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许伯夷:地球村的中华文化使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9日 00:49  《中关村》

  在地球向“村落”过渡的进程中,许伯夷从“村子”的这头遛达到那头,时不时绕着“村子”转悠一圈——这样的远足在他看来已是平常,粗略算来,他已经围着这个“地球村”沿着不同路线走了近30圈,抵达过1000多个大小城市和地区。这是一位为传递中华文化风雨兼程20年的现代玄奘、法显式人物。  

  本刊记者/勒 川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史记伯夷列传》

  传奇许伯夷

  初见许伯夷,平头、短装、运动鞋,精神矍铄,健谈且待人真诚,说到兴奋时,笑声爽朗。他身上有着一股与生俱来的豪气,英雄的霸气和侠客的义气。

  第二次见到他已经相隔一个多月的时间了。这期间,他从台湾出发,去到阿拉斯加的白令海峡及北冰洋,辗转至亚特兰大,从巴哈马到牙买加、古巴,后来回到欧洲后去到非洲的乍得、喀麦隆、埃塞俄比亚等地区,回到中亚伊朗,至阿塞拜疆,再从中东返回国内……围着地球又转了一圈。在地球向“村落”过渡的进程中,许伯夷从“村子”的这头到那头——这样的远足在他看来已是平常,粗略算来,他已经围着这个“地球村”沿着不同路线走了近30圈,抵达过1000多个大小城市和地区。

  许伯夷将这样的旅行称之为“行脚”,与时下的旅行家不同,他随身携带的只是简单的行囊和一部相机,还有厚厚的几本护照。他所抵达的地方也不是喧嚣繁华的时尚之都,而是象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乌干达等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他不走马观花,而是和当地的居民吃住在一起,其间最动人的故事发生在1992年,许伯夷行至斯里兰卡,看到当地许多居民贫病无医,原本从医的他,有心施以援手,然而碍于当地的医疗法规,于是他圆顶出家,托钵行医,在那里他过了近一年托钵内修的生活。

  他仗义疏财。在他38岁之前,依靠房地产发家的许伯夷已身家已近十亿,在事业的顶峰时期,他却忽然宣布推出商场,开始环游世界、帮助“第三国家”贫困的居民,“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1999年土耳其大地震,他恰好从以色列进到土耳其,一下飞机便奔赴灾区,把随身的所以现金和从非洲带回的宝石拍卖百万美金悉数购买急需品,协同当地组织进行救灾工作,获得政府赠旗表彰;他赴柬埔寨洞比萨湖灾区发粮救助灾民,其情殷殷;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许伯夷捐赠9万元食品和饮用水以及价值19万元的发电机、帐篷等灾区急需物资,并且随车队前往前线赈灾。不仅如此,他还将价值不菲的珠宝进行拍卖,所得款项也将用于灾区的家园重建之中。四川政府为他颁发“抗震救灾”纪念勋章。

  他关注文化事业,1987年,许伯夷在北京创办中国话剧“金狮奖”。如今,20多年已经成过眼云烟,当时国家领导人宋任穷以及时任文化部部长贺敬之为许伯夷颁奖纪念的情景,历历在目。

  他醉心艺术,不仅擅长书法,还将收藏的奇石异宝(钻石、蓝宝石、红宝石、祖母绿等)构图设计,以纯手工精雕细琢成数百件璀璨夺目的艺术创作。而拍卖后所得款项,许伯夷也将其赠予慈善组织。他说要回馈社会,就要学会“放开”。

  有人称他为台湾的“慈善首富”,赞他生活俭朴、慈善大气。台湾国立大学校长林仁义称他“集艺术家、旅游家、生活家、设计家、慈善家、社会教育家、国民外交家于一身”,为推进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殚精竭虑、孜孜不倦。

  2006年,许伯夷获台湾中央研究院通过“口述历史计划”,然而却因为他大多数时间都游历在外而没有时间配合完成。

  “古有伯夷,今有伯夷”、“奇人不凡,凡人不奇”……凡是与许伯夷有过交流的无不为他这种“苦行僧”式的生活和他这博大的人文精神所折服。他说:“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荒芜。”寻求心灵的富足和智慧是他一直的追求。

  在他游历的过程中,各个国家、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语言和生活,如何与他们沟通和交流?他说很多时候语言贫瘠,关键在于你在做什么。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可以将你的情绪表露无遗。当他离开那些他帮助过的国家,当地居民依依不舍,无语胜千言。他说:“那时候,你才能真正能体会到‘地球是我家,四海皆兄弟’这句话的真实内涵。”这位来自东方的中国人,将“仁义礼智信”以及博爱的精神悄然传递,大爱无声。

  我们的采访在这个秋日的午后开始,断断续续,沿着童年经过的那些时光,来到台湾,许伯夷出生的地方,耳边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歌谣:“我家门前有小河,后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红似火……”

  无到有,有到无

  出生于台湾高雄的许伯夷祖籍福建泉州,家境并不富裕,家人以做茶叶生意过活,虽说衣食无忧,但也为生活奔波劳苦。在这环境下长大的许伯夷自然比平常孩子成熟了许多。

  他的创业故事也是从“白手起家”开始的。“小时候我也是鬼精灵一个,从小学就会做买卖赚钱了。”原来许伯夷所谓的“做买卖”就是为有钱的孩子们到城里买邮票,一转手就有了利润。

  这种从小便培养的“经营头脑”为许伯夷以后的成功埋下了伏笔。从高中毕业后,许伯夷开始学习医生方面的知识,待工作后,赚了一笔钱。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房地产火爆,极富眼光的许伯夷投身房地产,不几年变成为炙手可热的“商界明星”。

  “高雄南部当年最大的标志型建筑‘滨湖天下’就是我建造的,当时也算是叱咤风云了。”谈及往事,许伯夷几多感慨:“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一番作为,都有一段艰辛的奋斗史。谁也不能例外。”

  生命是一条河,总是在人意料不到的时候拐上一道弯。就在许伯夷的公司股票上市,财源正滚滚而来时,他却忽然宣布退出商界,一度自绝于人群,隐居在自己潜行经营的“伯夷山庄”中,静坐冥思。那一年,他38岁。

  “因为这个原因,父亲20多年不和我说话。”当时很多人不能理解他的这个决定,这其中包括许伯夷的家人。

  而许伯夷却有他自己的想法:“我的人生是这样的,从出生到20岁,我是在父母的教育下长大成人;从20岁到40岁,成家立业,打拼和努力工作赚钱,养家糊口,教育小孩。从40岁到60岁是另外的一种活法,赚钱之后要知道怎么样去用这个钱,不能做钱的奴隶,为钱去工作,而是知道怎么去用这些钱,回馈社会。而我有能力提早两年去做这件事情,因为这个时间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退出商场之后,许伯夷有了更多时间去做想做的事情,除了隐居山林外,更多的时间他是走遍世界,从东半球到西半球,从南极到北极,走到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乌干达、阿根廷、柬埔寨、印度、俄罗斯等许多人难以到达的国家,去和当地的居民吃住在一起。

  “那些被称为‘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生活惨不忍睹,一般人是没有办法接受的。在平常人看来是没有办法生活的,他们躺在地上,有的连衣服都没有,缺少食物,贫困的不得了,哀鸿遍野。”

  每每这个时候,许伯夷便慷慨解囊,甚至在多数时候都倾囊相授。几次游历回到台湾机场,身上钱财散尽之后,没有钱坐车,干脆步行回家。

  1992年,许伯夷游历到斯里兰卡,在那里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出家,托钵行医。

  “那里的居民十分贫穷,没有钱看医生,我有心施以援手,可是碍于当地的医疗法规,两天后我决定圆顶出家。”于是为了照料贫穷的许伯夷毅然削发出家,过起了僧侣的生活。在这段日子里,更是发生了不少传奇故事:一次,当地穆斯林长老的儿子得了重病,急需医治,许伯夷身着僧衣前往。因为宗教信仰不同,为防冲突,当地居民极力劝阻许伯夷不要过去。许伯夷救人心切,执意前往。当许伯夷医治好长老的儿子后,为感谢救命之恩,全部落人各捧着数颗宝石赠送给他。盛情难却,许伯夷挑选了一颗蓝宝石收下。多年后,这段佳话一直流传。

  从无到有,从有再到无,这个轨迹正是许伯夷财富的写照。多年来热心慈善事业、慷慨大方的故事被人熟知,被冠以台湾“慈善首富”的美名,他却说:“首富不是真正最富有的人,而是心灵最富有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