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尹明善开办书社以后,最令他骄傲的一件事就是,他一手创办的“中学生一毛钱丛书”的销售方式的成功,那个时侯每本书的利润只有两分钱,但尹明善的卖书小分队,却先后卖了三千万册,尹明善赚了六十万,这六十万是他下海之后淘到的第一桶金,也使得尹明善成了重庆市最大的书商。
尹明善:我下海我认为是站稳了脚跟,就是我在海里面,我并没有呛着水爬上岸来,我在里边怡然自得地海阔天空地游得很好。事实证明,市场经济通才比专才更有用,但那个时候就发现,这个行业做不大,因为那个时候,我们那个叫做二渠道,还有主渠道,主渠道是新华书店系统,新华书店系统太强大太强大了,甚至每个县,甚至大一点的镇它都有,它都有营销网络,一个渠道是你自己独立,弄一点小本钱,永远,或者说很长时间之内,都难以超越他们,这是很难做大的。当时我觉得我能够做大,一年能够做到几百万,几百万,那时候就很了不起了,但是总想上千万,上亿,所以我就思考,要改行,要寻找更大的舞台。
解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重庆这座军工城市,以它雄厚的工业基础,迅速地成为全国的摩托车生产基地,当时重庆的大街小巷,到处跑的都是清一色的嘉陵建设牌摩托车,生产销售维修摩托车配件的小企业随处可见,而尹明善也与此同时的将目光投向了摩托车这一行业上。
尹明善:就是我在经营上我有一个理念,一个小的企业创立的时候,除了有很大的本钱之外,你千万不要去打冷门,不要认为这条街没人卖服装,这条街没人卖服装我在这儿卖服装生意是不是好做?绝对不好做,你一定要到服装城去,到重庆要到解放碑去,到朝天门去,那个地方人们卖服装的时候,都会到那儿去,然后你才可以有机会,虽然你比人家小一点,但是可能那些小买主刚好买你的。那个时候重庆只有两个东西全国第一,一个火锅,一个摩托车。
解说:不久尹明善成立了重庆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当时尹明善只有二十万元的启动资金,那时候摩托车发动机一直是瓶颈,当时国内只有五十毫升和七十毫升两个型号,其余型号则从日本进口。读书人出身的尹明善,深知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生存的重要性,1992年的一天,已经54岁的尹明善站在不足40平米的车间里,向手下的9名职工宣布,我一定要创造出,全中国,全世界没有的发动机。
尹明善:当时有十几个工人说,我们还要做全中国都从来没有过的发动机,他们说行吗?我说没什么不行的,你看我说古往今来,机器的发动机不外乎都是主轴、连杆、气门,价钱都是一样的,严格讲,都是一种搭配而已,像搭积木一样。第一个机器我们做得是失败了,就是两冲程的一百毫升的摩托车,在我们台架上走,怎么走都比较好,就在我们自己家里面走,后来你卖出去,最差劲的,跑了一两百公里就坏了,好一点的没个几千公里就坏了。好,这个事就让我明白,就是实验不充分。所以从此以后,我就加强了我的实验,甚至我要求那些摩托车的研发人员,都要有摩托车的驾驶执照,我就可以拿点钱出来,找几个工程师做模拟研究,果然大约花了一两年的时间,后来我们就搞一百毫升四冲程,中国完全没有。我们通过半年的努力成功了,一个企业要赚钱,只有三条路,要赚大钱的话,垄断、投机、创新,所以我那个时候就写了座右铭贴在我的墙上,叫做获利有三,垄断我无权,我没有名气,当然不能垄断,投机我没胆,我是属于书生下海,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胆很小,但是创新求发展。在我们这个起点之前,全中国人民造的摩托车发动机全都是脚启动,脚一踏就启动,可是那个时候,国外到中国来已经有一按纽就启动。同样在1995年,我们又搞了第二个全中国没有的,就是一百毫升电启动的摩托车发动机,虽然我们很小,但是第一家干出来的。
解说:2000年,经历了六年火热的甲A联赛,有足球情结的尹明善在其中看到了商机,8月尹明善宣布用5560万元买下寰岛俱乐部。也许是老天做美,当年的足协杯俱乐决赛重庆力帆队在四万球迷的雄起声中夺得西部球队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冠军,62岁的尹明善和他的力帆集团,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尹明善:因为我们在2001年,我们买俱乐部之前,我评估了一下,全中国知道力帆的最多不超过两千万人,不超过两千万人,可是我们花了5560万元,把这个俱乐部买下来,最后我们又花了很多钱,修建了那么漂亮一个训练中心之后,很快甚至一夜之间,全中国的三亿球迷都知道了我们,报上炒来炒去,炒来炒去,所以我把这个总结成为两句话,叫做八年寒窗无人问,力帆一球天下闻,甚至我经常在北京,在外地坐上出租车,那出租车司机说,你是力帆的老板。
解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众多摩托车企业在国内市场血拼价格,这时候的尹明善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海外,越南是一个有着摩托车巨大市场的国家,2001年尹明善用重金将越南球星黎玄德买入力帆俱乐部,12月30号,力帆摩托车成功飞跃越南母亲河,2002年力帆集团两名员工,在尼泊尔创造了摩托车攀登极限运动的新纪录。在国内摩托车行业算是部分上老大的尹明善,靠足球和品牌活动造势,顺利的将自己的摩托车产品打入了国内外市场。
尹明善:因为产品确实跟知名度有关,你是一个产品跟一个摩托车,谁都不知道你,什么力帆,从来没听说过,它这个东西骑它摩托车,安全吗?好吗?信不过。他会有一个知名度,力帆了不得,至少是个大企业吧,五千多万敢买一个俱乐部,还敢来玩,一年花几千万,它肯定是一个大企业了,大企业质量再差也有几分吧,他就会这样想,所以说对我们确实还是有好处的。
解说:2002年,尹明善已经65岁了,而他的力帆在摩托车行业里边已经是鼎鼎大名。这个时候,尹明善又开始做起了他的汽车梦,有人说尹明善想要做自主品牌的轿车是他一生的豪赌,而这场赌博的成功几率却非常渺茫。
尹明善:力帆为什么不去搞合资品牌,尤其是轿车,如果我跟人合作的话,我投资更少,风险没有,靠它的品牌,靠它的技术质量,很快就可以赚钱。但是永远的是寄人篱下,永远就是人家的东西,我难以发扬光大。
解说:一走进力帆集团,墙壁上厂房内,都展示着代表尹明善的企业理念的大幅标语,到处是本田,遍地桑塔那,问问力帆人要我们干啥;谁砸力帆的牌子,力帆就砸谁的饭碗,那些警语般的理念,无疑是他在市场搏杀中的大彻大悟。
字幕 :
对于我个人,对于力帆来说,自主创新显然是一条康庄大道,但是这里面也同样具有着千难万险。在力帆由两轮向四轮的摸索中,我现在才感觉到最初我的确低估了汽车的复杂性。
——尹明善
尹明善:当我们这个车都可以跑了之后,发现这个仪表的所谓这些灯光全部都印在挡风玻璃上,这个把它称为鬼影,就是开车的时候,下边看得见仪表,上边居然也看得见仪表,那得了啊,它在晃你的眼睛,这完全是不合格的,这是设计公司他们这方面的经验都没有。其实解决也很简单,就在我们仪表上加一个遮阳帽,加一个遮阳帽之后,那么这个眼睛就不会反射到上边去了,像这样的可笑的错误很多很多,汽车是一个非常了不得的,第一它非要讲安全,第二它要舒适、方便,它有太多太多的要求。
解说:就在力帆520轿车刚刚设计出雏形的时候,尹明善的一个美国朋友看到之后,就反复开关车门,也正是这个美国朋友的一席话,让尹明善茅塞顿开。
尹明善:说尹先生,我们开车的人接触的最多的就是门,你开始接触它,拉开它,走的时候关上它,来回请人上来,也是打开它关上它,门特别特别要紧。他又指出,门这个声音难听,你想一个汽车和摩托车,可能一个很大的差异就是坐在里边总不能声音像拖拉机一样吧,包括我们设计出来三四款车,多半挡着我们最后不能交付市场,而延缓一个月,再延缓一个月,就是为了舒适性,振动噪音上难以过关。幸好,我们有一个国外回来的海归,我们研究院的王院长,他的专业是振动噪音,我们自己招聘来的一个姓武的博士,他学博士专业是振动噪音,在那边轿车上要鼓励那些轿车研发人员,要亲自实验、亲自开车。你比方说那换挡的人感觉,是试车人员描述不出来的,非得工程师说顺利或者不顺利,柔、硬,这个东西很难描述,所以一定要靠亲身去实践。
解说:2005年力帆轿车取得国家发改委核准的准生证,2006年1月19号,力帆第一辆研发的轿车力帆520全球上市,2008年9月,又一款力帆620也隆重上市。尹明善欣喜地看到了力帆终于有了自主品牌的轿车。
尹明善:当年的追车儿,今朝造车人,恍然如梦中,幸运中国人。我觉得我们力帆是一个坚定不移的民族工业的实践者,所以我们提的口号很清楚,我为国家增长技术,为民族增长品牌,我说不上是领头人,但是我们觉得我们坚定不移。现在的时候,我们比起合资品牌来说我们确实有差距,但是我们卖得便宜,我们性价比应该说比它还高,如果我没有冒险精神,我就不会有金殿的事业,比我能干的人多得多,为什么他们不能办出很大的企业,首先他们缺少胆量,我们中国人说得好,胆识胆识,胆在先、识在后。我不认为我有多大的知识,但是我有足够的胆量,有足够的冒险精神,那是企业家了不得的事情。
解说:尹明善带领当年注册资金仅仅是二十万元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如今销售收入多达一百多个亿的跨国集团。谁也没有想到,当年尹明善有点类似夸口的誓言,如今这么快就变成了现实。大家知道今年全球的金融风暴席卷而至,很多问题都出现在民营企业家的面前,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在这样一种局面下,尹明善依然还在努力前行。现如今尹明善的摩托车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但他的汽车梦还在继续。
中央电视台《商道》栏目
记者:杨扬 摄像:赵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