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胡英楠
黄光裕是中国当代最成功的零售业企业家之一。但黄光裕三个字,已经加载了太多与他的气质和本性不相称的含义。
三次成为中国首富,使39岁的黄光裕成为无数中国年轻人追逐的榜样。然而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黄光裕是位极端的人物,因为初中未毕业的他,在资本市场上所表现的套现能力,以及他的财富人生,在当代中国几乎不可复制。
连续两次被调查,一个财富榜样的是是非非难免引人深思:从周正毅的落马,到顾雏军的神话破灭,再到黄光裕此次被调查,中国的富豪们到底怎么了?资本市场为何越来越成为企业家迷失的场所?
“草根”黄光裕的第一桶金
上世纪80年代,广东潮汕古老而贫瘠,为了求生,家境贫寒的黄光裕16岁便被迫辍学,与19岁的哥哥黄俊钦带着母亲筹来的4000元北上做生意。在经历服装生意的惨淡经营后,黄光裕最终选择在北京珠市口经营一家电器店,1987年1月1日,这家不足一百平米的电器店正式打出“国美电器”的招牌。
1987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买家电的唯一选择就是国营商场,而由于国营独大的市场格局,当时的家电定价普遍偏高,而且缺乏竞争力。如何把消费者吸引到自己的小店里呢?黄光裕首先想到的就是价格。他认为当时国营商场的家电价格过高,所以一旦一个电视机的价格相差一两千元的话,完全能够把顾客吸引过来。
于是,黄光裕从电器店开店伊始就打出“薄利多销”的销售策略,不出所料,低价策略在当时为这个小小的电器店迅速赢得了顾客。
1991年,黄光裕开始试着为他的电器店打广告,利用《北京晚报》中缝打起“买电器,到国美”的标语,并且每周在上面刊登电器的价格。那时商家都普遍认为“只有卖不出去的商品才需要打广告”,然而黄光裕的这一广告策略却又一次为国美电器带来了销售热潮。1992年,黄光裕在珠市口的这间国美电器店已发展为大型的电器商城,与此同时,黄光裕在北京地区开始初步进行连锁经营,将他所陆续开设的几家店铺的名字全部统一为“国美电器”。
凭着这股冒险精神,黄光裕带领这间不足百平米的小店,以超常的速度,不断创下中国家电零售业发展、扩张的奇迹。然而,黄光裕的处事风格却让一些业内人士不满,甚至觉得国美在电器零售领域太过“霸道”、“强硬”。一位业内人士说:“国美对待厂商一直都霸气十足,不但进货价压的很低,货款也要先卖货几个月后再付清。厂商对此都很有意见,但国美的超级销售实力令绝大多数厂商都无法忽视。”
1993年国美发展势头正劲时,黄光裕却与其一起打拼多年的哥哥黄俊钦因为经营理念不同分家了,黄光裕分得“国美”这块牌子和几十万元流动资金,独自掌舵国美。
资本游戏的开端
与其兄黄俊钦分家后,黄光裕也开始了从“生意人”到“资本家”的角色转换。多年来,黄光裕一直最为推崇的是李嘉诚的“商者无域,相融共生”的境界,并以此作为他事业发展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