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总裁王耀辉
Payment and clearing system of Rural Credit Banks: based on rural
areas which are connected to the urban areas
An interview with Wang Yaohui, president of Rural Credit Banks
Funds Clearing Center
文 /本刊记者 林 曦
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已覆盖全国8万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可实现异地实时资金清算。
畅通无阻、便利快捷的支付结算体系对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国内地幅员辽阔的农村—成立四年多的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正在悄然改变农村金融服务的面貌。
从祖国最东端迎接清晨第一缕阳光的乌苏里江畔抓吉镇农村信用社,到祖国最西端送走最后一抹阳光的帕米尔高原新疆乌恰县农村信用联社吉根乡流动营业网点;从祖国最北端神秘极光出没的漠河县北极村农村信用社,到祖国最南端海天一色的热带海域海南三亚农村信用社西岛分社,通过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8万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之间的通存通兑、转账汇款、电子汇兑、银行汇票可实现异地实时资金支付清算。
自2006年全国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30家省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及深圳农商银行共同发起成立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以下简称“农信银中心”)以来,通过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办理的各类支付结算业务量逐年翻番。2010年110月,办理各类支付结算业务3300万笔,清算资金660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8%和111%。
今年11月,在农信银中心开发建设的农信银实时支付清算系统运行四周年之际,本刊记者在北京城南一栋橘色楼房里,采访了农信银中心总裁王耀辉。
采访中,王耀辉对相关数据、具体日期了然于心,并用浅显易懂的话语将相关专业术语和不同支付体系的特点,以及结算业务流程一一呈现。
他表示,农信银中心从诞生之初便定位于为农村服务,是我国内地农村支付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虽不是农村唯一的支付渠道,存在着竞争,“但竞争有利于整个市场发展,也有利于消费者的合理选择”,发展和完善是农信银中心下一步工作重心。11月下旬,农信银中心按计划将成员机构共享网上银行系统,接入央行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
“前世今生”
一边是农村地区支付结算难的抱怨不绝于耳,一边是面对城乡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各家商业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渗入,如何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挥协同效应,合力共赢,成为催生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的客观因素。
在我国内地一些经济不发达偏远地区,仍是农信社独自苦撑的局面。由于农信社支付结算掣肘,某些地区的居民,如果要给在外地上学的孩子寄学费或生活费,甚至需要跋涉百余公里到县城的商业银行网点办理业务。
数量众多的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若没有统一支付结算平台,它们只能散落在各个地域,割裂孤立,势单力薄,不仅金融服务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其自身发展也难免陷入困境。
王耀辉表示,农信银中心的诞生与农信社改革息息相关。他详细讲述了农信银中心的“前世今生”。
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农信社,1996年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为了解决异地结算难问题,在金融监管和行业管理机关支持帮助下,设立了“全国农村信用社特约电子汇兑资金清算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特约汇兑中心”),此即农信银中心前身,并搭建了特约电子汇兑系统,从1997年一直运行到2005年底。
为什么要在原有特约汇兑中心基础上,又组建农信银中心呢?王耀辉介绍说,特约汇兑中心不是独立法人机构,而是栖身于原北京市农村信用社营业部,财务上独立核算,业务由当时的行业管理机关直接管理。随着深化农信社改革,陆续成立省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尤其是业务快速发展,各地提出升级改造特约电子汇兑系统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在此背景下,2005年正式酝酿组建机构,同年10月,人民银行批复筹建农信银中心。
2005年年底前,入股资金全部到位。2006年1月9日召开农信银中心第一次股东会,审议通过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同时产生了董事会、监事会,聘请经营管理班子,2006年5月29日举行了挂牌开业仪式。
服务农村
在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几家支付服务机构中,农信银中心是一家定位于专门面向农村地区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的机构。
“过去,现在,将来,都是这一定位”。王耀辉强调了农信银中心的这一特色。他表示,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使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具备了与全国性商业银行相同的异地支付结算手段和条件,覆盖了其他银行所辐射不到的地区和人群,对提升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整体市场竞争力及服务“三农”水平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王耀辉介绍,在原特约电子汇兑系统运行时期,除个别乡镇以外,接入系统的多是县联社,而大多数乡镇或是村里的农信社,只能间接通过县联社接入系统。如果村里的老百姓要给远在北京读书的子女寄生活费,必须由农信社业务人员把汇款凭证转送到县联社,县联社接到凭证单据后,才能发往账至北京的农信社转给客户。
但是现在,通过柜台、网上银行或是农信银自助结算终端办理业务,则可实现现金汇款或转账实时到账,使农村客户能够享受到同城里人一样的金融服务。
王耀辉简单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农信银实时支付清算系统的便捷性。如,客户从外地农村到北京购物或进货,为路途安全起见,可以不用带现金,看中某样商品,给家里边打个电话汇钱过来,从北京农商银行营业网点便立等可取;如果商家是该银行的客户,还可直接把钱汇到商家的银行账户上,资金到账便可提货。
再比如,做生意的客户从老家携带一张农信社开出的银行汇票,用银行汇票支付货款,商家拿着农信社开出的银行汇票可以到他的开户银行办理收款。如果该开户行是其他商业银行,则可通过同城票据交换,把票据提给同城的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成员单位代理解付,把实际结算金额转至商家开户行的账户中。
“手段、方式多种多样。”王耀辉表示,不管是农村老百姓到城里,还是城里人到农村去,资金往来的支付结算需求都可以通过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实现。
除了目前覆盖的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8万家营业网点以外,从2009年末开始,农信银中心会同中西部省区农村信用联社,在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偏远地区乡镇,布放了近8000台农信银自助结算终端设备,从而将支付结算平台延深到更加偏远的农村地区,改善了农村地区用卡环境,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便利的金融服务。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现金支付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地区支付结算需要,银行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多样化需求明显;农村劳动力输出增长较快,对非现金支付结算需求增大。
为适应新的变化,农信银中心近年来不断完善系统功能,研发新的业务系统。2006年开通实时电子汇兑和支付信息查询、查复系统;2007年初开通农信银银行汇票业务系统和农信银个人账户通存通兑业务系统;2009年开发运行了农信银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处理系统、农信银网上银行系统,以及农信银自助结算终端系统。
王耀辉介绍说,农信银自助结算终端比一般的商业网点销售终端(POS)功能更全面,既可以实现收款,也可以付款,还可自助缴费。平台特别适合农村地区中小商户,他们不仅有售货收款需求,还有进货付款的需求,通过一台自助结算终端,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收、付款加自助缴费等,免去了到银行柜台办理业务的奔波之苦。
王耀辉表示,各个系统的上线运行,对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促进城乡支付一体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不惧挑战
农信银中心与其他在农村地区提供支付服务的全国性银行,存在市场竞争。
王耀辉不讳言有的银行在农村具有深厚基础。过去,农村老百姓或城里人都习惯去邮局汇款,在银行拥有自身的异地支付结算系统之前,也依托邮政系统的电子和信函传输支付信息。
他表示,竞争的格局有利于老百姓,增加了他们的选择。目前城乡之间资金往来量很大,老百姓仍然感觉不方便,市场竞争为农信银中心和其他机构提供了发展与不断完善服务的动力。
王耀辉说,谁的系统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能获得客户认同和欣赏,谁的客户忠诚度就高。
利用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办理异地支付结算业务没有像商业银行那样实行全国统一定价,而是由成员机构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各自定价,向客户收取汇款手续费。
为何不能统一定价?王耀辉说,他个人认为现有条件不太成熟,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大,居民收入水平不同,若统一定价,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有失公平。他也认为,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购买力,由成员机构按照当地情况各自定价也许正是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的优势之一。
另外,他认为接入农信银系统的全国8万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也是系统推广的较大优势。“网点多,存钱、取钱,抬头就能见着,离家近,成为客户第一选择的概率也大。”
王耀辉表示,下一步农信银中心将进一步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创新,更好地服务广大城乡居民。一是大力推广电子商业汇票,借助人民银行统一组织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推广应用契机,积极推动信用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二是在农村地区积极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拓展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型电子支付应用。三是借助政策支持,大力推广自助服务终端布放,积极改善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
他还表示,要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水平,一是要引导金融机构网点布局适当回归农村地区,形成农村地区组织机构健全、服务质量优良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二是要推广符合农村实际需求的支付工具和手段,加大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推广力度。三是要在农村地区普及支付结算知识,培养农民形成新的支付习惯和观念,营造良好的非现金支付结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