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怀诚
“1994年进行的财税体制改革是及时的、成功的,对形成当前经济的好形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财税体制取得的成功,怎么评价都不过分。”199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曾对分税制改革作出这样的评价。1994年我国实施的财税体制改革,在新中国财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通过改革,建立了分税制财政体制,财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有了稳定的渠道,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增强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基本形成了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税体制框架。
十四届三中全会拉开分税制改革序幕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澄清了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有一段专门论述财税体制改革,总计800多字,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把现行地方财政包干制改为分税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二是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推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度。三是改进和规范复式预算制度。
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公布以后,分税制改革就在全党动员起来了。此前,就财税体制改革曾作了一系列准备工作。一是数据上的准备工作。财税体制改革要算很多账,调整分配关系,无论中央与地方之间还是国家与企业之间,都很复杂。地区之间要平衡,行业之间税负也要平衡,很难处理。二是要设计税种。精简哪些税种,新建哪些税种等等,税负的调整还要征求各方面意见。三是要介绍分税制,因为上上下下并不熟悉。时任财政部部长的刘仲藜在北京龙泉宾馆主持召开了一次体制改革座谈会,我当时是常务副部长,在会上有个发言,第一次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分税制。龙泉宾馆会议对统一思想非常有益,随后工商税制改革和分税制改革就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1993年下半年,无论财政部还是税务总局两个办公楼晚上经常灯火通明。那时已普遍使用计算机,大大提高了效率。税务总局出了很多改革方案,还开了很多座谈会,包括纳税人的、地方政府的、专家学者的、海外一些人的。就工商税制改革听取各方面意见而言,这次可能是历史上最充分的一次了。我认为在分税制改革中当时的国家税务总局做了大量工作。
镕基同志“东奔西走做工作”
对分税制改革,各级领导特别是高层领导非常关心和支持。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心存感激。我知道,小平、陈云同志始终关心分税制改革,支持中央适当集中财权。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先后多次分片主持召开了各省市自治区的书记、省长座谈会,宣讲政策,听取意见,消除误会。记得1993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的珠岛宾馆召开中南和西南两大区10个省的书记、省长座谈会。原先财政部没有随行任务,会上有位省长对分税制提出一些意见,因为涉及许多具体政策,曾庆红同志临时电话通知我参加会议。我接了电话就直奔机场,当晚赶到广州。所以我赶上了那次座谈会的尾巴,亲身体会到高层领导对分税制改革的关心和支持。
负责财税改革工作的常务副总理朱镕基同志亲自带队,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带领相关部门的同志,先后走了13个省,面对面地算账,深入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每次去都是专机,一般是五六十人,最多的一次80多人。镕基同志说过,到地方去征求意见,核心问题是财政,所以他对财政部特别宽容,在严格控制随行人员的前提下,却对财政部网开一面,愿去几位就去几位。先后随镕基同志到各省市征求意见的同志,有刘仲藜、刘克崮,姜永华、王立峰、许宏才等。除了广东、海南,其他地方我都去了。每次随行都不轻松,经常加班加点,有的时候通宵达旦,车轮大战。事后镕基同志曾经半开玩笑地说过,自己那段日子是东奔西走,南征北战,苦口婆心,有时忍气吞声,有时软硬兼施。
我曾对1993年为基数有疑义
镕基同志就分税制改革调研去的第一站是海南,第二站是广东。财政部由时任部长的刘仲藜同志陪同。这是实施分税制改革调查研究、交换意见中最重要的一次,因为以1993年的财政收入为税收返还基数,就是广东省汇报工作时提出的。后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决定以1993年为税收返还基期年,这在当时是个非常大的政策。事实上当时我和仲藜同志都不同意以当年为基数,坦白讲,对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决定,我在思想上是持有保留意见的。当然,财政部对于执行党中央的决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财政部门比较务实,从技术操作层面考虑问题更多。说白了,就是担心地方的数字弄虚作假,担心钱在1993年都收光了,都成了地方政府的基数了,以后年年要给它。担心今年收入上去了,明年又下来了无以为继怎么办?实际上,宣布以1993年为基数的当年后几个月确实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把死欠收起来的,大量向银行贷款交税的,甚至连倒闭的企业都把以前的税补齐了,凡此种种,造成了1993年后4个月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据1993年地方财政收入月报,这一年地方财政收入全年增长966.63亿元,增长率为40.2%,其中9-12月地方财政收入增长756.95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51.8%、62.5%、86.1%、121.3%。这是从来没有过的,确实也是反常的。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当时的朱镕基副总理也非常重视,那年四季度,他曾布置多次检查,还作出了凡违规操作不合理的基数可以扣除等政策。
现在我对于以1993年为基数的政策已经心悦诚服,这个政策说明,在推进重大财税改革时,必须要取得地方政府的强有力支持。这是必要的妥协,这个代价必须付出,这一让步争取了民心,统一了思想,保证了分税制改革的顺利推行。因为这场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如果进行不下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句空话,它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基的,对中国来说,它是经济发展、长治久安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