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花鸟画家霍春阳:疏花淡叶 虚静空明(6)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 16:34  新浪收藏

霍春阳作品欣赏

  当代的中年画家,包括霍春阳在内,大多出身于美术院校,所有的美术院校又都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虽然学的是国画,但殊少国学基础,思维方式与创作方法也接近西方的艺术家,常常把创新与传统对立起来,对于传统是传承明清个性派多,对上溯宋元的所谓正统派弃如敝屣。霍春阳的变法由个性派泼辣纵横的大写转入超越个性派境界空明的小写,首先得益于对传统文人画的潜入,新文人画作为西潮澎湃中的对立物,比较重视衔接近代几乎断裂的传统底蕴,讲老庄与禅学与艺术创作中个人的精神自由为多。大约在参与新文人画运动的过程中,他理解了老庄和禅学的超越精神,当时写给我一幅书法,写的就是“禅意”二字。

霍春阳作品欣赏

  然而进一步领会传统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则得益于随后而来的国学补课,他主动参加了北大汤一介主持的“中西文化比较学习班”,以及其后的“中西文化比较高级研究班”。在班上,他首次接触了国内一流学者,了解了粱漱溟等新儒学大家的思想,甚至买来梁氏的《人心与人生》《中国文化要义》,反复研读,同时他又拜访了吴玉如,吴玉如说传统中的《文心雕龙》还属于词章,《论语》《孟子》才是经典。其后他牢记吴氏的一席话,用很多时间去研究儒家的经典,并且在领会中国的文化思想中打通儒道禅。古人说“极高明而道中庸”,以往的研究者大多以为逸品、超逸精神渊源于个人解脱的庄禅,但霍春阳的逸品画,还有一个渊源,那就是兼济众生的儒学。因此他的逸品画与某些古代画家的高蹈远引的出世志趣不同,他是以貌似出世的超逸,做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入世事业,是在异化的威胁中重建着充满自信的精神家园。

霍春阳作品欣赏

  当代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文明的飞速进步,商品价值的极端追求,功利效用的精打细算,快餐文化的流行,人与自然的疏离,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欲望和感官享受,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不少人内心世界的浅薄、空虚、苦闷、无助和精神家园的失落,强势群体未必强在文化,随着钱权的增多,压力也与日俱增。弱势群体缺乏支配力量,尤觉困惑烦恼,除去政府政策对科技与文化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宏观调控外,发挥艺术精神的两个方面的互补作用,也成为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需要。对于花鸟画家而言,发扬表现超越精神的传统,以升华国家的精神品格为前提,以艺术地营造有高品位精神境界的作品为依归,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人们的精神,使国人的价值观、创造与精神自由在艺术中得以实现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霍春阳作品欣赏

  我见过一副对子,写的是“立脚不随流俗转,宅心能到古人难”。霍先生正是一个不随流俗守护传统的画家,他在倡导逸品画的创作与教学中,提出了若干振聋发聩的见解,比如他引用伟人毛泽东的话说“革命不是绘画绣花,”指出不应该以革命的方式搞开辟绘画新天地的运动。他还引用禅学著作《青言集》“无异言而生清净心”的主张。指出不应该把花样翻新与否视为衡量绘画优劣的标准。他还指出,“有风格并不代表有质量”,“艺术应该淡化个性,把艺术的共性容纳得越多,艺术的个性才越有价值”。他的这些与时下话语很不相同的看法,尽管未必获得致思周密的理论家的完全同意,但深刻地揭示了20世纪以来艺术认识上的一些迷误。

霍春阳

霍春阳

  站在20世纪里边看20世纪,就像在庐山里看庐山一样,不容易看清楚。只有把20世纪的中国文化艺术放到世界范围的历史长河里去看,才会发现整个20世纪,中国文化一直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之下,一直在科学主义的批判之下,中国画也一直在西方标准和科学而非文化的标准的改造之下。霍先生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在庐山之外看庐山的智者。尽管对绘画与现实关系的执著与超越、对传统的因与革、对艺术的个性与共性、对绘画的视觉特点与文化内涵的关系,还可以深入讨论,从理论上阐述得更有分寸,但霍先生的看法是切中时弊的,是抓了要害的。他致力于提高精神境界的逸品画,无疑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他正在思想艺术成熟的壮年,我相信他会围绕这弘扬传统给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他已经着手上路了,任重道远,我和大家都期望他的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为21世纪中国艺术的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现以《现霍春阳画》小诗一首结束这篇短文:

  疏花淡叶泛青光,虚静空明意味长。

  观化观生神自逸,津门常忆霍春阳。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