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2009年4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专门在京召开“吉利经验座谈会”。与李书福并肩而坐的是工信部副部长苗圩,苗曾任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在李书福初创吉利的岁月里,两人是心照不宣的对手。而这次座谈会上,苗圩把吉利付出8亿元代价坚决实施转型的意义上升到国家高度:“从先进的发动机,到拥有中国完整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箱,再到独创的BMBS,这是吉利最大的财富,也是中国汽车工业最大的财富”。今年1月,作为汽车行业的唯一代表,吉利转型技术体系捧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今年4月的北京国际车展上,39件整车展品、14件动力总成展品和1台独特的模拟器,构成了“帝豪”、“全球鹰”、“英伦”三大子品牌区域和“安全”、“动力总成”、“新能源”三大主题公园,吉利彻底“改头换面”。4月成都召开的中国绿色公司年会上,李书福从自己的专属座驾帝豪EC8中钻出来,笔者一度以为那又是一款欧美进军中国的豪华车。
好友郭广昌希望,未来吉利不仅能造出最安全、环保、节能的汽车,还能造出最有文化、最有品位的汽车,能够打动消费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这就需要细节的日臻完美,正如依文企业集团董事长夏华对李书福的建议:“大处往往吸引眼球,小处才触动灵魂。”
“企业核心竞争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讲就是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转变,人的脑子、灵魂要彻底转变过来。”李书福说,“未来世界汽车工业剩下的企业不会很多的,如果做不到世界领先,做不到尽善尽美和无可挑剔,是生存不下去的。”
抓住撬动世界的杠杆
2008年10月,李书福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回看改革开放三十年研讨会”。当时雷曼兄弟刚刚宣布破产,全球金融海啸正加速蔓延,中国的情况也不乐观,民营企业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中受到不小冲击,东南沿海的缝纫机大王、玩具大王、纺织大王相继倒下,讨论会现场能嗅出一丝沉闷、肃杀的味道。轮到李书福发言。“我们今天到这里来,目的是寻找答案,讨论今后30年我们干什么、怎么干”。李书福说,“当今世界经济总体是低迷的,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如果把握住这个商机,平常我们可能要干十年,现在我们可能干一天就行了。”
“怎样才能抓住这个商机?有秘诀吗?”主持人追问。
“都说现在经济低迷,可冬天照样有阳光。所以在冬天的时候,不要穿上棉袄,躲在家里烤火,这不对。我们要把棉袄脱掉,在冬天里游泳、强身,锻炼自己的体魄。”
主持人很机敏:“吉利要出去狩猎?”
“打猎也好,冬泳也好,关键要脱掉衣服,要寻求自身能量的充分发挥。”李书福笑而不答。
之后两年,李书福果然成为中国民营企业最受瞩目的“狩猎者”:全球第二大汽车变速器制造商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器公司、顶级轿车品牌沃尔沃先后被吉利神速收购,除了百分之百的股权,吉利还获得了两者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以及高素质员工等“一箩筐宝贝”。
早在2002年,李书福就预言通用、福特汽车会在十年内破产,同年在吉利内部的讲话中,李书福也宣称要从福特手中收购沃尔沃。真是一个饱受嘲笑与蔑视的自我预言家。要知道,2002年李书福才刚刚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
七年后,通用汽车果然宣布破产重组。“这就是全球经济的大规律”,“先知”说:“全球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世界经济、社会、政治的变化是加速度的,是平方、立方的变化,不是‘1+1=2’的变化。你想想,十三亿中国人,十几亿印度人,再加上韩国人的勤奋,这种冲击好比地壳引力集中爆发,是不得了的。”李书福看得很清楚,变化的结果,就是全球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以及全球制造业格局的大变革。“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它必将进入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太空探索这样的领域,全球汽车业重心一定会发生转移。我说通用、福特会倒闭,而且时间不会太长,因为这不是某几个汽车公司能够阻挡的。并不是说瓦格纳(前通用汽车CEO)是个笨蛋,也不是说美国总统管理无方,都不是这个道理,这就是一个规律,谁违背这个规律就会吃大亏。”
如果世上真有“天上掉馅饼”这回事,李书福还真就知道什么时候掉。“世界如果不在2007年、2008年出问题,我相信2010年、2011年,最多2013年也会出问题,即使不是金融危机,也很可能在其他薄弱环节出问题。”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在李书福看来,把握住一次机遇,他就能革新全球汽车行业的面貌。“什么样的机遇是最大的机遇?我认为历史性机遇是最大的机遇,它是人为塑造不了的,历史机遇好比一个支点,找到了这个支点,腾飞就比较简单。”
福特公司1999年收购沃尔沃斥资64.5亿美元,沃尔沃近年在汽车研发上的投入累积不少于300亿美元,而李书福拿下沃尔沃,只花了18亿美元。从时间看,今年3月签署协议到8月2日完成沃尔沃收购交割,李书福仅仅用了不到四个月时间,美国、欧盟、中国三地监管政府无不“一路绿灯”。此前,无论是联想、TCL还是中国铝业、中石油,背景再深厚,实力再超群,都受到了收购方、审批政府的“再三过问”,上汽和南汽收购英国罗孚,时间跨度更是长到让人伤心,而且几乎没得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吉利能如此神速将沃尔沃揽入怀中,这种力量似乎并不发轫于李书福,而是一种神秘的力量的运转,这就是李书福常挂在嘴边的“历史性机遇”:对美国而言,尽早甩掉沃尔沃这个烫手山芋,成为福特公司和美国朝野的一致看法;对欧盟尤其是瑞典而言,沃尔沃早已元气大伤,卖给中国这个新晋的全球头号汽车生产大国,几乎成为复兴沃尔沃的最后机会;对中国而言,收购沃尔沃足以成为所谓“弯道超车”的典范。
从汽车工业史上一位划时代伟人亨利·福特创办的公司中接手沃尔沃,李书福却干脆否认有竞争对手。“哪里有?没有啊,它们都不敢。这个买卖又不是买个苹果、梨子,多复杂的交易啊。”李书福说,光是并购沃尔沃的文件,就厚达一万多页,一百多公斤重,过海关时还要缴税,“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常高难度的一个并购。”
有很多人问李书福:“收购沃尔沃的钱从哪来?”李书福觉得这话问得有意思,轮到他揭开谜底时,他的眼睛惯常会眯成一条缝,笑容有些得意:“你们反过来想,世界上那么多钱,它们干什么?我们就用它嘛,吉利是没有钱,但别人有很多钱,可不知道怎么用,我们就来帮他用这个钱。”收购沃尔沃是吉利出面,但股东还有大庆国资委、嘉定国资委以及国内几大银行。
“吉利汽车没有国家一分钱投入,也不享受任何国家特别保护”。在“2010年浦江创新论坛”上,李书福慷慨陈词。1996年李书福造车伊始,因为拿不到批文,几经折腾买下四川德阳监狱里的一家汽车厂,好不容易造出汽车来进京报批,国家却不允许生产,说你造这么漂亮的汽车,一汽、二汽怎么办?后来李书福就仿制了一辆夏利,弄得很粗糙,总算上了汽车生产目录。“但是吉利有一片自由的天空,可以自由想象,可以自由组合资源,这种组合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就是一种创新。”
前《经济日报》总编辑艾丰认为,吉利的经验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是“敢当首长”。艾丰把造汽车比作写文章,写文章有三种方式:一般人自己写,自己署名;秘书是自己写,别人署名;首长是别人写,自己署名。李书福创业第一天起,就意识到“打着别人的旗帜登上珠穆朗玛峰是愚蠢的”,一直通过整合利用全世界的技术、人才和资本支撑自己的品牌,让全世界的资源围着他服务。“‘首长方式’之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在全球格局剧变背景下,中国企业不必再‘闭门造车’,而应该鼓励企业敢于、善于采取多种方式发展壮大自主品牌,同时使各方实现共赢”。艾丰说。
李书福认为,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创新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创新不能在自我封闭的环境里进行,而必须在一个开放的世界里大胆、科学地进行全新组合。企业家的核心职能,不是从事繁杂的经营管理,而是创造性地整合各种生产条件和要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最大可能地把中国的成本、市场优势,以及外国的技术、资金、人才,通过合作、合资,通过法律的纽带形成利益关系,形成新的竞争力,产生新的经济效益。”
李书福列举的各生产要素和条件中,肯定还要加上他对“中国改革开放不会停”这一大趋势的判断。有人问他,吉利凭什么成功收购沃尔沃?他不假思索地答道:“美国没有共产党领导,中国有共产党领导,就这么简单。”吉利并购沃尔沃后举行的各种庆功酒会上,李书福举起酒杯后第一句话通常就是“感谢党,感谢政府”。“别以为我讲的是大话、空话”,9月在杭州举行的“西湖论剑”上,李书福解释说:“党和政府给了吉利很多力量和指示,才使我们下这样大一个决心,大家一定要记住,只要按照党的精神做事,一定不会错的。”
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选择了吉利,李书福深知,吉利要继续成长,须臾离不开这种力量。当2008年很多民企因宏观调控纷纷思退时,他断定“30年后中国民企的力量肯定比现在强大得多,没有任何含糊”。“中国汽车工业的希望在民间”,李书福判断,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就是合资汽车企业分裂,国有汽车企业倒闭,或被外资、民企兼并,最终,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将进行决战。
在一个私下场合,李书福对当年比他名气更大的“造车狂人”仰融表示了不解:“为什么要和政府对抗?今天民营企业家的一切都是政府给的,政府需要的话,我明天就可以把吉利贡献给政府。”别被李书福的表决心彻底迷惑,某西部省份领导曾游说李书福到该省建厂投资长达一年,最终李书福拒绝得很直率:“政府招商引资是为了振兴当地经济,而我们首先要考虑企业的生存。”如你所见,“狂人”比我们认为的冷静得多,健全得多。
全球化时代的解放者
即使今天李书福已跻身中国最具国际面孔的企业家之一,人们对其驾驭全球公司的前景仍难言乐观。来自CampaignChina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49%的网民在回答“你是否会购买吉利公司的沃尔沃”时选择了“不会”。没人质疑中国企业家的资本实力和远大抱负,但在经验、气质、底蕴等选项上,人们始终难以投赞成票。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认为,通过整合全球资源打赢中国市场的战役尚可一为,但要在全球主流市场作战,胜算不大。
此刻,你又会看到李书福一边拨浪鼓似的摇头,一边狡黠混杂着不屑地反驳:“不是所有外国企业都难管理,吉利并购沃尔沃一定是有理由的,我们有百分之两百的把握使得沃尔沃有更好的发展。”
李书福曾把沃尔沃比喻为一个神秘靓丽的女孩,当全世界汽车巨头都在想尽办法得到她时,李书福却在琢磨她的内心世界:“虽然沃尔沃开口愿意嫁出去,条件也有了,可她到底在想什么?”李书福像个善解人意的小伙子,为心仪的姑娘号脉:福特对沃尔沃宠爱过度,以至让沃尔沃失去了危机感,加上沃尔沃战略从属于福特战略,手脚被捆住了。得到沃尔沃的芳心后,李书福开出的药方更让人叫绝:“沃尔沃不能放在动物园笼子里,要放虎归山,恢复它的野性和捕食能力。”
如果说福特和沃尔沃的关系是父子,吉利和沃尔沃的关系就是兄弟。李书福多次表示,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两者实施完全不同的企业战略。八人组成的沃尔沃新董事会中,中方只有李书福和负责中国业务的高级副总裁沈晖两人。
“就像香港回归祖国搞一国两制一样,企业原本形成的架构,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链条,不要轻易打乱,不要因为某一件事情就全盘否定人家的成果。企业经营的成败,差的往往是5%、6%,要在这个范围内一点一点调整。全盘推倒,换一批人过去,一定不如它原来管理的好。”
原来,李书福不是一个征服者,而是一个解放者。他并不是要施展什么控制手段,而是要帮助沃尔沃重拾生命的活力。同时,李书福为沃尔沃准备的中国市场这块高地,也能帮助“老贵族”在短期内找回自信。李书福信誓旦旦:“只要把规模做起来,无论是在技术、品牌、服务、质量各个方面,沃尔沃完全可以匹敌奔驰、宝马”。
“沃尔沃是瑞典的,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属于全人类。”李书福反复强调,并购带来的多元化恰恰是产生伟大企业的摇篮。“文化差异本身是好事,善加引导就能产生混血巨变。”已经开始希冀浩瀚宇宙的李书福说:“人类如果只在族群内部通婚,生出的会是痴呆儿。我想企业也是一样。”
李书福明白“和而不同”的道理,“同”只是相同事物的简单相加,它不可能催生新的物质,因此要实现“混血巨变”,就必须以大量的“不同”为基础,众多的“不同”构成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它能够震撼世界。
在与沃尔沃的谈判过程中,李书福早已给世人展示了他驾驭一家全球公司独树一帜的风格。在福特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首选竞购方后,李书福立刻同福特高管一起飞赴瑞典哥德堡,同沃尔沃工会代表对话。
现场气氛有些紧张,沃尔沃工会成员当即就给李书福出了一道难题:“你能不能用三个字形容你为什么比其他竞争者更好?”
与会的福特高层为李解围:三个字,这怎么讲得清楚?
“我可以”,李书福停顿片刻,吐出三个字:“我爱你”。
短短三个字,李书福就将沃尔沃工会成员和全世界媒体瞬间拥入了自己的怀抱。紧接着,李书福一方面在不裁员和保障沃尔沃员工利益方面作出书面承诺,一方面主动邀请瑞典媒体和沃尔沃工会代表到中国访问吉利总部,亲自为工会代表和媒体解答问题。人们渐渐领悟到,李书福不仅是个精明的战略家,也是个拥有直指人心力量的情感天才。
吉利集团兼并与收购总监袁小林认为,李书福对商业有非常本质的把握,能够像激光一样直接到达核心点上。“工会的问题,我认为不是工会的问题,而是核心价值理念的问题”,李书福自问自答:“工会为什么存在?是为了保护员工利益,只要满足了员工利益就可以了。”
总结吉利近年来的国际化经验,李书福表示:“要非常坦荡,要扒开心胸,把所有东西掏出来让人家看,不要耍小聪明。”他特别强调透明的重要性:“千万不能瞒,你瞒了一,他会认为你瞒了十,这样互相猜忌越来越深,最后就是矛盾情绪对立,一天到晚搞斗争了。”
李书福也在重新思考全球化企业的意义。他认为全球化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全球负责任:“没有说对方败了,另一方就赢了,对方败了,对赢的一方也是致命的打击。只有对方赢了,自己才能赢,一定是双赢、多赢。只有大家都高兴了,我才能高兴,否则我就高兴不了,一天到晚烦恼。”
吉利的核心价值观是“快乐人生,吉利相伴”。李书福说:“我们工作一切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性解放出来,让人能够享受现代文明。”这也是吉利存在的根本目的。因为如李书福所说:以失去同行对你的尊敬为代价而换取的胜利是没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