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型酒店的下一次转身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3日 21:28 《当代经理人》
如果说如家2007年第四季度的亏损还能被人们看作是偶然的话,那么连续两个季度的亏损则是让人们由观望变成了质疑,由开始的“泡沫论”转为了“拐点论” 戴斯国际酒店集团,美国温德姆酒店集团(Cendant)旗下品牌,全球酒店排名第五位。温德姆集团财富500强排名297位;福布斯500强排名180位,世界酒店业连续5年排名第一。 文/本刊记者 王友海 5月14日,如家快捷酒店管理公司发布了第一季度财报,前三个月净亏损5030万元(约合720万美元)。如家称,人民币汇兑损失的增加、整合七斗星商旅酒店的投入,以及快速扩张的投资和运营支出增大,抵消了如家的部分营收。至此,加上去年第四季度,如家已连续两季度报出亏损。随后,又传出多家经济型酒店连锁机构放缓扩张、推迟上市的消息。 一时间,中国经济型酒店上空的阴霾开始笼罩了业内的每个人,“中国经济型酒店的拐点到了?” 相比2006年、2007年中国经济型酒店给人们尤其是投资商带来的巨大惊喜,如今似乎让人们隐隐有种“还没有到顶峰即要迅速下底”的不祥。那么,经济型酒店究竟发生了什么? 成本之痛 “抢楼”这一经济型酒店独有的现象成为了其成本之痛的病源,而引起病源的正是近两年“如家模式”催生的“经济暴利”,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经济型酒店市场的争夺之中,有限的物业资源使得供需已经严重失衡。从2007年开始,以北京、上海为例,已经被瓜分殆尽的物业资源,成为了各大经济酒店争夺的对象。经济型酒店的物业成本从开始的1元每平米,上涨到1.8元每平米,如今已经上涨到2.4元每平米,北京二环以内的地段在2007年底甚至已经达到了惊人的3元每平米。而经济型酒店有一定的物业标准:面积需控制在3000~6000平米,面积小于3000平米的成本太高,大于6000平米的风险太大,以此计算的话,如今经济型酒店的物业成本已经快到了难以承受之重,2007年经济型酒店的物业成本比2006年上涨了40%,而物业成本占经济型酒店整体投资成本的30%。 除去“抢楼”成本之外,经济型酒店严格的标准化也让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如家创立时在装修投资、房间布置等方面的做法到现在还在沿用,所以到今天每间客房的成本仍然保持在2001年制定的5万元标准,甚至连电视采购的标准依然是500元每台。如家的单店成本可以说是整个经济型酒店的一个平均标准,每间客房的装修成本最高的是锦江之星和汉庭酒店,约为7万元每间,莫泰、格林豪泰约为6万元每间,不过,现在经济型酒店单店的投资回报周期已经从最初的2~3年,延长至5年左右。 另外,不在台面上的隐性成本也成为难以忽视的因素。酒店房间的日常维护、舆洗用具的成本、被褥等物品的折旧、日益升高的人力成本……这些都成为摊薄本就日益有限的经济酒店收益的重要推手。 店长之痛 红杉资本创始人沈南鹏也承认,如家前几年的爆发性增长并非常态。在如家只有10家店时,如果一年新开20家,就是200%的增长率,但当如家拥有了300家店时,一年新开150家,增长率就只有50%了。而在这种急速的扩张中,日益凸显的管理人才缺口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瓶颈。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