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登月路上的央企引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5日 11:18  国企杂志

  当“嫦娥二号”进入环月轨道到月宫巡游,去获取月球宝贵信息的时候,地球上必须有一个“管家”告诉她何时开启哪种科学探测仪器进行工作,何时让照相机睁开眼睛拍照,何时又闭上眼睛给照相机充电。当她把探测获取的信息源源不断从九天之外发回地球时,地面上的这个“管家”还要接收、处理和管理这些信息,例如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月球物质成分、月壤特性、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这个“管家”连接着“天”与“地”,它就是探月工程中的地面应用系统。

  “嫦娥二号”地面应用系统由数据接收、运行管理、数据预处理、数据管理、科学应用与研究五个分系统组成。对于航天任务来说,高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中国电科各研究所在接到“嫦娥二号”任务后,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精心部署,全力保障任务的成功完成。低温接收机自安装到各个台站以来,基本上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到2010年9月已经累计工作30000小时以上。

  在“嫦娥二号”任务中,中国电科第54所在地面应用系统数据接收分系统中主要负责部分改造工作。54所有关负责人介绍,54所根据嫦娥二号任务需要,对监控与任务管理、网络协议转换、ACU上位机和落地数据管理等设备进行了适应性改造,以及50米天线伺服系统的改造工作。

  在项目进展到关键的现场调试阶段,为了保证工作进度,课题组的全体同志废寝忘食,连续多日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大家对此戏称为上午、中午、下午、晚上(上半夜)和夜里(下半夜)五班不倒。特别是张焱同志,作为项目负责人,带头加班。联试期间,他在北京、昆明两处跑,没有时间回家,只能电话问候家人,笑称自己为“最感谢中国移动的人”。   

  卫星动力之源   

  “嫦娥二号”卫星直上九天揽月的动力之源,正是中国电科第18所研制的电源分系统。“嫦娥二号”卫星电源分系统与其他卫星电源分系统一样,由太阳电池阵、贮能蓄电池组及电源控制器三大部分组成。在白天,太阳电池阵发电,将光能转换为电能,为卫星供电,同时太阳电池阵给蓄电池组充电,使蓄电池组处于满荷电状态。而在夜间,则由蓄电池组供电,经放电调节电路调节,以稳定的电压给整星供电。由于月球探测器在飞行高度、运行环境、工作使命等多方面与地球卫星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因此电源分系统的管理与控制更为复杂。

  针对“嫦娥二号”卫星用电功率大、太阳电池阵发电功率余量极小、卫星轨道运行环境恶劣等突出问题,中国电科的科技人员通过选用光电转换效率高的背太阳电池和提高太阳电池面积占用率等技术措施,提高了太阳电池输出功率,增强了太阳电池阵在轨运行中的耐高、低温应力应变疲劳能力。

  “嫦娥二号”卫星氢镍蓄电池组面临着温度变化范围大、低温月蚀放电等技术难题。18所的科技人员们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通过对电池结构的优化设计,减小发热量,提高散热速率,延长寿命;通过焊接工艺和密封极柱的攻关,有效地保证了壳体耐疲劳能力满足设计寿命的要求,电池耐压能力已达到长循环寿命,完全满足嫦娥卫星充放电循环的设计寿命要求。

  在“嫦娥二号”卫星电源控制器的研制过程中,工程组仅用10个月的时间,先后实现了内双外单、全调节、全开关统一母线设计,充电阵与供电阵的自动转换,多方式、大电流智能充电,电池内部压力控制和过压力保护控制,蓄电池的在轨均衡放电控制,设备一体化集成设计等设计与研制目标。

  “能参加嫦娥卫星的研制工作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我们研制产品必须做到安全可靠,万无一失。”这是采访过程中18所的科技人员说得最多的两句话。为了攻克难关,他们苦苦实验,孜孜探索,为嫦娥二号的圆满成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为“特别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做了最好的诠释。

  嫦娥二号顺利飞天,不仅在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三座里程碑上写下了精彩的一笔,而且再一次谱写了社会主义大协作的胜利凯歌。除了航天科技、中国电科之外,还有众多国有企业参与“嫦娥”关键系统配套产品提供。他们在探月二期工程中,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繁星点点缀天河,汗水滴滴淌无声”,就是全体航天人的真实写照。

  记者手记

  创新+协作    方出大成果

  “如果没有探索创新精神,人类不会有今天的文明。”“嫦娥二号”的顺利飞天,引发了全球媒体的关注。法国《欧洲时报》发表社论说, “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让世人看到了一个古老民族在现代化的征途上,不再沉迷流传千年的奔月神话,而是勇于实现源于现代文明的探月计划。

  在航天领域,中国人不是先行者,却是奋起直追的后来人。从神舟系列飞船飞天到嫦娥一号、二号探月卫星奔月,中国日新月异的航天技术,可以用“当惊世界殊”来形容。

  从1958年毛主席提出‘我们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开始,中国航天事业几十年来的发展史,称得上是一部自主创新的历史,一部团结奋进的历史。记者在相关企业采访时,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时时创新、事事创新”在这些企业里,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覆盖在研究室、试验场和车间厂房的一种氛围。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国,迫切需要航天企业这种创新动力、攻坚意识、协作精神和想象热情。

  对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期的中国经济来说,我们不仅需要航天产业催生出的高精技术、商业机会,航天工程汇聚资源、集中优势、系统整合的成功经验也同样值得借鉴。

  我们现在寄予厚望的新能源、信息、生物技术等产业,都不是依靠某几项单一技术,如果缺乏像航天工程这样大规模的系统开发,很难在核心技术上占据制高点。探月工程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央企业以及众多国有企业的优势所在。

  作为民族产业的的基干力量或者先行者,中央企业尽管为数不多,却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主干力量,他们往往体现了国家战略产业的核心技术水平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因此,蕴藏着中国人探索创新与协作精神的探月工程,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和借鉴。

  创新加协作,方出大成果。“探月梦”是这样,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的“工业梦”、“改革梦”、“创业梦”、“财富梦”、“文化梦”等无数梦想,也正以同样的方式和速度化为现实。我们有理由为这些梦想感到骄傲,更有理由继续探索创新、努力协作,让它们彻底地化为从太空到大地的美好现实。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