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的管制
蔡慎坤在《海南十年反思》中,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政治环境的:尽管在中央的拍板下,海南最终选择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省一级只设26个职能部门(中央是80多个)。但是,海南的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不仅没有打破中国几千年的“官本位”传统,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更强化了这种观念,把“传统”恢复和发扬得淋漓尽致。没有多久,“小政府、大社会”所压缩精简的机构很快陆续恢复。
社会期盼的“市场经济”依然是“权力经济”,深圳比内地更肆无忌惮。如“炒”地“炒”得白热化时,在土地供给的一级市场上,权钱交易几乎是公开的。不少手握实权的人和房地产公司串通一气,以极其低廉的象征性价格大批圈占土地,然后转手获取暴利。
结果必然是,政府规划、调控能力薄弱,对市场的管理措施不到位,最后形成了巨大的海南“地产泡沫”。而期间传媒也加入进来,成了公司的“喉舌”;金融业的放贷,处于混乱和失控的状态。高回报屏蔽了高风险,冲击了宝贵的实业精神。“炒作”的资金,陷入了封闭运作的坏圈。政府没有尽到的责任是:经济的发展怎么样才是可持续的?怎么样去管制、激励人去思考怎么做实业,而不去挣“暴发”的钱?
从全国来说,对海南“地产泡沫”的果断打击,是实现中国经济“软着陆”所开的第一刀,只是局部的震荡。但对海南当地而言,影响十分深远。建省初期,海南没有及时调整产业政策,错误地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贸和房地产开发上的代价,就是错过了海南迅速工业化的最佳时机。一切铅华洗尽后,海南重新选择了“一省两地(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热带海岛休闲度假旅游基地)”的发展路子。干部队伍里长期的状态,与其说是谨小慎微,不如说是在杯弓蛇影里的斗志阙如。
遍地的烂尾楼,让海南看起来像几百年前一个被废弃的星球。
“地产泡沫”破灭后,海南的发展速度严重倒退,而官方在重大的失误面前,正视现实、反思问题是十分艰难的。海南的经济大萧条,甚至动摇了民间对决策者的信心。对民间将海南特区称为“特困区”、甚至要求改掉“琼”的简称(谐音“穷”)的官方认同,开始于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从2003年底(时任省长)起将海南确定为“欠发达地区”的定位,所获拥趸不少。
泡沫,开始于贪婪,终结于贪婪。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过:“投资是对未来的赌博。”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或许可以逆转,悲剧却无法避免。
海南的反思是必要的。作为浓缩了局部经济“泡沫”的标本性事件,若在其他地方、其他领域,它也能被真正引为殷鉴,为政、为商者加强对经济形势的研判、预警,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