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航空报》:同样在深圳的华为公司采取的是末位淘汰制,提倡狼性文化,你们的管理据说比较人性化,你觉得这两种模式哪个走得更长远一些?
徐少春:显然是和谐的文化,因为全世界都在提和谐。和谐的概念就是生态的概念。其实金蝶创业的时候也是狼文化,我们由南方一直走到北方,就是狼性文化,但是我们渐渐发现最重要的还是人内心的东西。
《国际航空报》:那么你是否认为未来的华为会往所谓人性化的方面过渡?
徐少春:我不知道他们到底会怎么过渡,但至少我觉得华为在中国企业里面表现是非常出色的,这个公司也在变,你说他的狼性文化也是很多年前,在创业期间。
《国际航空报》:金蝶最初以ERP软件闻名,我很想知道中国企业的管理成长和ERP的进程有什么关系?
徐少春:我们中国的软件业,包括金蝶,早期都是做财务软件起家的,国外软件企业也是一样。对我们的客户来讲,一个新的企业创业、投资,首先要管好财务、进而要管好生产、供应链、人力资源等等,所以金蝶的成长历程就是中国企业管理进步的一个缩影,我们的成长代表了中国企业的成熟度。我们的脚步是为中国企业服务的,他们每一步管理上的进步都会反映到我们这个系统上,我们不但要跟随中国企业管理的进步,还要引领管理模式进步,我们希望走在前面。
《国际航空报》:我们现在国内的管理软件厂商,一年最多就是十几亿的产值,你认为目前国内的软件管理公司还是处在跑马圈地的阶段吗?
徐少春:我相信到现在为止,ORACLE在中国的收入不会超过金蝶和用友,因此在广大的中小企业市场上,本地厂商仍然具有竞争优势。第二个我认为目前确实还没有一家软件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称霸,说明竞争市场还在发展当中,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而是一个继续扩张的市场。所以,我同意大家都在跑马圈地的说法,都在争夺份额。但是我们更关注客户的满意度,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是永远不会消失的,除非没有企业,有经济社会的存在就有我们存在。我的想法就是把金蝶做成长久的公司,要比别人活得更长,不是大起大落,而是与中国企业共同成长。
预见未来的能力很重要
《国际航空报》:很多人都评价你把握市场的能力很强,对未来很有预见力,你的预见大概能看多远?
徐少春:我现在基本上不干具体活,天天想着未来的事情,你看我很忙、到处出差,到处转转就是在看未来,我觉得预见未来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如果说你能把五年以后看明白就一定很了不起,现在我看不到五年以后,看二三年可以。而且,我是一个比较讲创新的人,不太喜欢讲重复的,我喜欢很新鲜的东西,我们的员工提一些很有创新的想法时,我眼前一亮会很认真地深入讨论,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
《国际航空报》:我听说你参考血型选高管,很准确吗?
徐少春:我选人才会参考血型。当然这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一般情况下我会询问应聘者的血型,毕竟血型是可以公开的资料。我通过了解血型,就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个性,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我就是O型血,这个血型的人始终有一种激情,很乐观、很积极。第二点就是很坦率,有什么话基本上都讲出来。另外O型血的人比较乐意帮助人。但是O型血的不足就是比较冲动,感性思维多一点,理性思维少一点,往往会做一些冲动的事,所以,需要身边有一个A型血的人提醒。
《国际航空报》:你曾经也说这么多年以来在软件行业,能坚持下来的很少,国内一些写代码的技术人员认为这是吃青春饭的行业。但在国外,很多写代码的技术人员可以做到退休,你分析过这种差别吗?
徐少春:其实我们公司的技术人员年龄也越来越大,现在大都在30多岁,还有很多老员工在坚持写程序。至于你说的美国这些地方,他们的技术人员写代码可以一直写到退休,我觉得也不奇怪,美国很多老的系统使用年限都很长,比方说过去的大型机。但是中国是一个新兴国家,具有后发优势,中国程序员写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很新的东西,比如说微软、夏普的开发语言基本上都是很现代的程序工具,这些工具的变化非常快,很多技术人员写五六年程序以后发现一直在学习新东西,非常累,就开始转型。
从5块钱到亿万富翁生活依然富有激情
《国际航空报》:金蝶成立了15年,你见证了中国和中国软件业怎样的成长历程?
徐少春:我希望和很多中国的企业家一道推动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我们讲有六种力量推动中国进步,包括中国企业家、商学院的教授、咨询机构、媒体、政府,还有一些行业协会,我希望能够和他们重建我们中国的一套管理体系,让现在的管理案例有我们中国人写的一笔,在世界管理史上拥有话语权。
《国际航空报》:回顾这么多年走过来的历程,你最满意的事情是什么,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
徐少春:最困难的阶段,应该是创业的时候,企业随时都有可能死亡,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我们都很好地走过来了。至于最满意的事情,说实话,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特别满意的,因为我永不知足,不断地在改进。
《国际航空报》:有没有想过退休以后做什么?
徐少春:退休以后到处讲管理,讲这一代中国企业家共同创业的经历。
《国际航空报》:借用一个书名《这一代的怕和爱》,你觉得自己的理想和担忧是什么?
徐少春:理想很简单,就是要超越今天,为更多的客户创造一种价值,让中国管理模式在全球崛起。至于担忧,过去30年,在“中国制造”背后,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协调、不和谐、不平衡的种种经济和社会问题。所以我认为,即便没有金融危机,全球化时代的当下,中国企业依然会面临诸多挑战。
《国际航空报》:从最初的每天5块钱的生活费到现在的亿万富翁,现在的徐总还是当年的徐少春吗?
徐少春:当然,我穿的衣服肯定比原来好了,生活也比原来好了,但我这个人是特别讲究礼节的,对父母的孝敬、对同事的爱、对社会想做一份贡献的理想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