轮换制,下面同事有不满就可以提出轮值。换了leader,团队也可以按照新领导的旨意来改名字。“做了老大,就想自立山头嘛!”
帮企业做微博营销也是飞博的业务之一,而且会延伸到活动策划环节,报价是4A公司的十分之一。“你看有些大品牌发动公关公司、4A公司一起做,最后弄出一个视频放在微博上,互动才几千个,这案子花了三五百万元!我们三五十万就行,能达到它们5倍~10倍的效果。”他自己是公司的大销售。他有一些来自文化圈的朋友,也喜欢和企业家维护些关系,顺便在社交平台上晒晒合照。
飞博这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2012年初接受《创业邦》采访时,伊光旭表示,飞博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到了年底,他发现自己已经难以概括它。
“你说这是个自媒体公司?但是又做App。移动互联网公司?可是还做营销。我把飞博定义为,一个用互联网思维解决线上线下问题的公司。我这个人就喜欢创意,这也是一个创意公司。”伊光旭不愿透露蔡文胜天使投资了多少钱,飞博也没有拿A轮。“拿了A轮你就要告诉投资人你的模式和目标了。”
听起来,一个明显而确定的商业模式并不是他想要的,就像他很早就押宝在豆瓣、新浪微博一样,路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来的。
实际上,伊光旭压力很大。“大家都在问我,微博是不是快不行了。你看‘开心农场’开始是互联网的精英份子玩,后来变成年轻群体玩,再后来变成什么?老妈群体。还在玩儿,还挺乐呵的。它有一个很大的周期。今年你会发现很多土老板开始重视微博。微博这个会有正常的起伏周期,目前它还没有替代品,不能说这个产品不好。”
伊光旭坚持自己的观点:形式可能固定下来,只要内容在变,就不至于被淘汰。在微信上,他把评论提示语设置成“元芳,你怎么看”。他觉得这不会造成审美疲劳。“江南Style现在也有人在跳,跳得有创意你还是看的嘛,谁跳也很关键。不是这个题材没意思了,而是这个题材有太多雷同的内容产生了,关键在创意。”
他身边也有很多专业的微博账号运营者。光是冷笑话这个题材就涌现了不少。“有一个叫‘冷笑话精辟选’,名字雷死我了。”有媒体说他曾和一位草根大号分家。“根本就是没有的事,我们只是朋友。很多人做微博都很有一套。”
与伊光旭同时期成名的“微博营销之父”杜子建正在变成一个营销大师,气场强大;伊光旭也去讲课,不过多是给朋友的公司。在活动上,有人过来请教,伊光旭也力求讲干货,不装,他就是一个爱开玩笑的小男生,他不想佯装出大师范儿。
“我太嫉妒光旭了,如果我比现在小四岁,还有机会做很多事情。”熊俊说,“我个人认为,成功这件事情,最关键的方法大家都知道,但你未必有这种毅力。你坚持下去,有了积累,第一个账号红了可以带动第二个,前两个再带动第三个,做到第100个,前99个都互相帮忙,别人越到后面越难赶上你。”
伊光旭总结,人和人的差别在于8小时之外的功夫,在于每天的早8点到晚10点,要么干脆吃喝玩乐,要么就不要虚度。细节决定成败。
“其实微博就是一个名利场,晒过生活之后,多数人是在表达自己的立场。微博也体现人性,而人的本质是动物,条件反射,当你告诉自己10遍,眼前这个人是骗子,那么他说的任何话,你都会找到理由不去相信了。”伊光旭说。
-----------------------------
编辑元素:
提 问
伊光旭
Q:你创业的动力是什么?
A:喜欢、兴趣。
Q:作为年轻创业者,你认为在创业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是对一个市场不确定性的预期和判断,还有产品的生命周期。你要跟随产品的生命周期,才能迅速地上升和积累。对比之前,现在我会坚定很多,差不多90%的想法都是比较自信的。
Q:在公司或团队的管理中,你如何形容自己的位置?
A:我是一个平台的搭建者,把那些人吸收进来,搭一些架构,让他们来替代以前我自以为很牛的工作。
Q:你心中敬佩的企业家是谁?
A:马云[微博]。他很有创意,长得也很有创意,特立独行。我看了一圈下来,其他的企业家普遍没有创意。
微博与微信
为你的微博想一个恰当的定位
即使会引用其他人的内容,由于定位不同,进行内容加工后,也会有自己的特点。
找到你的死忠粉丝
从粉丝中找到一群死忠粉丝,回复他们的评论,他们会有动力更加积极地评论和转发。
文字是个技术活
140字要写得“留有余地“,比如在“今天天气真冷”后面加上“接下去”,转发者会更多。
评论提示很重要
评论框加一句“元芳,你怎么看”,可以让评论更精彩(“飞博”在微信上就是这样做的)。
关于微博加链接
链接放哪,其中有学问。链接放在最后,粉丝看到前面的内容,很可能就不去打开了。
长微博和图片效果好
目前来看,长微博普遍效果好。配图的微博比不配效果好。
给粉丝一个转发理由
很多微博不具有太大传播价值,主要是收藏价值,类似于“mark”一下。
发微信的时间
官方微信何时发?下班那段时间大家都在挤车,没法认真看,到家之后、睡觉之前是个不错的选择。
蓝V转发必定少
转发率与基因有关,“蓝V”发出的内容会有些商业化,很多名人不会转。
伊光旭
出生时间 1986年1月
籍贯 福建
教育背景 解放军理工大学退学
创业城市 厦门
创业次数 3次
首次创业年龄 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