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国宝:争做华人世界最好的银行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3日 11:33 新浪财经
编者按:由中国经济管理类权威刊物《管理世界》杂志华商韬略编辑委员会历时一年筹备,遍访全球著名华人金融领袖编撰推出的大型纪实文献——《华人金融家——80位华人金融领袖访谈录》已于2008年1月正式出版,并于近日在北京举行了首发仪式。 《华人金融家》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以国际大16开精装出版,共808页,160万字。是全球首部由中国国家级权威刊物发起编撰,以全球华人金融业及从业者为着眼点,广泛赢得全球性华人金融大家互动参与,并在内容上具有权威参考价值的精品力作。全书一共在全世界选择报道了80位具有突出成就和影响力的杰出华人金融领袖,其访问报道对象既包括有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等华人金融高官以及中国金融学奠基人黄达、《金融经济学基础》作者黄奇辅等华人金融学家;也包括有原中策集团主席黄鸿年、菲律宾首都银行董事长郑少坚、台湾国泰金控董事长蔡宏图等华人金融巨头;同时还包括有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李若谷、中国交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等中国多家大型金融机构负责人,以及贝尔斯登副董事长唐伟、汇丰亚太区主席郑海泉等多家大型外资金融机构的华人高官。这些要么在金融政策制定与金融秩序维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么在金融学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要么在金融业界拥有巨大实力和话语权的领袖人物,不但通过该书分享了自身的成就历程、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而且还通过访谈一一表达了各自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金融业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前瞻观点以及趋势分析。 新浪财经频道现正陆续刊发《华人金融家》文献入编人物报道,今日推出香港大银行家、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博士专稿,敬请关注: 他的家族是香港历史最悠久、地位最显赫的传统世家之一,不但成员横跨政治、立法、司法、教育及经济等领域,并在各自领域建树卓越,历经百年,依然基业常青、代代向前。 他所领导的由他家族参与创办的东亚银行则是香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独立本地银行,不但历久弥新,又大又强,而且以稳健快速的步伐从“香港人的银行”发展向“做中国人的银行”,直至“全球华人的银行”,越来越有力量。 老字号的新使命 ——东亚银行主席兼行政总裁李国宝 毕亚军 李伟峰/文 有着逾30年银行家生涯的李国宝和有着近90年银行经营历史的东亚银行,不但是华人金融界的“老字号”,而且是“老字号”中与时俱进的成功代表。如今,东亚银行既是香港本地最大的独立华资银行,也是唯一一家以海外华资银行身份,与其他国际巨头并肩挑战, 成为中国内地首批通过本地注册验收的外资银行。 而且,他们的目标,还不光盯在香港和内地,做华人世界最好的银行,已经成为他们致力追求的新目标。 名门望族 一代更比一代高 李国宝1939年3月13日生于伦敦。当时,他的父亲李福树正在伦敦学习会计师课程。当时,他的家族已是香港的望族之一,由他家族参与创办的东亚银行也刚好过完20岁的生日。 李国宝家族的发展是香港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香港19世纪末成为远东转口贸易商埠时,李国宝的曾祖父李石朋就已在当时香港的商业中心——上环文咸东街的一家船务公司开始了奋斗历程。 李国宝祖籍广东鹤山,若寻根到底,他曾祖父的父亲即李石朋的父亲李家成,才是家族中第一个到香港“淘金”的人,虽然他在李石朋5岁时就已去世,但却是带领家族从鹤山到香港的开路人。 5岁丧父的李石朋聪明且有远见,他从当学徒开始,白手起家,通过艰苦而又不失智慧的奋斗,奠定了家族的百年基业。当时的香港,生意都由英国人控制,李石朋坚信,只有学会与洋人打交道,才能在香港找到发展的机会。因此,他在17岁那年做了一件很多学徒同伴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主动到教会学校,也是现时香港最杰出的中学之一——圣若瑟书院报名就读,成为该校首批华人学生之一。 后来,为了让下一代接受良好教育,他还找了个外国人专门教自己的大儿子,也就是李国宝的祖父李冠春学英语。李氏家族也从此留下了高度重视教育的传统。如今,其家族成员中,不论男女,均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世界著名学府剑桥、牛津、伦敦、伯明翰、哥伦比亚、麻省理工……都有他们的足迹。 李石朋通过创办“和发成”船务公司,运输越南大米到香港积累到第一桶金,之后创办“南和行”自营进口米生意,并以在当地买稻田、当地加工再从当地运到香港销售的一条龙模式来经营,他本人也成为香港富甲一方的华商。因常体会到香港华商缺乏银行支持的不利,李石朋晚年时一直希望开办一间西洋式的银行,为同胞服务。 他的心愿直到1918年末,才在后人的手中变成为现实。是年11月,31岁的李冠春和三弟李子方,联手本地简东浦、周寿臣等华商以200万港元注册资金,创办东亚银行,并于翌年1月在港岛皇后大道中二号正式开业。李冠春兄弟因此成为香港的第一代华人银行家。 东亚银行一成立便得到众华商的关怀与支持,头一年便让存款额突破400万港元,录取到超过37万港元的盈利。开张大吉后,银行的创业者们乘胜而上,不但于第二年将总行迁往更占地利的香港德辅道中10号(现址),还分别在上海及越南西贡市(现称胡志明市)开设了分行。银行创办数年后,其资本总额已增至1000万港元,不但规模跃居全港华资银行之首,且业务蒸蒸日上,成为华南地区最稳健、实力最雄厚的华资银行。到1930年代,东亚银行的股份已开始在香港股票市场买卖,为香港首家上市之华资银行。而到1935年,高达14层的总行大厦落成,成为当时香港最有特色的建筑物。 但显赫的东亚银行并不是李氏家族的全部辉煌所在。 在李氏家族的家谱中,李冠春和李子方的下一代是“福”字辈。到“福”字辈时,李氏家族已在多个领域卓尔不凡,享誉四方。 在李冠春一脉中:长子李福树毕业于香港大学后留学英国,20世纪60年代曾任香港市政、立法及行政局“三料”议员;次子李福善则是香港高等法院的首位华人法官及上诉庭副庭长,并参与起草了香港《基本法》。李福树、李福善的弟弟李福兆据说6岁时就在李冠春的传授下,知道如何买卖股票。1969年,李福兆牵头成立“远东证券交易所”,不但打破洋人垄断,为包括闻名世界的“长江实业”在内的诸多本地华商铺平了公开上市的道路,也把香港证券业带入快车道。1986年,他还出任香港4家交易所合并为联合交易所后的首届主席,进而被誉为“香港股票交易之父”。难得的是,李子方一脉中也是人才辈出,其子李福和是香港赛马会首位华人副会长, 并为行政立法两局议员,李福和还是李氏家族中出任东亚银行总经理(现称行政总裁)职务的第一人。其弟李福逑是首位担任香港社会福利署署长的华人。 到“福”字辈的下一代即“国”字辈时,李氏家族发展更上层楼,当中包括李福逑之子李国能。他是香港终审法院首席大法官,回归时是香港特区最高法官中的唯一一位华人。而李国能的堂兄弟,李国宝和李国章也都是了不起的人。 李国章生于1945年,他既是李国宝的亲弟弟,也是李国宝的校友,他毕业于剑桥大学医科,2002年起担任香港教育统筹局局长。在此之前,他还分别出任过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先后服务于香港医院管理局、香港医务委员会等机构。并且,他还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生,不但在国际肝癌治疗领域首创了“李氏疗法”,还是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外科学系的创系讲座教授及医学院院长。 李国宝本人的故事,我们则要重头说起。 担当重任 成为东亚银行之栋梁 李国宝是李福树的长子。因为出生几个月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所以,在他才几个月大的时候,全家就从伦敦回到了香港。 和那个时期的很多人一样,李国宝的童年是在战火与动荡中度过。日本占领香港后,李国宝随父母到了澳门,并在那里上幼儿园。直到战争结束才回香港,进入圣保罗书院读书。期间,李福树为了完成因战争耽误的学业,曾专门返回英国攻读特许会计师专业,李国宝和兄弟姐妹们则由母亲李胡紫霞悉心照料。 15岁时,李国宝被送到英国去就读寄宿学校。他也因此成为入读专以培养精英而著称的渥屏咸学校(UppinghamSchool)的首位中国人。那时,他不但要学习英文,还要学习中文。母亲则专门为他请了一位中文辅导老师。 父亲希望为他设计一个更有前途,也更符合实际的人生。因此,当李国宝计划继续深造时,父亲却鼓励他务必要学习会计。 在父亲的不断催促下,李国宝进入到著名的会计师行——库伯兄弟会计师行(Cooper Brothers)学习会计。并在那里整整度过一年的时间。那一年里,李国宝虽然勤力,也学到不少知识,却没有感觉到什么乐趣。他回忆说,那些工作基本上可分成两类:或者是审核一栏栏简单无聊的图表数据,或者是干些繁重乏味的体力工作,例如将发送给公司客户的大量账簿和成捆的信件搬到邮政局。 现在回头看,那段时间的工作事实上为他带来了不少的好处。比如,学习到了审计核数的知识、撰写报告的技能以及办公室的行为准则;比如,因为被派到许多公司进行项目审计的机会,而结识了许多商界人士。这些,都无疑为他日后在东亚银行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但当时的李国宝恐怕没有想到这么多。到了年底的时候,他还是决定再向父亲争取,会计这一行并不合适自己,而且向父亲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下一步安排:打算继续研习数学并进入剑桥大学攻读研究生。 他的努力说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父亲的期望,但并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坚信会计知识重要性的父亲依然要求他,至少要参加并通过特许会计师的中级考试,而且还提出一个比较诱人的奖励计划给他:如果通过考试,就赏他5000元英镑和一辆汽车。 特许会计师的中级考试将在11月举行,而剑桥大学10月份就要开学。既不想违背父亲愿望,又想得到甜头,还想坚持兴趣与理想的李国宝,最终决定要鱼和熊掌两者兼得,而且他找到了办法。 他首先到剑桥大学完成了注册,然后向学校请了几个星期的假,并把争取来的时间全部用在了特许会计师考试的准备上。几个星期的拼搏下来,他不但实现了自己的剑桥梦想,而且通过了会计师考试。至今,他依然还是英国及威尔斯特许会计师学会资深会员、香港会计师公会资深会员、澳洲会计师公会资深会员。 李国宝在剑桥大学攻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经济及法律)。很有意思的是,他还在学业之外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做得很好,很快乐,很有成就感。 同很多家族成员一样,李国宝有着很好的商业眼光与运作能力,剑桥大学则成为他施展这些特长的第一个平台。 在剑桥大学,每个学生都需要有一辆自行车,以便在分散的不同校区之间便捷地往来。因此,很多新生入学后都要买自行车,很多毕业生也要在离校前卖掉自己的自行车。而且,新生买车和毕业生卖车都是在校园之外进行。新生会直接到商店买车,毕业生的自行车也都是卖给二手商店,然后由商店涨价几倍后再转手卖出。多少年来,这种买卖都被剑桥大学的学生看成是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情。但李国宝是那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人,因为他从中看到了商机,并下定决心要把握这个机会。 他很快积极行动起来,并且合理利用了他当时可以调动的一切有利资源。他用累计高达50%的分红权,将学院一位会修车的门房和自行车棚的管理人拉入到自己的旗下,合伙做起收旧车卖旧车的生意。他自己出资,并负责从即将离校的毕业生那里低价收购来旧自行车,然后将收来的自行车交给门房打理一翻、旧车变新车,最后再将翻新的自行车暂时存在学校自行车棚里。待新学年开始时,他就出去开展行销,将存放在车棚的自行车一辆接一辆卖给 入校的新生,货如轮转,年仅21岁的李国宝就这样把生意经营得相当成功。 李国宝成长成熟的同时,东亚银行也在发展壮大。 1969年,东亚银行庆祝成立50周年纪念,三十而立的李国宝也于同年正式加盟到东亚银行。 当时,李国宝已获得相当的商业和会计经验,所以很快熟悉业务,成为董事会放心信赖的人。当银行的总会计师去世后,李国宝接替了他的位置。而且干得相当不错。 担任总会计师一段时间后,李国宝被任命为总经理助理。不久,当时的东亚银行总经理即李国宝的叔叔李福和宣布,他将于1976年底退休,并提出由东亚银行另一创始人家族之代表简悦隆担任总经理,由李国宝出任副总经理。到了1981年,年高的简悦隆宣布退休,董事局选择李国宝出任了银行总经理(现称行政总裁)一职。 时年42岁的李国宝由此成为东亚银行的栋梁,开始以一个银行家身份,带领东亚银行迈向新纪元。 革故鼎新 既要做最强又要做最大 李国宝上任东亚银行总经理时,面临的是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 谈到这一点,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东亚银行成立后香港银行业的整体发展历程,以及东亚银行在此期间的主要经营发展特点和轨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香港的银行业主要以贸易融资为主,很多银行的业务大都集中在押汇、侨汇及汇兑业务方面。但战后海外华侨对国内经济形势心存疑虑,各国也开始限制向中国内地汇款,所以侨汇业务开始锐减。汇兑业务也和侨汇的处境一样艰难。这对香港的银行业,特别是华资银行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好在旧的优势失去时,新的机会也随之来临。战后,香港经济开始复苏,经济结构开始转型。尤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迅速发展,为银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在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中,香港银行业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一方面是随着竞争的激烈,一大批小银行结业的同时,部分有相当实力的银行迅速崛起,银行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香港银行业遭遇到异常恶劣的环境,1965年,多间华资银行挤提,恒生银行被汇丰兼并,东亚银行因作风稳健,资金充足,反于危机后存款增加,并于香港及海外树立鲜明的形象。 东亚银行紧跟时代变迁,善用先进技术与理念创新经营,让银行在业界保持了领先地位。例如,1969年全线安装最新的联线计算机系统,成为香港首家在运作上采用尖端科技的华资金融机构。1975年与美国银行共同推出首张港币信用卡——东美信用卡。而且始终以稳健而审慎的经营方针开展业务,有力地保持了银行的安全与稳步发展。 李国宝上任时,既要应对本地华资银行的竞争,也要面对越来越多外资银行的挑战,而从整个社会层面上看,香港又处于中英谈判的敏感前夕,各种挑战汇聚一起,可谓是险象环生。 肩负重任的李国宝深信,只有带领东亚银行成为一间很杰出的银行,才能与其他银行竞争。因此,他在更高的层次上要求自己及下属共同努力,要比其他银行更为突出。并且大刀阔斧地开始了经营变革。 变革的最重要一条,就是要团结更多的积极力量,将东亚银行带到又强又大的新境界。东亚银行从创办到李国宝出任总经理期间,虽然银行股份从30年代就已在香港股票市场买卖,但整个银行却一直由参与创办的几大家族控制,垄断经营。这种安排有利于形成稳定力量,确保银行在创立初期以及动荡的环境中保持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但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银行在更高层次上参与竞争。竞争是要有实力的,实力既可以依靠自己的积累,也可以向外部借力,要做大事,二者缺一不可。为此,李国宝积极提倡共识与合作,不断吸引外界贤能加入东亚银行,极为有效地提升了东亚银行的整体实力,坚定地捍卫了东亚银行作为香港最大的独立华资银行的地位。 李国宝还在业务上加强对外合作,拓展银行发展空间。比如,上任总经理(现称行政总裁)的第二年,他即就推动东亚银行与多家银行机构共同创办“银通”,在香港、澳门、深圳及珠海设立了自动柜员机网络;1984年东亚银行又与多家银行共同创立迅通电子服务(香港)有限公司,以配合在分行零售点提供电子转账的服务;1987年,东亚银行成为威士国际组织(VISAInternational)及万事达卡国际组织(MasterCardInternational)的主要成员,并开展其独立之信用卡业务;1989年东亚银行又成为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6名始创成员之一;自1995年起,更直接通过收购不断扩张银行业务的规模,如1995年收购中国联合银行,2000年收购第一太平银行,2001年,收购美国大兴银行等,而且成功对其业务进行了整合。 李国宝注重保持银行的良好运作,要求银行拥有优秀的企业管治。为此,他开放银行的高层管理者职位,聘请几大家族以外的贤士能人出任重要职务,并十分注重吸纳、培养与善用人才,通过高效率的队伍让银行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保持稳健与高效经营。 “每早高级职员及部门主管都会在8点开会,管理层对于银行各项业务都要有清晰的了解,透明度要高,对待员工则要奖罚分明。” 则是李国宝让银行稳健高效运转的一个成功之道。 同时,李国宝非常注重树立东亚银行的卓越形象,并积极增进东亚银行与香港市民的联系和感情,以巩固和深化东亚银行在市场中的声誉和口碑。在电视广告中,东亚银行将自己标榜为“香港人的银行”,以区别于其他大银行。这种定位,深得人心,让人感到亲切和温暖无比。而且,他们一贯坚持以行动来证明自己,并非是空有口号的人。 东亚银行从创立起就以优质服务而著称,李国宝领导银行后,更将这一传统优势发挥到新的水平。这也与李国宝本身的为人很有关系,很多和李国宝有过交道的人都说,谦恭温和的他总是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拜访和答谢客户是他经常做的功课,如香港SARS最严重时期,他就坚持每天拜访客户,并留出一些时间,亲笔用英文和中文给曾会面的人写信致谢,更是李国宝不改的习惯。人们常说,有怎样的老板,就有怎样的下属。老板都这么为人着想,东亚银行的职员们,自然也会对客户多一份真诚。 服务客户,必须有相应的条件及能力,而且要深具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地满足所需。这也是李国宝关注并擅长的事情。1969年东亚银行为提高服务效率而推出的电脑联网以及后来的首张港币信用卡的发行等等,都是他亲自参与的成果之一。他领导东亚银行以后,东亚银行在金融创新与服务能力建设上,亦取得杰出进步。 如今,东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范围涵盖存款、外币储蓄、零售投资和财富管理服务、楼宇按揭贷款、私人贷款、信用卡产品、电子网络银行服务、银行保险产品、强制性公积金服务、贸易融资、银团贷款、汇款及外汇发展交易等领域。配套设立了个人银行、企业银行、财富管理、投资银行、中国业务及国际业务等部门,可灵活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而且还以提供全面的零售及商业银行服务著称,并设立“显卓理财中心”,提供尊贵的理财服务。 东亚银行不但通过提高职员的服务质素及效率让客户满意,也注重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更加贴近现代人的需求。1999年,东亚银行推出了电子网络银行服务,让客户可透过互联网、流动电话、“面面通电话”、电话及服务机5种电子媒介处理银行财务,同时还透过东亚证券推出了电子网络股票买卖服务,成为香港首家推出网上买卖证券服务的银行。 东亚银行之所以能承担得起“香港人的银行”之称号,还在于他们对香港的深厚感情,对香港前景的坚定信心,以及为香港社会所尽的力。 早在1969年,东亚银行便特设50万港元的教育基金,资助发展香港高等教育。即使银行在香港以外的地区经营多种业务时,他们亦不忘对本地区的承诺。1984年5月,英国宣布将在1997年结束对香港的统治。李国宝在消息发布后的一个月,即带领东亚银行推出一项还款期长达25年的家庭贷款计划。之前,香港按揭贷款最长还款期为20年。东亚银行推出这个业务,实际上是以实际行动在关键时刻为香港和祖国投上了信心的一票。 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领袖,李国宝放眼全球。上任不久,他即把银行事业的对外拓展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并接连在香港之外开设营业据点。同时,李国宝还带领东亚银行进入其他业务领域,成立多家全资附属公司,提供多元化服务,包括:东亚银行(信托)、东亚证券、东亚资产管理、东亚期货、蓝十字(亚太)保险及领达财务等,而且通过从3大国际会计师行收购相关业务,于2002年成立了卓佳专业商务有限公司,让银行成为大中华地区商务、企业及投资者综合专业服务公司的翘楚。 因业绩卓著,1995年,李国宝出任了东亚银行副主席,1997年又被委任为主席兼任行政总裁。 在他的领导下,东亚银行不但发展成为香港最大的独立华资银行,而且将事业线拓展绵延到庞大的内地市场以及东南亚以至英美等国家和地区。如今,东亚银行集团已在全球设有超过200间分行及代表处,包括于香港的逾120间分行和显卓理财中心、在大中华区的50个营业据点,和遍及美国、加拿大、英国、英属处女群岛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国际网络,并聘有逾8900名职员。到2007年6月30日止,集团的综合资产总额达3,432亿港元,并在上半年取得44.78亿港元的总收入和19.11亿港元的税后溢利。 而且,他们还拥有现实无法用数字表达的美好前景。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