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制造”中国经理人(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8日 14:27 《长江》杂志

  伊莉莎白认为,一个经理人的天职就是做出决策,不管它是不是一个艰难的决策,因为企业高薪聘请经理人的核心期待之一就是“做正确的决策”。许多情况下,职业经理人面对的是非常艰难的状况,比如是否要开除一个核心干部,比如是否要推出一项新的产品等。伊莉莎白表示,她的主要任务不是去教学生做哪种决定才是正确的,她往往会请学生思考,如果不开除那个人,组织会付出多少代价,企业会蒙受多少损失,失去多少机会,“经理人可以这样反向思考”。

  伊莉莎白说:“在许多情况下,做决策比不做决策更重要,因为做出的决策哪怕是错误的,至少可以在错误中学习。”经理人在面对情况不明的状况下,这一步一定要迈出去。经理人根本无从分析商情的情形在商场上屡见不鲜,市场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如果根本没有任何准确的商业情报可供分析,那么,快速作出试探性的反应很重要,就算估算错误,最后修正时间也会比竞争对手采取行动提前很多,这种试探性反应的成本要比落后竞争对手小得多。

  理论上,西方世界的商业教学一般会用很逻辑式的方式教授学生:要先设立明确目标,然后搜集商情,分析情报,建立计划,最后执行计划。但往往这样按部就班地去执行,商机已经消失了。

  因此,伊莉莎白认为:“处在这种情形下的经理人,应该继续往前走,在市场上丢出试探性作法,然后从中学习,再继续前进。”她一直强调先行动,再从中(哪怕最终证明是错误的)学习。“经理人应该先做出反应,从中学习,然后再制定计划,具体来说是先制定保守计划,评估成本,执行,再次制定保守计划,再评估成本并执行,直到安全胜出。” 伊莉莎白提出这样的主张。这有别于传统商业学习中所告诉学习者一以贯之的“先计划,再执行”的理论。她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就是协助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教他们一些前人的经验。

  虽然是一个美国籍的教授,伊莉莎白尽力不让自己的美国经验套用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中。她知道,许多规则在中国不会奏效。于是她竭尽能力使自己所教的课程内容是有用的,一切以有用为核心。她认为,许多概念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比如她的天才管理理论,对日新月益的环境中任何想取得胜利果实的企业就很有必要。现在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参与全球化,她发现一些中国企业行事作风就像极了美国企业。在中国企业和跨国企业竞争的同时,中国企业也在走向国际化,至少愈来愈懂得跨国企业的竞争思维习惯。尽管还有一些国内企业由于竞争环境的不同,这种变化不明显,但她表示,无论如何,企业都在时时刻刻武装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强大。

  全球化并不会因为大家是否一直热衷于讨论而停止发展。伊莉莎白目前在长江商学院还负责Inbound的相关项目,该项目是带领来自美国本土或是欧洲企业的经理人到中国来访问交流与学习。由于中国商业竞争力正在逐渐成形,这些可能从未来过中国的企业经理人,有必要知道中国商业的发展和商业模式。Inbound(海外商学院中国住读)项目就是带领这些欧美经理人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在长江商学院聆听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的同时,深入中国的跨国企业内部,或是销售终端,比如沃尔玛这样的店面在中国的经营模式,这将有助他们扩展自己的视野。

  伊莉莎白在喧闹纷纷的“中国世纪”默默地协助培育中国经理人,也让西方经理人了解到中国商业是不可忽视的一股新势力。她低调不张扬,性格刚毅,果决坚持,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让企业家变得更强大,并期翼为中国商界培养出一批能果断作出决策的经理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