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地级市将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1日 15:01 《新华商》杂志

  投资---区域--地级市将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文/古月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陆国家,人口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因此,走城市化和现代化之路,不能仅仅依托少数大城市。虽然中国已有超过200万人的城市17个,超过100万人的城市33个,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未来将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2000年,中国259个地区级城市中,有特大城市36个,大城市54个,中等城市132个,通过完善其城市功能,它们中绝大多数将发展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具有吸纳农村人口的巨大潜力。

  国内地级市的发展现状

  开中国地图,会发现在直辖和省会城市之外,均匀分布着一些规格不小的城市。星罗棋步,错落有致。以离北京最近的河北省为例,从北向南,依次排列了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廊坊、沧州、衡水、从西向东有张家口、承德、唐山和秦皇岛。这些城市历史悠久,历千年而不衰。发展市场经济已有30年时间,但几乎所有的县城都不敢望其项背,更无超乎其上者。再看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港西、福建,情况也大致如此。这种现象在区域经济学中称为城市聚集效应,即是一种客观规律也有人为的作用。这些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

  到2000年,中国地区级城市共计259座(不包括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城市,见表1),其中,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36个,占地区级城市总数的13.95%,50万~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54个,占总数的51.16,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37个,占总数的14.34%。从上述数据看来,地区级城市绝大多数是大中城市,共计186个,占总数的71.81%,是地区级城市的主体(见表1、表2),259个地区级城市的总人口共计25535.44万人,占全国城市总人口的46.62%,其中非农业人口14564.74万人,占全国非农业人口总数的45.16%。

  从地区结构来看。东部地区级城市106个,占总数的41.09%,中部地区为105个,占总数的40.7%,西部地区为47个,占总数的18.22%。按照非农业人口分组,东部地区居住在地区级城市的非农业人口为6709.88万人,占总数1456.74万人的46.07%,中部地区为5688.04万人,占总数的39.05%。西部地区为2166.82万人,占总数的14.88%。东部地区级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平均为63.3万人,中部地区级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平均为54.17万人,西部地区级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平均为46.10万人。

  从1999年地区级城市的各项经济指标来看,地区级城市已居当地经济的主体地位。全国地区级城市的非农业人口仅占地级市辖区总人口的14.84%,但市区财政收入占辖区财政收入的比重已达56.76%,市区GDP占辖区GDP的30.95%。这说明在一个地级市的经济中,已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超过一半的财政收入是市区提供的。

  在非省会城市中,2000年,已有15座城市的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人以上,它们是大连、青岛、淄博、鞍山、唐山、抚顺、吉林、无锡、包头、苏州、齐齐哈尔、徐州、邯郸、洛阳、深圳。这些城市虽然不是各省的政治中心,但由于区位条件好,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人口规模扩张很快,成为无可非议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参见表3、表4、表5。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并不是很快,但上述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增长仍然很快,增长30万人口的城市有6个,依次是深圳、苏州、青岛、无锡、大连、淄博,增长20万人口的城市有5个,依次是徐州、洛阳、唐山、邯郸、吉林。增长最快的城市是深圳,10年时间人口增长65.08万人,其次是苏州,10年时间增长41.95万人。见图1-1所示。

  由此可见,城市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伴随着产业的发展,人口容纳量将快速递增。像唐山、淄博、邯郸、包头这样的资源性城市,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的发展,已逐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当然也有像抚顺和齐齐哈尔这样的老工业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不算太快,但也在缓慢增长,通过调整结构,其衰落的势头将被遏止。

  辽宁优势突出

  地区级城市发展比较好的是辽宁省。辽宁省是最早实行地市合并的省份之一。城乡经济发展比较协调,城市化水平同其他省份相比是最高的。1999年,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46%,地区级城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33.75%。14个城市(包括沈阳)中,市区财政收入占辖区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50%的有12个。市区GDP占辖区GDP的比重超过50%的城市有10个。(见表6),建成区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有9个。有4个城市的建成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

  地区级城市多数处于交通要道,并且是封建社会中州府所在地,因此历史上就曾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和周边地区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国家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形成了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的城市,这些城市还不能算是区域经济中心,但由于为周边农村带来了农产品的大量需求,也不同程度地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纯粹的资源性城市已经不多,相当数量的资源性城市如唐山、淮南、包头、抚顺、徐州等,已由资源性城市发展成为产业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城市,城市功能已较为完善,纯粹的资源性城市已经极少。

  地级市已经形成经济辐射

  通过改革开放后20年的发展,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级城市同其周边的市县,已建立了非常密切的不可分割的经济联系,形成了以地区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根据黄鹤祯的研究,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是环境特点、经济地域特点、产业结构特点的区域经济单元。它是一个包括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相互有机联系着的,综合发展着的经济区域。各个经济区都有不同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具有与此相适应的不同产业结构和地域分工,形成各自不同的经济特色。中心城市和经济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中心城市需要经济区内的广大农村为它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及城市工业协作配套的工业品,经济区内的广大农村则需要城市工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需要城市的先进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以及灵通的经济信息,为农村生产和生活服务。中心城市的存在和发展,带动经济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推动城市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城市经济区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基础上,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逐步地形成和发展。城市经济区的形成,主要是依靠中心城市的经济力量,在经济区内联结成网络型的经济联系。经济区的形成,其主导方面是中心城市。就像星球一样,其本身的质量越大,引力也越大。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依靠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集中表现在城市的经济辐射力方面。城市的经济辐射力是城市在经济活动中,通过商品交换、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发展各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向国内和国外输出商品、资金、技术、管理和经营方式、人才、信息等的能力。城市的经济辐射力是城市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规模和水平集中表现。城市的经济辐射力由近及远,由于城市规模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辐射范围和密度各不相同。大城市辐射的范围比较大,小城市辐射的范围比较小。如上海、广州、武汉、重庆这样的城市,辐射半径可达几百公里,而50万人左右的城市,辐射半径也就在50公里左右。但即使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其辐射范围也是有限的,在这些城市的辐射范围之外或辐射比较薄弱的地区,另一些城市将获得发挥作用的空间。这就是地区性中心城市呈均衡分布的原因。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经济地位,具有成为城市区域经济“核心”的城市。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中心城市具有生产力高聚集优势,包括人口、资金、劳动力、技术、消费及基础设施的高聚集,从而使中心城市具有比一般城市较强的经济趋势能力,在一定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和先导作用;二是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综合社会经济功能,是生产中心、流通中心、金融中心、对外贸易中心、科技信息中心、文化及消费中心的聚核区;三是中心城市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各种经济管理机构较健全、交通运输条件方便,从而使中心城市具有成为大市场、大流通,并带动某一区域内经济活动的枢纽作用。因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经济势能,就能够带动周围城市及城市腹地的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全国经济的发展。客观地讲,我们在很行时期并未充分认识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而更多地是去抑制它的成长。计划经济时期,通过户籍制度将成市人和农村人严格分隔开来,禁止两地之间的人员流动,又通过行政区划把城市和农村一分为二,形成了相对独立运行的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二元结构。但无论怎样抑制,它总是顽强地生长。

  地区级城市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比较小,其经济中心的地位多数是历史上形成的,同周围地区的经济有天然的亲和力,经济落差比较小,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城镇体系。如河北的邯郸、河南的南阳、湖北的襄攀、广西的柳州、陕西的汉中等城市,历史上均是地区的经济中心。这些城市无疑对周边地区具有强烈的带动作用。从在陕西汉中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离汉中50公里左右的一个农村,多名年轻人中去过省城西安的人极少,而所有的人都去过汉中,一些经商的人,几乎每周都要跑一趟汉中。

  地级市的聚集效应

  地级市的区域半径一般在50公里左右,人口稠密的地区半径要少一些,人口稀疏的地区半径要大一些,根据城市圈域经济理论,中等以上城市,其圈域半径也在50公里左右。因此,地区级城市所辐射的范围大体和地级市域范围差不多,呈现同心圆结构。根据距离衰减定律,在空间形态上,同心圆结构是以中心组织腹地经济活动的最优的结构模式。地级市域可看作是地区性中心城市的经济区,其对经济区的带动作有三个方面。

  1.通过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生产要素迅速向城市集聚。中心城市必然是城市经济区的空间极化,是其所在区域系统的空间增长极。由于地区级城市具有比较完善的交通条件和城市基础设施,使其对区域内部和外疗的投资者和企业家有比较大的吸引力。从城市内部结构看,它作为一个经济有机体,基本是综合与集中,是现代化生产力最主要的空间依托,便于产业间的分工和协作,因而能够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城市具有多方面的经济功能,并能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功能,推动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从城市外部关系看,由于有比较大的腹地,由于地缘关系和文化的一致性,县级城市、县城和小城镇的企业和掌握一定资本的人,更愿意到离自己最近的城市去投资发展自己。从我们掌握的数据看,尽管有户籍制度的限制,地区级城市的人口增长仍不断在加快。城市经商的人或开办企业的人多数是本区域的居民。

  2.有利于吸引区域内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市中就业。吸引区域内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市中就业,可以送还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有效地缓解近年来形成的农民收入不断下降的状况。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中国处于由农业国和农村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历史阶段向工业经济和城市社会逐步占主导地位的历史阶段过渡的转型时期。在这个过渡阶段,第二、三产业空前活跃,大量新兴产业和传统商贸服务业蓬勃兴起,原来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大规模地自发地转向非农业经济运动。作为生产要素,人口的空间集聚是城市经济规模集聚的前提和结果。城市作为人口、产业和社会事业的集聚点,当它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对其周围城市和农村和人口就产生一种吸引力。随着城市功能的健全、基础设施的完善、产业集聚的加快、人居环境的改善,流入的人口也会不断增多。这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城市化水平。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农民更愿意到本地区的中心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富裕的农民更愿意到本地区的中心城市购买商品房以实现到城市定居的愿望。小城镇里的居民,甚至附近县城里的居民也有定居地区中心城市的想法。当然他们也希望到更大的城市去,比如说直辖市或省会城市,但由于生活成本高,尤其是住房价格高,使他感到可望而不可及,地区级城市便成为他们现实的选择。

  3.随着地区级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将快速增长。从上海、北京郊区的农民来看,他们的收入水平都比较高。其原因之一是他们生产的农产品不愁销路。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收入的提高,对农产品需求会随之增多,周边农村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也将随之提高。农民们将根据城市需求而生产而非以前或现在为自己的需求而生产,这将真正实现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

  地区级城市的未来方向

  地区级城市作为该区域的经济中心,按其内在经济规律的要求,同周围地区保持着一种自然的而又稳定的经济联系,形成合理的经济网络系统,它以本身所拥有的经济实用,影响带动着周围地区,并把周围地区的发展作为自身不断发展的前提。除少量资源性城市因资源的枯竭而渐趋衰落之外,绝大多数将成为本区域的经济增长极。

  中心城市的性质、特点、规模、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都和它所在的区域密切相关。一个中心城市的经济优势和劣势,实际上是以它为中心的整个区域密切相关。一个中心城市的集中反映,因此,无论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还是它的经济发展,都必须和周围地区即它们的经济区紧密结合。脱离经济区或周围地区的发展只致力于中心城市自身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强大的中心城市的经济力量及其带动,则区域经济也不可能很好发展。把中心城市和周围区域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组织经济活动是中心城市最基本的作用,其核心是组织生产和流通。一是作为工业生产基地,按照专业化协作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组织好中心城市本身的生产,制造出质量好数量多的各种产品,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物质文化需要;二是作为经济区的中心,为整个经济区的生产和流通,提供种种条件和服务,组织和带动整个经济区的发展;三是作为与其他经济区进行经济联系和交流的枢纽,为各经济区之间的经济交流提供各种方便,促进各经济区生产和流通的不断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