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菜人心事有谁知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6日 16:14 钱江晚报
菜贵了,赚钱并不易 -本报通讯员 李刚 本报记者 苗丽娜 屠悦 本版摄影 陶玉其 菜价贵了,涨得还不少,平常不起眼的小青菜竟然要4元一斤。 6月以来,浙江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梅雨,多处出现洪涝,造成叶菜大量减产。加上油价上涨影响,增加的运输成本只能转嫁到菜价上。在我省各地的许多菜场里,一斤蔬菜的价格甚至贵过了一斤鱼的价格。 当“马大嫂”们抱怨菜篮子提得越来越重时,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常被我们忽视的群体——种菜人。 菜价涨了,许多人都以为,这下种菜的人赚大了。但是,记者连日来走访了杭州笕桥、彭埠、萧山以及海盐的蔬菜基地,菜农面临的同样是物价高企的无奈和艰难——上涨的生产成本抵消了菜价上涨所带来的利润。但是,在这个挥汗如雨的酷夏,他们依然尽心尽力养育着他们的蔬菜,毕竟,一畦畦的蔬菜,仍寄托着他们一年的希望。 海盐菜农王正水:一个觉分三次睡 中午11点,天热得连呼吸都觉得空气烫鼻。王正水从菜田里回到家,洗了把脸,搬了把椅子放在自家厅堂口,让“穿堂风”凉快凉快。他费力地弯下腰,摸了摸自己那只肿得发亮的左脚。 那是2个月前的一场车祸的后遗症。因为农田活忙,加上半夜去批发市场卖菜,睡眠不足,一不留神,电瓶三轮车就翻到了沟里。“医药费用了1000多块啊,一个月的辛苦钱都没了。”王正水很心疼。 54岁的王正水是海盐县秦山镇杨柳山村的农民。海盐是浙江省最大的连片包心菜生产基地,王正水承包了20多亩菜地,种了包心菜、毛豆、番茄、茄子等,是镇上的种菜大户。 “种菜就是没日没夜的劳累。”王正水一年四季每天的时间表都是一样的:半夜12点多拉着菜从家里出发去批发市场交易,凌晨3点卖完,凌晨5点左右回到家。睡两个小时,早晨7点到田里种菜、浇菜,到中午时回家睡两个小时。下午4点左右开始采摘,除泥打包,一直要忙到晚上10点多,刚睡着就该起来去批发市场卖菜了。一天睡觉的时间不到6个小时,而且要分成三次睡。 为什么不从早上开始就采摘?“番茄、茄子、黄瓜不能上午摘的,不然半夜拿去卖的时候就蔫了。”王正水说。 “再累再辛苦,就是盼着菜能卖个好价钱,不然就白辛苦了。”王正水说,他对那些菜比对儿子还要好。冬天为了给蔬菜保温、防冻,大棚里面还要支个小棚,大小棚中间再拉一层薄膜。下午三四点覆上,早上9点掀掉,好让蔬菜晒晒太阳。“种菜,好比养孩子,就是要花时间、下功夫,不然怎么种得好?” 这两天,王正水在田里拆番茄架子,准备接下来种小白菜。站在地里,脚底热辣辣的,像是下面生着火。站在烈日下十几分钟,王正水黝黑的皮肤就被汗水浸得发亮。 种一亩地比去年少赚1000元 “今年蔬菜价格高,可是生产成本也高了,赚来的钱和去年差不多,今年卖番茄还卖亏本了!”王正水坐在田头算了一笔账:“去年我种一亩地的毛豆,复合肥三袋,600元;买大棚膜、地膜600元;两瓶无害农药100元。卖掉菜后,一亩地利润有8000元;今年买三袋复合肥要900元了,大棚膜、地膜也涨到800元,两瓶农药要170元,菜价比去年高了一倍,但是,一亩的利润只有7000元。种番茄还要惨,今年5月份持续下大雨,天气也不热,番茄收成不好,卖得也不好,利润根本就没了。” 生产资料的上涨,远远抵消了销售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什么都在涨,就是农民的收入没有涨。”王正水想退掉一部分菜田:“这么种,实在吃不消。” 海盐菜农张美英:摘毛豆腰痛得睡不着 秦山镇北团村的张美英家只种了两三亩地的蔬菜。见到张美英的时候,她正从收购者手中接过66块钱:60斤毛豆,1.1元一斤,这个价格比前一天低了一毛。 张美英和老公是本地人,老公在县城里打工,家里农田活都靠她一人。这几天张美英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去田里摘毛豆。早上毛豆秆子被露水打湿后比较软,摘起毛豆来会快一些。批发商中午来收购,她必须在上午要摘好,实在来不及就只能连夜摘,有时要摘到半夜一两点。 “摘毛豆还轻松的,苦的是去割毛豆秆子,一天都得弯着腰,到晚上酸得很啊,睡觉都睡不好,弯着也痛,直着也痛。”张美英捶着腰说。 提到菜价,张美英叹了一口气:“去年这个时候,毛豆的收购价是4毛左右,今年大多在1元以上,但是,前段时间老是下暴雨,刚施肥没几天,一场大雨把肥料全冲走了,只得补施,今年光肥料就比去年多施了两三回。毛豆开花的时候,又是大雨,把花都打掉了,结不出豆子,一亩田少收三分之一呢!加上肥料成本上涨,我种一亩毛豆,只能赚1000多元,这里还要拿出一部分再去买化肥,田里来田里去,赚不了多少钱!”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