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琰
在卢湾区打浦路和徐家汇路交汇处,有一幢漂亮的蓝色玻璃大楼,楼高226米,共52层,这幢建筑是拥有666间客房的浦西最高五星级酒店之一——“仕格维丽致大酒店”。
然而近期,这家酒店却悄然换牌为“斯格威大酒店”,曾一夜客房价高达2000多元~3000多元的豪华酒店,竟以三折价揽客,就连酒店内的礼品店也打出了特价招牌。与1年多前的高调开业相比,如今的“斯格威大酒店”显得异常落寞。
换牌、降价的背后,其实是管理方——从“传达小弟”做到总裁的“台湾饭店业教父”严长寿麾下的丽致管理集团败走上海滩。台湾的酒店管理模式水土不服?大陆市场竞争太过激烈?团队执行力缺失?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严长寿的“败走”?
管理模式水土不服
因为缺乏经验或市场信心等诸多原因,大多数酒店集团在大陆采取的都是不参与任何投资的纯粹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对于管理方有利有弊。不投资,则成本负担风险小,可话语权就掌握在了业主方手中,一旦双方发生矛盾,业主方更强硬。希尔顿酒店曾经就因为与业主方矛盾激化而被迫撤出了深圳和南京市场。
丽致在对大陆市场并不了解的情况下,自然采取其他酒店集团惯用的纯粹管理模式。2007年4月开业的“仕格维丽致大酒店”业主方包括上海置业有限公司、长城资产和上海住宅产业有限公司。
“但采用该模式,管理方必须业绩优良,否则等于为业主方与其‘离婚’埋下伏笔。” 华美酒店顾问有限公司首席资深管理专家赵焕焱说。
果然,丽致在上海出现“水土不服”,业绩始终低迷,导致合作双方产生矛盾。
根据原丽致管理方和业主方知情者透露,业主方当初与丽致管理方签订的管理合约差不多近10年,最初业主方对于“台湾饭店业教父”的期望值颇高。
“可问题很快出现,大陆和台湾市场情况完全不同。”原丽致管理团队人员透露,台湾很多小规模酒店,客房数量从几十间到100多间不等,经营手法很本土化,大多是采取带资管理方式,双方风险共担。
可大陆五星级酒店动辄是数百间客房的大规模酒店,需要强大后台体系支持,不是小作坊手段可以管理的。600多间客房的 “仕格维丽致大酒店”让丽致在大陆的规模经营方面显露短板。
另外,台湾酒店的销售方式和大陆也不同,台湾酒店可能不一定需要整套中央预订系统,或者即便有,旅行社客户也可以占据一定份额,但大陆五星级酒店主打高端商务客,必须要有强大专业的后台预订体系和忠诚客户计划。
原上海丽致酒店管理团队知情者透露,丽致虽然在台湾很有名,但比之在上海已经占据大半壁江山的万豪、雅高、洲际等国际知名酒店集团,丽致缺乏国际知名度和扎实的后台预订、销售体系等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