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敏嘉制造:一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5日 15:41  《中国商界》杂志

  近年来,诸多中小机床企业的发展异常迅猛;与此同时,这个崛起的群体也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机床行业传统的发展轨迹。

  文/本刊记者 张亚平 孙一枚

  上世纪80年代,“数字制造”被引入中国。90年代,国内的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的生产具有了相当的规模,数控机床成为机械制造业的主流装备。而进入新世纪,大量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进口,中国在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床消费国的同时,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控机床进口国,国内的数控机床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挑战亦是机遇。中国数控机床行业开始快速发展。国内知名机床工具企业捷报频传,超重型机床、高精度机床、特种加工机床、锻压设备等,与日、德、意、美等国的差距正在缩小;与此同时,诸多中小机床工具企业也开始异常迅猛的崛起。

  业内专家认为,这个迅速崛起的群体正在悄悄地、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机床行业传统的发展轨迹。因为,相对于大型机床集团,中小机床工具企业有着更为灵活的管理体制、准确的市场定位,而且,从技术的角度讲,这些中小机床工具企业更倾向于深入服务某一领域,从而在专业化方面不断取得进展。

  诞生于新世纪的广州市敏嘉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年轻的制造商。它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鹤起,不过短短七年时间。

  这是一个在中国机床行业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典范,也是一个懂机床的人和一个不懂机床的人结合在一起的创业传奇。

  一见如故——

  一个医生和一个高级工程师携手走在一起,自此,敏嘉制造开始起步。

  何永标是敏嘉公司的董事长,在公司大家都叫他“标哥”。他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是地道的番禺人,学的是医学,毕业之后从医有十年之久。1990年,他辞职下海,开始做生意。很多人对他的选择不理解,其实原因并不复杂。他已经有了一个女儿,还希望再有个儿子,只能丢掉铁饭碗,与自家兄弟一起经营“兄弟电声音响有限公司”。

  赵虎是敏嘉公司的总经理,祖籍陕西,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1985年毕业后分配到陕西宝鸡机床厂,从事数控机床的设计工作。1992年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激励南下广东,在广州番禺一家生产机床的企业工作,任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后来又先后在同属一个集团的钢管公司和电梯公司工作,任厂长、总经理等职,2001年初,赵虎离开工作了九年的企业,在家“待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何永标与赵虎相遇了。“我们一见如故。赵虎是有思想、有谋略的人,为人坦诚”,何永标回忆当时的情景。赵虎也同样欣赏何永标的为人, “标哥的人很好,一是对人的信任,二是乐观”。初次见面,大家十分投缘,决定成立一间高新技术方向的机械制造业公司,但到底怎么做,两人心里还没有准确的定位,能确定就是搞技术,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立足于制造业。所以就给公司起了个“敏嘉制造技术”的名字。何永标解释说,“‘敏’就是‘敏捷’,有‘快’和‘新’的意思;‘嘉’就是‘好’。‘敏嘉’就是又快又新又好。”

  2001年4月11日,广州市敏嘉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38万元。自此,他们携手走在一起,敏嘉制造开始起步。

  成立公司的时候,并没有确定搞什么项目,有点像“先结婚后恋爱”。由于赵虎刚刚从一家电梯公司总经理的职务上离开,所以明确不搞电梯,他认为这是职业道德的问题。

  同年4月19日,恰逢第七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在北京召开,因为成立公司后要找项目,赵虎对机床行业比较熟悉,就决定先到这个展会上看看,了解一下行情。对何永标而言,北京之行是一次全新体验。“这之前,恐怕标哥都没有见过机床,也不知道机床是干什么的”,赵虎说。

  北京展会结束,赵虎又带着何永标参观了几家机床厂,两人的思想渐渐统一起来。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机械工业的发达与否,是衡量一国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机床工业又是机械工业的基础,它汇集了精密机械、计算机、通讯、液压气动、光电等多学科技术,具有高效率、高精度、高自动化和高柔性的特点,是当代机械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发展数控机床,是国家工业化道路上的必然选择。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国防军工、家电制造、交通设备制造都需要大量的数控机床。

  第一次认识,就注册了一个公司;一次外出考察,就选定了公司的业务方向。一切的一切,似乎都不合常理,而所有这一切,又实实在在的发生了。或许世间的事情本来就没有那么复杂,人与人的合作,只要心是通的,一切都会变得简单。如何永标所说,赵虎是机床方面的专家,他说行的事情,我就相信一定能行。也如赵虎所言,一个对机床一无所知的人,敢在机床上投资,基于这种信任,就一定要把事情做好。

  自此,他们携手走在一起,敏嘉制造开始起步。

  创新路线——

  当时有两条路线摆在敏嘉的面前:是把普通机床改成简易数控机床,还是设计全新理念的数控机床。

  当时大家公认只有大企业才能生产机床,一个新成立的小企业,怎么搞机床?这是新成立的敏嘉公司必须面对的问题,当时有两条路线摆在敏嘉的面前──

  一是 “短平快”的方式,即从其他厂买几台普通车床,把它改成简易数控车床,这种方式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企业马上就会有经济效益。但是市面上这样的机床已经太多了,再说拿别人的机床改数控机床,大厂的畅销产品不会卖给你,能买到的质量能不能保证心里也没有底。

  二是走高端路线,自主研发产品,与进口产品竞争。

  这条路也不好走!敏嘉既没有产品图纸,也没有厂房和生产设备,更没有品牌。即使生产出来了高档产品,客户能相信你的产品吗?如果开发出来的产品市场不认可,企业倒闭了怎么办?开发产品,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能挺过去吗⋯⋯

  经过多次反复讨论,敏嘉还是决定走第二条路。

  路线问题已经解决,赵虎找了几个工程师就开始研发新产品了。先租了一套住宅单元,这里不仅是办公场所,三个工程师也住在这里,吃饭也在这里。7月份拿出设计图,国庆节前完成了外协件的加工,到11月中旬,新产品就在新租的700平方米的厂房里试制成功了。

  “第一台样机是一台车铣复合中心,刚刚出炉就送到了广州参加机床展览会。好事多磨,在这台产品即将运往展会的时候,刚毕业才几个月的电气技术员,不小心造成电气短路,把数控系统给搞坏了,第二天展会就要开幕,可把人给急坏了。好在西门子公司积极配合,当天指定航班从北京空运了一个系统,在展会现场换上了新的系统,按时参展了。通过展览会认识了一些使用高档机床的用户。”

  为了增强产品的适应面,他们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理念,第一次就试制出了的三款产品:数控车床、双主轴数控车床、车铣中心。

  由于产品设计理念特殊,性价比高,第一批试制的三台产品在春节前后相继销售出去。后来就逐步增大批量,五台、十台、二十台,这样接下去做,到2002年年底,大概卖了三四十台。

  在产品研发的一年中间,敏嘉公司没有任何收入,只有支出,赵虎的压力很大,何永标总是安慰他,“不着急,三年不赚钱都没关系”。好在赶上了好时机,加上产品对路,质量好、性价比高,产品销售一直稳步提升,敏嘉公司2002年就实现盈利。

  在赵虎看来,敏嘉之所以开局顺利,关键是产品定位准确,即走高端路线、自主研发、敢为人先。在公司销售的前十台产品中,大多数产品是车铣中心和双主轴数控车床。这里两种产品都属于填补市场空白的产品,都没有竞争对手。

  车铣中心属于复合加工机床,可以在一台机床上实现一次装夹完成车、铣、钻等多种加工工艺,是机械加工技术的一场革命。敏嘉公司是中国最早生产车铣中心的厂家之一,由于产品设计理念先进,成本控制得好,产品的价格不到国内其他厂家的一半,即使这样的价钱,敏嘉还有很好的利润空间。

  双主轴数控车床,可以同时加工两个工件,加工效率提高1倍,机床的价格只是比单主轴数控车床多50%,可以节约人工、电费和场地。

  如果刚开始选择走低端路线,生产和别人相似的产品,只能选择低价竞争,很难快速实现原始积累,也不可能树立“敏嘉是生产高端产品的企业”的品牌形象。

  以专谋强──

  就整体资金和技术实力而言,敏嘉比不过超级大企业。不能“以大为强”,就要“以专谋强,求专求精”。

  在中国机床行业里,敏嘉属“晚字辈”,资金实力、营销网络、品牌影响力与国内的许多大型机床企业没法比。对此,敏嘉的掌门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但与此同时,他们对自己的优势也深信不疑。赵虎说,“中国机床行业的巨头,大多是大而全,‘以大为强’。敏嘉是一个成立不久的民营企业,资本不能与国营大厂相比。但大与小,强与弱,不能一概而论。大不一定必然强,小也不一定必然弱。就整体资金和技术实力而言,敏嘉比不过超级大企业。但就在一项专业技术、一种产品上投入的资金和人才而言,敏嘉并不输给他们。敏嘉选择的是‘以专谋强’的发展道路。”

  赵虎强调,从国外的经验看,“以专谋强”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国外生产专用高档数控机床的公司都不大,瑞士是个700万人口的小国,却是世界机床生产大国,它的人均机床出口创汇近30年来稳居世界第一。瑞士的莱斯豪斯机床公司是一家仅有几百人的中型企业,它生产的精密螺纹磨床、精密磨齿机、售价世界最高,但却一直供不应求。其中的奥秘,就是把一项技术做到最好,做单打冠军。

  “以专谋强”就必须一切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导向。赵虎认为,客户的需求各种各样,敏嘉的任务就是要千方百计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此,敏嘉的技术文件中没有标准配置的产品,客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生产基本做到了零库存。这给技术研发、生产流程和售后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正是因为满足了客户的个性需要,敏嘉才有了市场,有了生存的空间。赵虎说,“这正是敏嘉的竞争优势。个性化服务,小批量生产,行业巨头不容易做到,他们的船体太大,不好调头,在这样的领域,敏嘉却大有用武之地。”

  “以专谋强”就必须“求专求精”,在专业上做足功夫,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一流产品。

  近几年来,得益于技术创新,在机床市场有所下滑的大形势下,敏嘉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效益同步增长,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也不断加大。2007年,敏嘉技术中心正式成立。目前,敏嘉的研发团队已经掌握了数控机床制造的许多核心技术,如电主轴技术、静压主轴技术、静压导轨技术、复合加工技术、多主轴加工技术等,敏嘉的产品开始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赵虎说:“多年来,技术投入一直是敏嘉发展再生产的重点。企业确实挣了点钱,但股东分红很少。我们把挣的钱几乎全部投入了技术开发,企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挣钱发财,吃老本’不是敏嘉的企业文化,自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才是敏嘉的立身之本。”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