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年中国十大国资人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2日 14:50  上海国资

   每年年底,媒体都要进行年度盘点。往年,《上海国资》的盘点采取以事件为中心的办法,选取当年国资领域引起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进行评点。

  新闻的核心是人,财经新闻亦然。所有重大财经事件,最关键也最重要的都是人。所以,编辑部决定,今年的年终盘点改以人物为中心,来回顾2010年中国国资国企的改革发展。

  黄奇帆(专栏)

   1952年5月生,浙江诸暨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现任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兼任重庆市国资委党委书记。

   入选理由:主政重庆国资,资产总量6年增长6倍,创新国资管理体制,创造国资发展的“重庆模式”

   从2003年起,时任重庆市副市长的黄奇帆开始兼任重庆市国资委党委书记,至今已有7年。现在虽已升任重庆市长,但仍兼任重庆市国资委党委书记。

   2003-2009年,重庆市国有资产总量6年间增长了6倍多。2003年,重庆的国有资产总量为1700多亿元,位居全国第19位;2009年底,重庆国有资产总量达到1万多亿元,排全国第四位。

   黄奇帆认为,重庆国有资产之所以能实现超常规扩张,除西部大开发等多种有利因素外,还有三个“秘诀”:围绕资本体系进行改革重组;围绕产业链实现集群式发展;在打造投资环境时,发挥国有企业的“长者”、“长兄”的责任。

   重庆国资在全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充当着政府的第二财政功能。重庆国资的资本回报中,每年有2/3上缴财政,为重庆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重庆有三个财政口袋:预算内财政,搞民生;预算外财政,就是土地财政、基金财政,搞建设;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市委、市政府的重大专项投资。

  2010年,在房价高企的背景下,重庆率先举起了公租房的大旗。重庆的公租房建设与其它城市的不同之处在于,重庆的公租房是由政府投资、国企承建,完全“姓公”。

  李荣融(专栏)

   1944年12月生,上海人,2010年8月从国务院国资委主任任上卸职,现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正部长级)。

   入选理由:国资忠臣,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7年,央企变化天翻地覆

   2003年,国资委成立,原任国家经贸委主任的李荣融成为国资委第一任主任。其时,央企资产总额约7万亿元,且分散在近200家央企中。而到2009年,央企资产总额已经超过21万亿元。7年之间增长了三倍,上缴的利润则翻了5倍,但数量从近200家减少到了目前的120多家。

   作为央企的“老板”,李荣融以发展国资国企为己任,并以铁腕著称。他曾在央企工作会议上面对着大部分都是部级干部的央企领导人放言:“不换状态就换人!”为了推进央企做大做强、整合重组,他曾提出央企要在三年之内成为行业前三,做不到前三就要被重组。

   在任期间,李荣融大力推进央企分配体制改革,将企业领导人的薪酬与业绩挂钩。在央企公司治理方面,则始终如一地探索建立董事会制度。

   虽然央企的资产和利润在李荣融任期内实现了大幅增长,但对央企的批评也始终如影随形,央企在行业里每次扩张,都会招来“国进民退”的批评。作为央企的大当家,李荣融也总是处在舆论漩涡之中。

  不过,当李荣融“退役”时,却赢得了个满堂彩,媒体对他在任期间的工作成绩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而李荣融自己也称自己是国企的“忠臣”。

  项俊波(专栏)

   1957年1月生,重庆市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任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入选理由:率领农行创下全球最大规模的IPO

   项俊波是个奇人。当兵上过战场,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并光荣负伤。退伍后可以保送上军校,他却选择了参加高考。毕业后一直在审计部门工作,读书与工作之余,还曾创作过影视剧本。2004年从审计署副署长上调任央行副行长,2005年8月兼任央行上海总部主任,2007年调任农行党委书记、行长。

   作为“查账”出身的官员,风险控制是项俊波的专长。他对金融风险的关注由来已久,并且试图从制度上解决。他曾撰文提出过一个大胆的建议,将审计部门独立出来,直接对人大负责,与国务院、法院和检察院并列。

   2007年7月,项俊波被空降至农行担任行长,8月即宣布,在农行内部改革上,率先改革风险管理体制。农行风险管理将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由单一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农行内部迅速刮起了一股审计风暴,每一级总分行都派驻了审计人员,同时审计人员又归上级单独一条线管理,通过加大审计力度控制风险。

   到2009年,农行的不良贷款率从2006年底的23.43%下降到了2.91%。

  2010年7月,项俊波到任农行3年后,农行终于以A+H模式成功上市,成为四大国有银行中最后一家上市的银行。A+H上市募资金额达221亿美元,超越工行,成为有史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IPO。作为操盘手,项俊波居功至伟。

  秦晓

   1947年生,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前招商局集团董事长。2010年9月卸任。

   入选理由:卓越的国企掌门人,著名学者

   他既保持对现有体制的反思与批评,又不愿被作为“另类”对待。对于被称为“最不像国企掌门人的掌门人”秦晓而言,2010年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岭。在正式卸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的职务后,他全力投身于以“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为目标的博源基金。身份转换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他关注国家与民族命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000年12月,中信集团副董事长秦晓“空降”招商局。当时他面对的是刚刚走出亚洲金融风暴后危机四伏的局面:招商局当时总资产为496亿元,总负债高达233亿元,净利润0.44亿元,不良资产近50亿港元,经常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债务利息。通过三年时间,秦晓大刀阔斧清理不良资产,加强总部集权,同时确定了招商局的核心产业:交通运输及相关基础设施产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秦晓的思路,可以说暗合了国家改革央企的步调。2003年国资委成立后,对央企整合的大方向,就是集中主业,做大做强。到2006年,招商局集团在总资产上较2003年翻番,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翻两倍,提前完成了“再造一个招商局”的目标。此后“新再造”目标在2007年被提出,秦晓卸任前,也已完成十之七八。

  孔丹

   1947年生,江西萍乡人,2007年起担任中信集团董事长,2010年12月30日卸任。

   入选理由:领导中信集团安然度过危机,使其从常规航母变身为超级航母。

   孔丹出身于名门。其父为原中央调查部部长孔原,其母许明曾长期担任周恩来秘书、国务院副秘书长。孔丹经历骄人,曾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专栏),担任过国务委员张劲夫的秘书,1984年到香港,进入光大集团工作。曾在光大集团副董事长的位置上,先后辅佐过王光英、邱晴、朱小华、刘明康(专栏)四任董事长。2000年7月,孔丹调任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原中信集团董事长王军2007年退休后,孔丹继任。

   在辅佐王军时期,孔丹就是王军的左右手,中信集团的许多重大决策都是由他亲手操办。接任中信集团董事长时,中信集团总资产已达8000亿元。但孔丹认为,当时的中信集团还只是常规动力航母,他要将之打造为超级金融航母。

   孔丹在任期间,中信集团完成了三件大事,中信银行和中信嘉华银行的整合、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证券的整合、中信基金和华夏基金的整合。2008年,中信泰富发生巨额亏损,中信集团出手相救,使其稳住阵脚你,重整旗鼓。

   中信集团2009年总资产达到21538亿元,净资产达到135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091亿元,利润总额354亿元。目前,中信集团的地位仅次于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成为真正的超级金融航母。

  2010年初,孔丹提出中信集团整体上市的设想。有消息称,此事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2010年12月30日,孔丹功成身退。

  胡茂元

   1951年生于上海,浙江绍兴人,同济大学博士,现任上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会长。

   入选理由:中国汽车工业的领导者

   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名单的前20名中,19家上榜企业都是央企,只有一家地方企业,这就是上汽集团。而提到上汽,就不能不让人想起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

   胡茂元出身贫寒,少年丧父,17岁就进入上海拖拉机厂参加工作,一边养家糊口,一边在上海交大自修。1983年,时年32岁的胡茂元成为上海拖拉机厂厂长、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成为上汽集团历史上第一个最年轻的厂长。1995年兼任上汽与通用的合资公司上汽通用总经理,1999年起出任上汽集团总裁。

   在中国汽车业近10年来的历史上,胡茂元领导下的上汽集团始终是行业领军企业。无论是与奇瑞的分分合合、与南汽集团的艰难整合,还是出海收购韩国双龙、英国罗孚,抑或是发展自主品牌,还是更早的与大众、通用等外资品牌的合作,以至近两年的新能源汽车,上汽都能得风气之先,扮演潮流领导者。胡茂元称之为,“上汽总是比别人走在前面一点点”。

  2010年,上汽力促通用收购上汽通用五菱10%的股权,通用则投桃报李,将所持上汽通用的股权向上汽转让了1%。随后,通用在第四季度重启IPO时,上汽出资5亿美元入股通用0.97%。上汽与通用的合作日益成熟而默契,上汽的国际化步伐也正在稳步推进。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两家联手打造的上汽—通用汽车馆以2030年的汽车为主题,成为世博会上的热门场馆之一。

  刘振亚

   1952年8月生,山东郯城人,电气工程硕士,现任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入选理由:强势央企的强势领导

   在中国,不知道国家电网的人肯定不多,但知道国家电网总经理刘振亚的人肯定不多。因为刘振亚很低调,很少出现在媒体上或社会公众面前,即使出现,往往都是三言两语。

   刘振亚1977年毕业后,就在电力系统工作,2004年起担任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提起国家电网,外界首先想到的一般是两个印象:垄断,强势。据说,这与刘振亚的性格基本相符,国家电网这个资产总额超过2万亿元、所属职工约150万人的庞然大物,已经深深打上了刘振亚的印记。

   刘振亚曾言,国家电网是“中国最难经营的企业”。2009年,国家电网虽然在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上高居第二,收入高达1.26万亿元,但最终仍然亏损23.4亿元。

   这在社会公众看来,当然是不能理解的。但刘振亚却有苦难言,在国家电网的成本中,固定资产折旧、购电成本等刚性支出占到90%的比例,而销售电价又不能随着市场波动,留给管理者的腾挪空间就很小。

   为此,刘振亚多方寻求发展空间。目前,在主业之外,国家电网已经通过各种方式积聚了2400多亿元的金融资产,直接控股7家金融机构,参股17家,够得上一个金融控股集团的规模。

  刘振亚掌舵的这6年里,国家电网连续六年获得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A级。2010年,国家电网在全球500强企业中的排名由2004年的第46位上升至第8位,进入十强。

  张庆伟

   1961年生,河北唐山人。现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入选理由:中国大飞机的“领航者”

   张庆伟31岁时即被任命为长征二号F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成为当时航空航天工业部里最年轻的副总师;刚满40岁,就担任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党组书记,成为中央企业集团中最年轻的总经理;46岁时被任命为国防科工委主任,是当时国家部委中最年轻的部长。

   而科学家、企业家、政府官员这三个看似无关的标签,也同时贴到了张庆伟身上。从1988年起张庆伟与中国航天结缘,此后的20年里,张庆伟与中国航天同时进入了火箭般的上升期。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到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再到“嫦娥”探月计划,张庆伟也逐渐从火箭设计师成长为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一把手。

   2008年,中国启动大飞机计划,张庆伟出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成为中国大飞机的领航者。

   当年11月,C919项目正式启动,也标志着中国正式涉足大飞机领域。关于项目名,寓意深刻,C是China 的首字母,也是中国商飞英文缩写COMAC的首字母,同时还象征着中国商飞立志要跻身国际大型客机市场,要与Airbus(空中客车公司)和Boeing(波音)一道在国际大型客机制造业中形成ABC并立的格局。第一个“9”的寓意是天长地久,“19”代表的是中国首型大型客机最大载客量为190座。

  2010年珠海航展,C919获得首批国内外100架订单,张庆伟表示,启动用户的确定为C919大型客机研制顺利进入工程发展阶段奠定了市场基础,C919将于2014年实现首飞,2016年完成适航取证并投放市场。

  刘绍勇

   1959年生,河南信阳人,现任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入选理由:临危受命,整合东航上航,使两企业成功扭亏

   刘绍勇可能是唯一一位有国家一级飞行员职称的央企老总,16岁那年被特招为空军飞行员后,刘绍勇累计在天上飞了超过1000个小时,号称能驾驭从国产的运七到空客A380在内的众多机型。

   如今,刘绍勇执掌机型的名称叫“东航”。

   2008年12月,东航受累于金融衍生品交易亏损,出现62亿元的浮亏,陷入深度危机。刘绍勇临危受命,出任东航集团总经理。他自己承认,“当时的情况是资不抵债、入不敷出,负债率超过115%,法律意义上已经破产,每天亏损4000万。”

   而一年后,东航就扭亏为盈,实现盈利7.5亿元,外界评价,这和人称“勇哥”的刘绍勇铁腕治军密不可分。

   2009年底,东航与上航的重组敲定。整个2010年,刘绍勇最操心的事就是东航与上航的重组整合。1月,上航退出A股市场,成为东航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两家合并后,新东航的运行资产将超过1500亿元,拥有大中型飞机300多架,通航点超过150城市个。5月,新上航正式挂牌运营,也标志着“缠绵”10年的“上东恋”终于尘埃落定。

   9月,东航对外宣布,2010年上半年业绩创出历史同期最好水平,营业收入达336.36亿元,同比大幅增加92.23%,净利润同比增长49.73%,为19.44亿元。

  随着行业需求回暖以及依托东航网络,上航的盈利能力也迅速提升,2010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4.11亿元,净利润5.96 亿元,占上市公司净利润比重达到30%,成为东航上半年盈利出色的重要看点。

  侯为贵

   1941年出生,籍贯江苏,现任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入选理由:领导中兴通讯成功抢跑3G通讯设备

   侯为贵当过教师,做过工人,在西安的军工企业里,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一直干到技术副总工程师。42岁时,他毅然南下创立中兴。20多年里,他带领中兴通讯从一个原始投资300万的企业成为年收入超过600亿的通讯设备制造商,被誉为中国通讯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并成为中国最早实施“国际化”战略进军国际市场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

   侯为贵的低调是出了名的,即便是中兴内部刊物,也不轻易刊登他的照片,“我不太擅长场面上的事情,而更愿意脚踏实地从事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工作”。

   在百度百科的“侯为贵”词条里,延伸阅读一栏是“任正非”,人们总喜欢将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也总喜欢把中兴与华为相提并论。与任正非“狼性文化”不同,侯为贵多年来走的是一条中庸之道——不冒进,却几乎抓住了产业近年来每一个新的市场机会。

   2002年,在许多厂商对小灵通市场并不看好时,侯为贵敏锐地察觉到了小灵通业务背后的商机,在公司2004年的250亿元销售额中,小灵通占了120亿元。2007年,在当时TD牌照未发的情况下,中兴通讯举债40亿元投入TD-SCDMA。2008年4月,中移动TD-SCDMA正式启动3G手机市场。中兴通讯由此在通讯设备制造商的3G之战中抢得先机。

   中兴能够在全球竞争惨烈的通讯市场立足,其坚持自主创新是重要原因,最新数据显示,全球2009年PCT(专利合同条约)新增实际申请量中,中兴通讯位居首位。

   目前,中兴的CDMA产品以30%份额居全球市场首位。201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07.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89%。

  责任编辑:武孝武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