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李连杰:最终召唤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7日 16:24 《环球企业家》杂志

  经过10年的思考和领悟,曾经象征着中国“强”的李连杰正在蜕变成中国“善”的代表

  文 《环球企业家》徐伦

  李连杰是这个时代最为大众所熟知的面孔之一,但当你真正坐下来与他聊天时,会发现自己并不认识眼前这个笑容满面的人,至少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了解。

  你知道他只上了一年小学,花了七八年苦练武术,连续5次夺得全国冠军。你也知道他靠《少林寺》一夜成名,然后单枪匹马到香港闯荡,在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商业世界与社会竞争而没被大风大浪淹死。你还知道这个全然不懂英文的人,在香港做到一线演员时丢开一切重头开始,跑到什么都不懂的美国继续生存下来,刚刚在好莱坞站住脚就转战欧洲,在新的世界里又奋斗了两年。

  你可以十分了解李连杰的经历,但你可能永远无法了解他的内心。因此当你听到李连杰告诉你外面没有敌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自己的野心、虚荣心、嫉妒心、不安全感和欲望不能满足,当你把心中的敌人消灭了,你就永远没有再需要消灭的东西了,你会以为自己理解了他说的话,但本质上,你仍旧无法体会他的心路历程。

  他在说话时每隔几分钟就会对你笑一下,即使谈论的事情并不好笑,他也会笑得很开心。但这样一个总在笑的人,却会将自己的性格形容成“有点自闭”。也许多年的打拼已经让李连杰习惯性地将笑容作为面具挂在脸上,因为作为一个演员,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笑容很值钱。

  但真正将李连杰与对话者隔开的并不是他的笑容面具,而是他独特的自我和圆润的智慧。无论你问他什么问题,过去的电影、现在的壹基金还是一直在继续的人生,他的回答都滴水不漏。他说的永远只是他想告诉你的,即使是他已经对无数人重复过无数次的话,但他就是有这样的耐心,而你并没有多少时间来挖掘真正的他。

  这样的李连杰显然与人们心目中的李连杰相去甚远。从1982年的《少林寺》开始,李连杰塑造了很多豪气干云的侠义之士,《黄飞鸿》系列是这种形象的巅峰。不管他自己情愿与否,李连杰在过去的26年里一直无意识地扮演着中国人心目中的传统英雄。但荧幕上的虚幻的“强大”并不是真实的李连杰,他所背负的意义都是别人赋予的,他扮演的是故事中的人物,而不是他自己。但当李连杰开始扮演真正的自己时,他内心真实的“善”反而成为人们最难理解的东西。就如同今年5月,李连杰在复旦大学讲了一个多小时的慈善理论,前来听他演讲的学生却对他没有提到电影、只讲壹基金感到意外和失望。

  这种悖论昭示着李连杰目前的境况:潜心佛学的他对人生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当他希望通过慈善事业把 “爱”和“善”传递给世人时,却发现他的电影才是人们最关心的东西;尽管已经完成自己“最后一部武术电影”,为了让慈善事业得到公众的长期关注和重视,他只能继续拍更多电影;他不厌其烦地讲述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以及关于壹基金的一切,但真正理解他的人并不多。

  在这些矛盾与喧哗的背后,很少有人注意到曾经象征着中国“强”的李连杰,正在努力塑造中国的“善”,而这种转变,正是基于他在过去10年间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也伴随着中国人对自我形象认知的改变。

  一身浩然正气的黄飞鸿仍旧是大屏幕中的经典,但他所代表的特殊时代已经逐渐远去,中国人从他的“强大”中所寻找到的自我认同感正在慢慢转化成一种更为意味深长的东西——普世的“善”。而李连杰,碰巧或者注定,成为这种变化的一个缩影。他可能是中国为数不多真正去思考怎样改善慈善系统的人,而不是出于一时的心念。这个以东方哲学思辨人生的人,却能用一些西方理念来从事慈善事业,这个行为的过程和本身,又是他人生境界的外化和延伸,贯穿、体现着他的东方哲学。

  我们曾经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李连杰,但最终发现在他人生的主要线索之外,太多的细节和故事永远地消失在历史中。因此我们能做到的,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告诉你,这个独特的李连杰怎样从“强”,一路走到“善”。

  男儿当自强

  如果李连杰撰写回忆录,他也许会将自己人生的前16年比作一部标准的励志电影: 在8岁那年的夏天“稀里糊涂”地开始学习武术,第二年就在国家级的武术比赛中获得唯一的奖项“杰出表现奖”。1974年,李连杰赢得人生中第一个正式的全国武术比赛冠军头衔,也第一次随武术表演队出访美国。接下来的5年里,李连杰在40多个国家的舞台上表演着完美无缺的真功夫,并连续5次夺得全国武术比赛的全能冠军。

  这些经历意味着李连杰在真正懂事之前,就已经代表着各种各样的集体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杰出与强大。随着李的不断进步,在他完美表演背后的“被代表者”,从800万北京人一直膨胀到10亿中国人。这种“家国情怀”在11岁的李连杰第一次赴美进行亲善之旅时就被“演绎”到极致——因为对邀请他长大来担任自己保镖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出“我不想只保护一个人,等我长大了,我要保护全中国亿万万人民”的豪言壮语,他出现在《纽约时报》的头条中。对中美关系做出“重大贡献”的李连杰从此成为美国总统来访中国时官方欢迎团的一员,他曾在机场迎接过福特与卡特,见证了两国从敌对走向友好的历史。

  频繁的比赛、表演与出访外国使李连杰成为早熟的孩子。他有过很多奇特的经历,但很早就开始独立思考的他所学会的最重要的东西是认识到事物的矛盾性。当李连杰看到西方国家并不像大人教导的那样“邪恶”,而自己学会的很多东西其实在一些场合并无用处时,李连杰不再完全相信大人说的话,因为他发现不让自己看登有泳装照片的大人,自己在路过时也会“忍不住兴奋地多看几眼”。

  只有武术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6岁。当张鑫炎选中李连杰主演《少林寺》时,他的生命轨迹发生重大转变。李在武术上的造诣和强大开始通过电影以浪漫化的手段无限地放大,这个一直代表中国在世界各地进行亲善之旅的少年终于开始被中国人认识。

  如果习武让李连杰第一次成长,拍电影的1980年代是他的第二个成长期。不同于武术训练中身体上受到的种种伤害,电影带来的震撼更多是精神上的。巨大的成功和关注不可避免地让李连杰自我膨胀,即便表面仍旧谦逊,但少年的内心不免自得。同时,犀利的社会开始让他认识到人生的真相。

  初到香港拍电影时,背景和文化上的差异使李连杰成为边缘人。但他知道不能改变环境,就只有融入环境、顺应环境才能生存。经过多年的打拼,李懂得了生意场上最重要的游戏规则:“你可以不喜欢我,但我帮你赚钱,你一定喜欢我帮你赚的钱。”

  尽管如此,从1979年拍摄《少林寺》到1986年《中华英雄》上映,8年中他只拍了4部电影,而在他之后出道的人已经拍了几十部。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李连杰开始感觉怀才不遇。心灵上的冲击让他产生了怀疑和思考,这或许是他第一次面对人生的痛苦挣扎。同时他在与香港电影人合作的过程中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平。虽然他在自导自演的《中华英雄》中表达了对这种不公平的反抗,但现实生活一如既往。而且因为种种原因,这部耗尽李连杰心血的电影惨遭失败,当时他才23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