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借用现下最时髦的那句歌词问张淑芬:时间都去哪了?最准确的答案莫过于,全身心地投入到易水砚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了。
“一年来,最大的收获是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感觉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即将履职一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淑芬笑着说。
这一年,张淑芬很忙。不少外地客人慕名而来,她就将易水砚的文化、历史、特点如数家珍般,讲给别人听,一遍遍,从不会厌倦;
中华砚文化博览城项目工期一天天逼近,就在采访当天,她利用中饭时间,就在饭桌上,跟负责设计的人员一起,边看效果图,边提出修改意见;
她到各地考察、交流,报名参加企业管理培训班,希望通过学习,探寻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正确路径……如果借用现下最时髦的那句歌词问张淑芬:时间都去哪了?最准确的答案莫过于,全身心地投入到易水砚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了。
情定易砚
2013 年3 月,早春北京乍暖还寒,但对于张淑芬来说,心里却格外温暖。
以河北易县有史以来首位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走进人民大会堂,张淑芬深感责任重大。为了掌握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手情况,提出更有价值的建议,她不辞劳
苦跑遍了周边县市的十几家文化企业亲自调研。
张淑芬说,要把传承传统文化和促进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带到两会上去。这不仅源于她深入调研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她对易水砚产业的热爱与专注。
出生在易水河畔的张淑芬,从小就喜爱砚文化,特别是产自家乡的易砚。
在河北省易县电子配件厂做销售主管时,张淑芬经常往返于京、津、冀等地,每次都喜欢给当地的朋友带一些具有河北特色的礼物,产于易水河畔的易砚,自然成为她的首选。
1986 年,北京著名收藏家阎家宪请张淑芬捎几方砚台,她跑遍了城内所有的大工厂、小摊点,都没有找到合适的。
做事认真的张淑芬,特意托人找到中央美术学院李教授,讲明来意,李教授为其精神感动,欣然设计了多种砚台图案并赠送古砚谱。拿着图谱,张淑芬请了当地有名的巧匠制作砚台。当张淑芬把做好的砚台送到阎老面前时,阎老拍案叫绝,拉着张淑芬的手,激动地说:“易水砚要有你这样的人来经营,一定会有大发展。”
那个时候,整个易砚行业还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生产状态,一些制砚人为了追求金钱而粗制滥造、低价出售,严重损害了易砚的形象。张淑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了阎老的鼓励,张淑芬决定投身开发易砚。
选择砚台作为事业的张淑芬,也同时收获了砚台带来的爱情。
这一年一个雨天,拉砚台的货车陷入泥潭,正巧邹洪利路过,帮张淑芬解了围。当得知车上拉的都是砚台时,出身书香门第、对砚台颇有研究的邹洪利立即与张淑芬找到了共同话题。两人因砚结缘,最终喜结连理。
将易砚统一起来进行有序生产,使其成为造福一方的产业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大力支持。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张淑芬离开了电子配件厂,专心从事易砚的生产和销售。
万事开头难。张淑芬拿出所有的积蓄,还找亲戚朋友借了一些,将两间新房改为厂房,凝聚她全部心血的砚台事业就从一个小手工作坊开始了。
凭借着原有的销售、管理经验,张淑芬将小作坊经营得有声有色,但作坊生产的砚台也只是文人砚和传统砚,依然是被动地在家等货主上门。如何将作坊变成产业化事业,张淑芬一直在探索。
1992 年,传承易水古砚衣钵的县工艺美术总厂因经营无方而倒闭,其他小型砚厂也相继走入低谷,易水砚到了存亡之秋。
在众人唯恐避之不及时,张淑芬却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倾全家之力,接管工艺美术总厂。
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认为张淑芬“疯了”,花钱接收了一群下岗职工和一个当时并不值钱的‘易水’商标。
但张淑芬却认定:“砚台制作是手工技艺,工厂的技术工人就是一笔无形财富,而“易水”商标则是未来品牌化的基石。”
有了规模化生产的平台,砚台是顺利生产出来了,但市场的反映却让张淑芬大失所望。原来,厂里生产的依然是传统砚。随着时代的发展,使用毛笔的人越来越少,而在用毛笔的人群中,使用砚台磨墨的人少之又少。
“砚台的实用性在逐渐淡化,可其艺术性、欣赏性、收藏性等特点却正日益凸显出来。”张淑芬意识到开发新品种、实现从实用性到观赏性的转换才是易水砚的发展之道。
为了开发易砚,张淑芬到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请专家教授指点迷津,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搞市场调查,了解国内外市场对砚台的需求状况。
同时,为了提高制砚师的技术水平和艺术造诣,张淑芬请来专家、名家到厂里授 课。从最基础的“因石构图”讲起,使易砚这一民间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结合起来。同时,她还创办了易县首家易砚培训学校——宏达古砚雕刻技校,并组织制砚师来厂里学习,所有费用均由她负责。
通过努力,张淑芬厂里的易水砚在继承传统工艺设计的基础上,设计创意突出艺术性、观赏性、收藏性,
并向系列化、多品种方向发展。产品由单一的龙凤砚发展为山水风光、名胜古迹、英雄人物、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数十个系列上百个品种。
除此之外,易水砚还把现代技术完美地融入其2013 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淑芬女士中——用电脑设计砚台,用机械完成砚的初级切割和定型。张淑芬引进现代雕刻工具,在人工精雕细琢的同时,适当使用精细雕刻机。浮雕、透雕、阴雕、阳雕等工艺有机结合,刻字铭文、磨光上蜡、烫金敷彩等技术科学运用,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还保证和提升了砚台的品质。
有了过硬的产品,张淑芬的底气更足了。走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易水砚,成为张淑芬之后工作的重点。
频繁地参加展会,向每个路过展位的人介绍易水砚,张淑芬经常是一天讲的嗓子都说不出话来。
展会上有人质疑易水砚,张淑芬就会义正言辞地与其争辩,告诉对方易水砚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以及艺术韵味。
在张淑芬夫妇的努力下,易水砚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张淑芬并不满足。易水砚的浑朴大气,其他砚种无法企及,现有的产品也无法完全诠释其独特的气质。
“巨砚”名片
2013 年5 月18 日至11 月18 日,备受瞩目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将在北京举行。这期间,张淑芬更忙了。
在128 个来自两岸四地以及25 个国家34 个城市和机构建设的展园中,易水砚作为河北省文化产业代表参展,将成为园博会一道亮丽的景观。
园博园里,有一方砚长16 米、宽4.4 米、高1.6 米,重110 吨的名叫《归缘》的巨砚。这方巨砚由张淑芬的丈夫、国家级砚雕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砚雕传承人邹洪利主雕,五十多位雕刻大师参与设计雕刻,历时5 年半精制而成。
这方砚以祥云为背景,长城为纽带,56 条巨龙盘绕飞腾,表达了华夏56 个民族紧密团结,日月同辉,福星高照,丹凤朝阳,九龟献寿,九九归一,长治久
安的美好寓意。
“这方巨砚是2012 年11 月运到北京的,运输用了两天一夜的时间,光是运费就花了75 万。”张淑芬说。借助巨砚,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易水砚,关注易水砚的发展。
其实,这项工作,张淑芬很早就开始做了。1997 年,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张淑芬夫妇决定制作一方巨砚,表达对祖国感情。由邹洪利主持设计制作,以秦始皇巡视长城,借喻华夏统一为创作内容,经过10 名制砚大师一年的雕刻,重达5 吨的《归砚》问世。
“当有关部门提前一个星期通知我们把《归砚》送到人民大会堂时,那整整一个星期我都没怎吃饭,激动地感觉不到饿。”张淑芬回忆起当初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1997 年6 月19 日,张淑芬把《归砚》送到人民大会堂。从大会堂走出来,心里空落落的,让员工买了一箱冰棍,坐在大会堂门口的台阶上,张淑芬一口气吃了三根。“
这真是第一次着急上火,感觉身上的责任特别重,一定要把这方巨砚做好。”
7 月1 日,张淑芬、邹洪利作为《归砚》的设计制作者应邀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捐赠仪式,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的亲切接见。王光英副委员长称赞道:“你们这么年轻就设计制作了如此了不起的精品巨砚,不简单!”
《归砚》的成功,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打开了巨砚的市场,拉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首开巨砚先河的张淑芬,乘势而上。由邹洪利担任总设计师,开发设计了许多知名巨砚。
1999 年,“九九群龙下南洋中国易水砚大展”,在新加坡引起巨大轰动。
2000 年,为见证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腾飞和崛起,一方重30 多吨的《中华巨龙砚》被中华世纪坛收藏。……
巨砚成为了公司一张靓丽的名片。随之而来的是众多企业、学校的定制。重庆长安集团140 周年庆,特意定制一方《中华腾飞》砚。中国人民大学65 周年
校庆时,一些校友联合为母校订购了《桃李天下,振兴中华》的砚台。
产业升级
公司逐渐发展壮大,但张淑芬并不满足。如何合理地创新开发更多与易水文化相关的产品,延伸产业链,整合行业发展,成为张淑芬思考的重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送礼也越来越讲究文化品味,而砚台恰恰符合这种需求。
当张淑芬得知2001 年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即将在南京召开时,她立即意识到这是推广易水砚的好机会。
经过多方努力,最终,易水砚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收藏价值,被选为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特别指定礼品,赠送党和国家领导人,并作为国礼赠送七十七位华商代表团团长。
经此一役,易水砚成为珍藏送礼的首选,并多次作为国礼相赠。2004 年10 月11 日为见证中法友好邦交40 周年,由中国驻法大使赵进军亲笔题名的精品易水砚《乾坤朝阳》作为国礼赠送希拉克总统。
巨砚、礼品砚的开发,让公司具备了品牌化、规模化的发展基础。之后一系列围绕易水砚的创新开发,则让公司走上了产业链化道路。
“砚石茶海原来一直用玉黛石做,但量很小。”张淑芬说,后来当地有人开了一个30 多米深的矿,但采出来的都是一些又大又厚的石料,做不了文化石,当地很多老百姓把这种石头当废料,垒墙用。
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个专家拜托张淑芬帮他找点能做水系的石材。张淑芬上山考察,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石材,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和敏锐的眼光,带了一些样品给专家。
果然,这种石材与水结合的效果出奇的好。在张淑芬的提议下,邹洪利带领制砚师们,巧妙利用易水砚石的天然纹理、明丽色彩、温润石质和奇异造型,融合雕刻、书画、诗文等多种艺术,开发出了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的易水石质茶海。
“做文化砚的好石材才5、60 元一吨,而这种原本被当作废料的石头,现在都涨到100 多元一吨。”张淑芬开启了变废为宝的大市场。
除此之外,公司还专门成立产品研发中心,开发各种与易水砚相关联的石板画、鱼缸、石质加湿器等产品。
2013 年,通过大量的考察和学习交流,张淑芬又探索出了新的市场——定制文化砚。
通过与想要定制的企业沟通,将企业文化融入砚台的设计、雕刻,甚至可以专门创作诗词,再由知名书法家写好后,刻在砚台上。张淑芬说,他们为好几家企业定制的文化砚都颇受好评。
“它具有很强的文化韵味,而且是针对企业特点,让企业文化不再是贴在墙上的毫无生气的名言警句,而是以砚为载体的文化再现。”张淑芬说,未来将会加大定制文化砚的推广。
除了易水砚,张淑芬还将深入挖掘易县的文化产业。去年,她投资了一个生产绞胎瓷的工厂,希望把这种在唐代就失传了的传统工艺,再次发扬光大。
从小作坊到集团公司,再到产业化发展,在张淑芬的带动下,易县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因砚台有了明显的改善。
以易水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砚产业链已经在全县形成,行业年产值约2 亿元,从业人员近万人。产品不仅销往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广州、深圳等30 多个大中城市,还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文化搭台,产业唱戏。张淑芬带领大家通过文化产业致富的同时,一直在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2 年3 月28 日下午,河北易县8 个重大项目在中华砚文化博览城工程项目基地举行了集体开工仪式。其中,中华砚文化博览城尤为瞩目。
“早在四年前,我们就开始筹划建博览城,土地也都申请下来了。”在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之前,张淑芬就已经开始做了,但她却说:“当时并没有多想,只是一门心思想把易水砚做大做强。”
张淑芬介绍,中华砚文化博览城项目占地1000 亩,项目总投资26 亿元,建设周期3 年。其主要建设内容有:
中华砚文化博物馆、展览展销中心、技术检测研发中心、旅游接待中心、会议中心;艺术品文化长廊;艺术家名苑,包括艺术家创作室、艺术家展馆、艺术培训基地、艺术家活动中心;以及中国文房四宝生产销售基地、文化艺术品及工艺美术品生产销售基地等。
中华砚文化博览城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成为易县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成为中国文房四宝行业最大的产业聚集区。
建成后的中华砚文化博物馆将成为中国第一家大规模文房四宝专业博物馆,必将把以易水砚为龙头的文化产业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促进区域经济大发展、大繁荣。
“中华砚文化博物馆计划5 月1 日开馆,最近一直在赶工期。”张淑芬说,第一次做这么大的项目,压力很大,同时更感觉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2013 年底,张淑芬就报名参加了某企业管理课程,要为自己充充电。 “上了好几次课了,感觉获益匪浅,不仅是管理方面更加系统规范,更能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乐于分享的张淑芬,不仅自己学习,还花钱请易县的其他企业家一起学习。
“正好在保定有一天的课程,我就买了20 张票,送给朋友们。”张淑芬说,你把东西给别人,你就没有了,但你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别人,你却一点也没少。只有分享,才能更进步。
正是这种“大爱”,现在的张淑芬,在专注把易水砚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她表示在人大第二次会议上,将针对养老等社会问题递交相关提案,并希望在合适的时机下,能为养老事业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可以预见,未来,张淑芬将会更忙,但一定是忙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