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访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4日 14:00  《中关村》

  本刊记者/勒 川

  2008年元旦前夕的一天晚上,本刊编委、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不顾劳顿,参加了《中关村》杂志和北京大学校团委、学生会共同举办的第三届清源论坛。时隔十数天,余秋雨先生又与本刊社长卫汉青等再度相晤,围绕着文化话题接受了本刊的两次专访。兴之所至,余老师还挥毫泼墨,为本刊题写了一幅遒劲潇洒、寓意深厚的书法:“引水为泽称海淀,集智成村曰中关。”

  《中关村》:余老师,作为我刊编委,您是《中关村》杂志的老朋友,很高兴有机会和您见面。

  余秋雨:担任编委一职甚感荣幸,别的媒体我没有这样的职务。有一段时间我去凤凰卫视做节目,每次经过海淀黄庄,我就会想到你们杂志,想起我是你们杂志的编委。《中关村》杂志倡导“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这个方向很好,其中“新文化”也与我的观点不谋而合。中华文化贵在创新,要创造,要有新的创意,如果过度强调传统文化,就失去了价值。传统的东西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生机勃勃的当代中国形象。希望你们坚持和突出“新文化”的元素,起到引领的作用。

  《中关村》:我们下一期的专题是“西区艺术”,并且会在近期举办“艺术中关村国际博览会”。您怎么看待“西区艺术”和海淀文化?

  余秋雨:中关村要为“人文北京”和成为西部亮点作出贡献。在世界所有城市中,每个城市都以区域文化作为亮点所在,并且西部普遍比较棒,伦敦、纽约、巴黎就是最好的例证。而海淀极有可能成为北京西部文化的一个亮点。海淀区集聚了一大批像北大、清华这样的高等学府,以及中科院这样的研究机构,最近我听到海淀区的文化发展规划,心里很高兴。因为世界上任何大都市的文化都是以社区文化作为基础的,或者我们讲区域文化,历史上每一个文化大都市也是如此。它不是空洞的概念,一定是群众一块一块的区域,它的责任、特色,然后有一种社区的聚集效果,慢慢地成为文化的代表。文化就是这样的,一方面是没有边界的,另一方面又需要有一种区域性的定位。在不断寻找中,接受者是没有边界的。所以就意味着,我们的社区文化的建设其实非常重要,我们文化人一方面又成为文化的履行者、文化的领导者。

  《中关村》:目前“国学热”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余秋雨:从古代寻找这个民族曾经有过的最高文化坐标,不等于强要2000多年前的古人来构建21世纪世界大国的精神支柱。真正有力量、能持续的,一定是有待于创建的当代哲学。“国学”的说法我不反对,但我自己不会用,因为我不喜欢在文化概念上加一个政治概念。“国”字是一个政治概念,一来是有情感,二来不好划定界线。如果京剧是“国剧”,那昆曲呢?所以,我认为更适合的提法是中华文化。而这个对中国的影响最大的,就是“善”的价值。这就是中华文化的“至善之道”。

  《中关村》:儒家曾提出“止于至善”这一说法。我们该如何理解您说的“至善之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