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报业集团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深圳特区报业集团时期,是以深圳特区报为母报组建的报业集团。1999年11月1日成立,实行的是母报统领子报的架构;第二阶段始于2002年9月30日,深圳特区报业集团与深圳商报社合并,集团挂牌为“深圳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成立后,原来由深圳特区报一家独当旗舰的格局,转换为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晶报、深圳晚报四主报齐头竞发的局面。近一两年间,“四主报”的口径又让位于“三大报”的提法,即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晶报。提法虽然稍有改变,但是,战略构想清晰,该集团选择了旗下几家主要媒体共同发展的道路。
1.模式
深圳报业采取的管理模式当叫“统合式”。所谓“统合式”,就是在资产、资源、财务、人事管理上由集团统一计划、统一调配,以“确保各报刊正确舆论导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圳报业集团旗下的主要报纸都只是事业法人,并非独立的企业法人,适用于这样的管理。
具体说来,统合式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财务上,集团设立财务中心,统管各报的费用支出。在人事上,集团设立了统一的人力资源中心,各报虽然仍可拥有一定的用人自主权,可以自行招聘普通编采人员和经营人员,但是在干部的配备和任命上,在以正式编制接受应届大学毕业生上,话语权则在集团。集团成立后,一个亮点是整合了发行队伍,成立了深圳报业发行有限公司,统一配送旗下几乎全部报刊在深圳地区的发行,两支发行队伍整合成一队人马,效益立刻得到了提高。
与以上的完全整合不同,在广告经营上,则采取了“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形式。集团设立广告中心统管旗下报刊的广告,政策由集团广告中心统一制定和协调,但是在具体业务上,集团广告中心统筹新兴行业、重点行业(如汽车、通讯等)及外埠品牌广告,而对于地产、医疗等下降行业或其他份额较小的行业,则交各报广告部自主经营,以发挥各报经营人员的主动性,增强各报经营上的竞争力。在深圳的报业市场上,深圳报业集团占据了平面媒体90%的广告份额,是目前中国城市报业广告市场占有量最大的报业集团,这些都与该集团在广告经营上的整体策略密不可分。南方都市报虽然在深圳地区读者中有一定的口碑,在中心城区的零售量也较可观,但是却只占到一成的广告份额,广告收入与发行出现了一定的背离。
2.背景
按照2006年的公开资料,深圳报业集团创造了中国报业的多项“之最”:集团资产总额50亿元,是中国经营规模最大的报业集团之一;自有物业量超过40万平方米,是目前中国物业存量最多的报业集团;集团广告总收入在国内报业集团中也处于领先位置。这样的业绩,无不与深圳这座城市联系在一起。
深圳虽然不是省会城市,但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享有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20多年间经过几代特区人的努力,终于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奇迹,在诸多方面深圳都堪称中国的“第四城”,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与其经济总量相适应,深圳平面媒体的广告市场份额也相当巨大。深圳的报业市场格局,正是立足于这个巨大的经济利益之上的。本地丰富的广告市场资源,使得深圳的主要媒体都以本地读者为目标市场而无暇外顾,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座城市有四家综合性日报的局面。合并为同一集团之后,历史延续及现实利益等原因交织在一起,也不会轻易选择调整报纸定位、重新划定疆域的震荡式变动。因此,走向统合式的模式,有相当多的必然成分。
3.评点
几家报纸并重的格局是符合现代企业集团公司的模式,统合式的管理模式,还有利于实现集团利益的最大化,获得更高的利润。在一个静态的市场环境中,这是上佳的选择。但遗憾的是,一个回报丰厚的市场常常会引来新的竞争者的加入,打破原有的平衡和格局,这种模式就会显现出隐藏着的弊端,如果统合的度把握不当,就会制约各家报纸的活力,对市场的反应较为迟缓,陷入被动。
以发行为例。2007年11月1日起,南方都市报在深圳地区的零售价调至2元,在深圳报业集团旗下的晶报也迅速改版,积极应对。晶报要收集市场反馈,制定相应的市场对策,但是自己报社没有发行人员,必须通过深圳报业发行有限公司来进行,延长了的传递链条,这无疑意味着效率的下降。这种时候,原有的效益优势就会转化成效率上的劣势。与上例可以作对照的是,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曾经作过一个尝试,把旗下三大报的发行从发行中心剥离出来,交给各报自己管理,发行中心只管投递。经过半年时间,效果明显,各张报纸的发行量均有明显增长。
结语:展望
从以上简单的列举和比较中可以看出,尽管只过去了10多年光景,中国报业集团已经呈现出各不相同的风貌,书写了最初的恐怕也是最难的开篇。当然,从诸多方面来说,其中还是有很多共性。
第一,处境决定选择,每一家报业集团所选择的模式都是对竞争格局、内在处境及种种客观情况的回应。深圳报业集团选择具有较强控制特征的统合模式,应该说是与其在深圳报业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密切相关的;而南方报业给予下属报刊宽阔的舞台,则是弱势地位下的求变之策;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主报独重模式更是一种难以舍弃的选择。
第二,从更高的视角来看,应该说共性大于差异。虽然在棋面上的招式不同,但是,在管理的层面上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刚刚起步。中国报业集团未来的道路都很漫长,发展的空间仍然巨大。
第三,归根究底,恐怕还都是因为受限于中国事业单位改革,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譬如用人制度,“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为诸多报社所普遍采用,而这样势必带来同工不同酬的尴尬局面;然而,要进行彻底的改革又必须有更多的配套政策作为支撑,有一个良好氛围和共振效应。-
(作者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分别供职于深圳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注释:①②《南方传媒领袖》第205页、207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本刊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文章来源:人民网——《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