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尼科森:为了证明自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1日 16:57  《数字商业时代》

  尼科森:为了证明自己

  撰文/郑彦

  看过战争影片《桂河大桥》的朋友一定会记得影片开头部分,被俘的英国军人衣衫褴褛,却排着整齐的队伍用口哨吹出轻松有力的曲子——这种逆境之下的高涨士气展示了上校尼科森的非凡领导功力。

  《桂河大桥》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个日本俘虏营中,沦为日军阶下囚的英军军官尼科森上校成功领导着士兵,在修建桂河大桥中,赢得了日军军官斋藤的尊重的故事。而不少人把尼科森的作为理解为患上“斯得哥尔摩症候群”(又称人质情结,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但即使是批判者也承认,在领导队伍方面,很少有人比尼科森做得更好。

  影片中的尼科森上校,身份是一名落魄的俘虏——肮脏的衣衫、破烂的皮鞋和蓬乱的头发,他和自己的团队处在日军的高压之下。他坚持军人原则拒绝带领军官参加体力劳动,而受到了日本军人的虐待。但尼科森并没有因为环境的改变和处境的艰难而妥协,“我决不会让我手下的军官干体力劳动,对此日内瓦公约也规定得很清楚。”他用自己对原则的不妥协扭转了不利局势,当尼科森和他的军官走出囚禁室时,等待的英国士兵欢呼雀跃,人们把帽子抛向空中,举起他。

  影片中尼科森上校接受修桥的任务,看上去是情非得已,事实上却是为了让士兵们有所期待。他看到士兵们在战俘岁月里渐渐失去斗志,决心以“建造一座出色的桥”这个使命,让士兵们在绝望的岁月中有所创造。他告诉部下,日本人做不好的事情,我们能做好,这足以挽回我们在战场上丢失的面子。而这个目标使士兵们为了一个证明自己的愿景而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并为这个目标忘我地工作。对管理者来说,目标不仅仅是企业的使命,更重要的是目标和目标的实现是团队得到深度整合的催化剂。

  虽然尼科森上校和大桥最终在爆炸声中灰飞烟灭,但影片中人物的管理艺术却是超群的——危机下的尼科森将下属、朋友,甚至敌人都囿于自己的领导之中。

  谷子地:害怕就吼出来,有用

  撰文/实习生 汪燕

  “连长,我没给您丢人吧?”当敌人再次扑上来的时候王金存看着谷子地,眼神里流露着期待。谷子地沉默了片刻,他双眼泛着泪水答道:“下辈子,我们还做兄弟!”作为王金存的领导,谷子地一次又一次的激励和鼓舞终于让王金存从当初在仓库关禁闭的胆小鬼,成长为敢于牺牲在第一线的革命战士。

  《集结号》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九连连长谷子地接到命令,带领全连47人打阻击战帮助大部队撤离,以集结号为撤退信号的故事。在装备落后、弹药不足、人员缺乏的情况下,作为领导者的谷子地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这一场艰难的生死之战。

  影片中的谷子地不失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从他和手下王金存的互动中我们能看到他在激励和挖掘成员潜力上的高超能力。

  九连没有指导员,谷子地便将畏战的文职教员出身的王金存收入麾下,他对刘团长说:“与其让王金存浪费我们自己的子弹,不如让他死在战场上!”从认识王金存那刻起,谷子地就没有停止过鼓励他。关禁闭时谷子地对王金存说:“尿就尿了,战场上,头上飞子弹,裤裆里夹炮弹,谁不怕啊。”谷子地给王金存这样一个心理暗示——战场上男人怕死很正常,这赋予了他继续生存下去的颜面。刚到连队,谷子地将新指导员王金存介绍给其他兄弟,他要求战士们以热烈掌声欢迎王指导员,并且告诉大家,王指导员可以帮助大家写家书,他充分强调了王金存的价值就是为了增加王金存对自己的信心。“知道狗为什么咬人吗?人害怕,人害怕什么就有种味,狗就咬他,子弹也一样,谁害怕就找谁!”谷子地对王金存说的这句话意味深长,仿佛是一种鼓励又是一种刺激,为的就是激发出王金存的勇气。战斗中,面对飞溅的子弹和血液,谷子地没有忘记关怀和鼓励王金存,对他说:“没事儿的,开枪打死几个就习惯了。”谷子地还让王金存包扎伤员以适应战斗的种种残酷,让王金存自己面对死亡从而忘却恐惧。上阵前谷子地对王金存说:“害怕就吼出来,有用。”王金存便大声地宣泄出内心的恐惧。

  如果不是谷子地作为连长对王金存这一路的激励,在那个生死存亡的关头,王金存不会那样坚定地回答“我没有听到集结号!”,不会那样坚定地继续执行任务。其实只要王金存说听见了他就可以撤离,但他没有,他坚定地留守,这份说出事实的勇气离不开谷子地对他的鼓舞,他在那一瞬间证明了自己,也成就了自己—— 一名真正的战士。

  谷子地用宽容、理解和激励让王金存在硝烟中迅速蜕变。事实证明,有了足够的耐心和适当的引导,“胆小”的王金存也可以脱胎换骨,如果因一次上战场吓“尿”裤子就永远将其否定,那么就没有旧窑洞里的那个英雄了。

  在快节奏的今天,领导者要有睿智的眼光和足够的投入开发成员潜质、帮助他们学习成长,像一名严格又敏锐的教练,发掘出队员的无限潜力,只有这样的团队才能获得持久的稳定和发展。想要在当下的经济危机中加快员工的成长并激发他们的斗志,试试多点耐心、多点鼓励。

  米勒:永远不要向下级抱怨

  撰文/刘春辉

  面对困难和逆境,有时候难以逾越的并不是困难本身,而是畏惧和抵触情绪。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讲述的是二战期间美军一个八人特种小分队营救一家四兄弟中唯一幸存于战场的士兵詹姆斯·瑞恩的故事。

  八个人的性命去换回一个人的性命,面对这样似乎无道理可言的任务,作为队长的米勒上尉又是通过怎样的领导才能让其他队员信任和服从他呢?

  一个士兵问米勒:“你怎么不抱怨呢?”米勒告诉他,上级才是发牢骚的对象,士兵对他发牢骚,他只能对他的上级发牢骚,他决不会对着士兵抱怨。士兵又说:“哦,我懂了。那对不起,如果我是少校,你将怎么说?”米勒说:“要是这样的话,我就会说,这个任务简直太好了,绝对意义重大,值得我们全力以赴。而且还要表示,我们对瑞恩的妈妈感到深切的悲痛。为了慰藉她,我愿意带上所有的队员,宁可牺牲自己和战士的性命。”

  无论怎样,米勒始终没有在士兵面前诉说自己的怨言。这段对话充分显示了米勒作为领导在面对下属发牢骚和抱怨时的处理艺术,既不能压制讨论,也不能迎合,而是适当地转移谈论的方向。现实的企业管理中,不少一线团队管理者是不敢向上级发牢骚的,在不得不接受任务之后,只能向下级发牢骚,甚至通过向下级发牢骚来赢得团队成员的同情。如此一来,首先就失去了带领团队的精神基础。

  影片中,当米勒的小分队准备齐心协力营救瑞恩的时候,新的挑战来了,前方发现了隐藏的德军士兵,米勒决定消灭他们,而手下的士兵有不同的意见,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米勒一边回答一边调整自己的着装,自己一个人向敌人埋伏的方向走了过去。看到队长一个人过去,大家立刻也都聚到距离阵地近一些的地方。

  领导者应该永远是团队的主心骨,虽然察纳雅言很重要,但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只有坚持一种观点,团队才能齐心协力。作为领导者,米勒果断地“做了再说”起到了统一目标的作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