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行车大王的永续经营论(4)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1日 18:28 21世纪经济报道
新品牌论:NO.1和ONLY.1 2004年,捷安特的营业收入达到216.68亿新台币,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行车产商。 “大不是我们的目标,不是说NO.1,我们就满足了,only one(唯一)才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也就是说,我有人无,有这样的实力,我们就可以创造市场的新需求,这个很抽象。但是我始终认为能够一手创造市场新需求,一手满足市场新需求的话,一个企业才会永续经营。”刘金标说。 “我们不是要多元化经营,是永续经营,它要两个条件,一个是不断创新,二是专心投入,这两个条件我们都具备了。未来消费者到底会喜欢什么样的产品,我们有前瞻性的眼光。当我们很兴奋地跟别人讲的时候,很多人就说做生意哪有这么做的,比如我们推动自行车新文化什么的,别人听不懂,包括我们的竞争对手。” 千禧之后,可以从两件事情中看出:为了实现“only one”这一战略,巨大的战术逻辑。 刘金标做的第一件事情,与他在30年前进入行业所做的努力,十分相近。从1990年底开始,自行车生产逐渐转移到中国大陆和越南等地,台湾本土的自行车零部件商日渐颓势。零部件生产和研发的缺失,意味着台湾将要丧失其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台湾出口的自行车从鼎盛时期的1000万台下降到了330万台。放任其发展,巨大等大型产商,将最终失去发家之地。 2002年,巨大提倡台湾的自行车行业建立“A-Team”。巨大联手最大的竞争对手台湾美利达,为台湾地区23家部件生产商提供订单和技术支持,帮助这些零部件供应商实现技术升级。“A-Team要做的是创新型,附加价值高的产品。”许立忠说。“A-Team建立后,台湾的自行车出口恢复到460万台,同时由于平均单价翻番,因此出口总金额超过鼎盛期。” 与此同时,巨大做的第二件事情是自行车行业的“新文化运动”,其中包括全球范围内的渠道升级、从台湾地区发起的自行车新文化运动和细分市场深耕。 在渠道方面,巨大制订了捷安特零售伙伴计划(GRP,Giant Retailing Partner)及捷安特店内店计划(GSI,Giant Store Inside),前者用于在全球主要市场扩增专卖店,至今年底预计开设400家,2010年达到2000家,在此之前捷安特在全球范围内有10500个零售网点,但专卖店数量不多,只在台湾和大陆,一共有50多家;GSI则是在量贩渠道中建立店内店,一方面可以扩大销售流量,另一方面,又需要维持品牌的定位。 与渠道建设相关的是,细分市场的深耕。在捷安特内部,开始设计和生产,提供给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消费者的更细分的产品。这其中,由女性的需求出发,考虑女性特殊身材、体型、使用方式,对车型设计及颜色的偏好,捷安特发展出系列产品。今年3月份,捷安特全球第一家女性自行车产品专卖店Liv/giant在台湾出现。 对于设立女性专属自行车店,刘金标认为,如果女性开始骑自行车,相对也把男生也拉进来,所以女性自行车专卖店的商机,并不仅止于女性消费者而已,而涵盖了一个家庭的消费力。即通过only one的做法,来创造需求,满足需求。 你可以用苹果公司的神话来理解刘金标的意图,如果说,捷安特确实能在更多的地方,用突破常规的营销,制造出骑车的狂热,那便意味着与骑车相关的一些需求会被陆续创造出来,例如骑车专用墨镜、服装等设备。刘金标希望人们会对骑车上瘾,就像无数的年轻人这么“粉”苹果的产品。“好车,你骑上两个月,就会上瘾。”他说。 年过七旬,2007年,72岁的他,亲自骑车环行台湾岛,掀起台湾当地一阵骑自行车热潮;今年4月,巨大集团的副总裁杜秀珍亲自带领一群娘子军,骑自行车环岛。而如今,刘金标说他最大的愿望是“在2009年,从北京骑车到上海”,“请不要误会我是来卖车子,我希望创造对我个人最有价值的纪录。”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