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纽约艺术家王满晟个展:半升水 水半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5日 17:41  艺超网
纽约艺术家王满晟个展:半升水水半升
白莲系列

  前言

  半升水  水半升                      

  人象依赖阳光空气一样依赖水。水可以使人的生活象天堂,也可以使人的生活象地狱。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伴随着缺水的恐惧。由干涸的黄土高原,到水田相连的江南,又到了水量充沛的纽约贺得森河岸边。我的生活轨迹循着水走去。

  从三人居走几步路,就可以看到青翠的山峦和宽阔的水面。但是,那种对于水的敬畏感,却从来没有消失过。因为当我回到生我养我的太原;当我重归熟悉热爱的北京;当我看到城市象街边小贩的煎饼一样,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摊开来;还有当我去买一瓶纯净饮水;当我看着袭面而来的沙尘,都无不在潜意识里想着水。

  几次踏上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唐的城市风化为灰尘;在非洲的旷野和美国西南的峡谷,目睹多少人类世代相传的美好家园,因为水源枯竭而不得不舍弃。

  从我开始画画起,就断不了画水,也许有“望梅止渴”的意思。此次展览所选作品许多和我的水情结有关。佛造像,书法,看似另类然其平和禅意,寂静风度,也有“其思如水”之意。

  身在异国更珍惜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潜心研究中国的绘画及艺术史,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探索自己的表现手法。这是我离国十四年后,第一次回京办展,显然有不合国情与时尚之处。只当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半升

  几位学者的评价:

  放怀山水,陶情草木,仰观太虚,低思故乡。

  翁万戈

  游历不但使满晟加深了对山水的理解,也拓展了他的文化视野。满晟的一部分绘画作品便是他在异国背景下反观自己的文化传统的结果。

  虽说满晟的绘画兼收并蓄,不为中国传统绘画所囿,但总体上来说,他的绘画在精神气质上还是和古代的文人艺术最为接近。

  白谦慎

  滿晟兄自幼研習書法,及冠專攻中國文學;壯歲供職央視,於視覺呈現、圖文互釋之道,獨有會心;之後遠涉重洋,轉身爲職業畫家,足迹遍及亞非歐美四大洲,識見更廣。其於西方藝術經驗綜收博取,自不待言;而根心之地,竊意其仍在中國本來詩書畫合一之文人畫傳統。

  陳寅恪先生嘗言,中國文化今後之發展路徑,“其真能於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誠哉是言。檢閱滿晟兄舊作新繪,或精緻絕倫,隽永而清新,或高古不群,神秘而現代,誠所謂中西合璧,意趣叠出;而細按之,筆墨清晰了然,且有一種獨特之書卷氣充溢其間。以此而論,所謂真正而富於創造性之中國文人畫一綫如縷,不絕於今,蓋在斯乎。

  陈正宏

  作品:

  飞流三千

  看山游山画山。山中有水处总是给人一种振奋,一种惊喜,一种诱惑。

  地下有不竭之泉,水从石缝中涌出,由高而低,循势而走,便成溪流。穿林绕石,忽至陡崖,失落而下,便成瀑布。水多则磅礴奔泻,汹涌澎湃,飞流与岩壁摩擦冲突,訇然有声,落地的刹那更是如千军万马,无可止遏,水花四溅,惊心动魄。那种能量,那种气势让人难以忘怀;水少则随风飘洒,成烟成雾,烟云雾雨,断断续续,袭面而至,仰望凝视,也有不可思议之感。

  此组作品,或为记录所见之实景;或为揣摩山静而水动之意境;或为寻找和营造心存的某种气氛;或为尝试不同材料和技法等等,遂有了瀑布系列,取景画法不一,却都凝聚了我对水的热爱。名之曰:飞流三千。

  白莲系列

  在文革中长大,文化被革去了,活着就象是在涸辙中的鱼,空张着嘴,呼吸进燥热的空气,却没有水。精神是干渴的。

  七八岁时在太原市迎泽公园的一滩野水中,我第一次看到荷花,惊讶得目瞪口呆。跑回家去拿了纸笔,细心地描摹下它的形态,那是我画荷花之始。四十年尝试各种风格技法。此为“白莲系列”。

  风气完密系列

  吴伟业《梅村家藏稿》有记:“余少时得交天下士,以为三晋者河岳之奥区也。太行王屋之交风气完密,必有钜儒伟人魁垒沉塞者出乎其间。”初听似为风水先生之言,再思之并总结平生游历所见,什么样水土养什么样人,也确有道理。

  正象吃母亲做的饭长大,后来吃遍天下美味,还会想母亲的家常饭。久居海外,骨子里我还是三晋之人。身游美国及世界各地的名山大川,心里却总揣着童年记忆中的荒山野岭。从2004年开始用墨和中国画颜料,以及自制的核桃墨,加丙稀等,试验一种新的画法,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亦中亦西,亦古亦今。中间搁置思考,直到近期又加工成型。这组小型作品纪录了我的思路。曰“风气完密”。

  关于传统

  大学里,我的专业是中国古典文学。书法绘画都是自修的,没有进过艺术学院。从文学书法入手到绘画,是很传统的路子。在美国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相互交流,共同办展。我们的作品自然区别很大。多数人对中国艺术家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背景深感羡慕。确实的,在国际舞台上,它有着独特的风格,语言和魅力。从观众的反应里,我更加意识到保持和发扬传统的可贵性。

  酝酿讨论今日美术馆的展览时,不清楚来这里的观众会怎么看我的作品,很多人是不是希望看到更前卫的艺术?抱着尝试的心情来。

  贺得森河系列

  纽约贺得森河的西岸陡立着一堵石壁,从河面拔起,高度从107米到168米之间,南北向绵延约32公里,正对着我们居住的小镇。远望之颜色呈棕灰色,如铜墙铁壁,挺拔雄伟。这种地貌大约形成于两亿年前。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美军曾借此地理形式抵御英军,又增添了些历史背景。我向来喜欢石与水的组合。一刚一柔,一如铜似铁,一光滑如丝。河的一段有几公里长的芦苇丛,时而划小船在两米多高的芦苇间寻径穿行,折芦为笔,以水墨追摹铁壁身影,河上白帆。遂有“贺得森河系列”。

  河上漂流

  美国西南四州采风,圣约翰河上,乘一只橡皮船顺流而下,夹岸的陡峭石崖,色彩和肌理多种多样,瞬息即变,凝神专注,唯恐错过摄人心魄的景致。时而平缓,时而急流险滩,几十公里的漂流,做了几十幅速写,拍了上百张照片。漂流时忘了在什么国家?只知道是在大自然当中,峡谷形成时,还没有人类,更没有国家。回到画室,速写本放在一旁,一时没有动笔整理。那感受太强悍,无法一下子理清,必须经过时间的沉淀。几年后,随手画来,发现只有船的形制和人的穿着给人点线索,笔墨之下时空可以随之转换。可以是圣约翰河,可以是越南,可以是昨天,可以是北宋。

  以养我气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此气至大至刚,充塞天地之间”。

  中国历史上由于历代对科举取士的重视,绘画一艺向来被视为微不足道的末技。然而,我以为若能以磅礴之山水怡目澄怀,忘却人间勾心斗角,营营琐事,亦足以养气。

  气象高旷而不入疏狂;

  心思缜密而不流琐屑;

  趣味翀澹而不近偏枯;

  操守严明而不伤激烈。

  语出明代洪应明《菜根谭》,八大山人七十六岁时曾书之,个别词语略有改动,必有其用意,或是回首人生以此作结?或是对书法绘画境界的进一步领悟?不得而知。不过,以此做人可谓颇有深意,以此作艺术可以“渐入佳境”。特录之。

  饮水思源

  在我到达今日美术馆的路上,得到诸多的帮助,我要诚挚地感谢翁万戈,白谦慎,陈正宏,宁成春,盖宏睿,郭清华,王惠萍,董维开,董雅琦,吴志华,傅红星,白马都吉,魏立刚,景建农,夏利瑛,胡长跃等诸位先生女士。

  还有我的妻子葛海仑,和女儿荷娘。

  2010年6月 半升于北京

  今日美术馆个展意图

  十多年的国外旅居生活,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和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接触交流办展,更加意识到作为一个艺术家,保持和发扬自己本民族传统的可贵性,更加珍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与艺术。选择性地吸收各国艺术的某些技法与表现形式,试图创造一种既不失文明之邦的古朴典雅,又有清新现代气息的画风。此次展览展出的八十余幅作品,即是一次向国内同志者的汇报,希望得到诸位的批评指点。对今后的探索当是极其有益的。

  个人简历

  王满晟,又名搬生,半升。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生于山西省太原市。自幼临习书法。十三岁起从薛生滨先生学诗词文学。

  一九八一年赴上海,入复旦大学文学系学习。同年,加入复旦书画社,得与朱东润,柳曾符等教授求教。广泛研究历代书法。对傅山书法艺术作专题性研究。

  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八年,在中央电视台先后担任“歌舞曲艺”“花信风”“旅行家”“中国报道”等节目的编导及制片人,制作各类艺术文化节目。

  一九九一年任央视举办的全国电视书法大赛评委。为央视书法系列节目撰稿,参与书法大赛舞台的设计和制作。

  一九九一年创立“海桥”舞台设计制作所。

  一九九一年至九六年,从收藏家钱容之先生学习书画瓷器鉴赏。

  一九九三年起,多次入藏区采风拍摄有关西藏人文的纪录片。

  “碟子曲”“白杨”等片,获全国电视星光杯奖。

  “西藏的故事”获全国长篇纪录片一等奖,“CCTV”杯亚洲电视特别奖。

  策划拍摄大型纪录片“黄河一日”。

  策划编辑制作系列专题“中国电视周”,“文明之邦”和“西藏”等在欧美播放,引起很大反响。

  一九九六年移居美国。

  一九九八年转成职业画家。

  一九九九年协助芝加哥西北大学摄影队,在敦煌莫高窟拍摄壁画。

  移居美国后,十余年间广泛游历世界各地,考察人文地理,摄影写生。尤其对各大博物馆的艺术藏品进行细致的研究。

  二零零九年起被聘为佳士得纽约中国艺术部顾问。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在中国和美国多次举办展览。

  在美国许多博物馆,大学及文化艺术中心举办示范讲座。传播中国文化。

  数百幅书法绘画及摄影作品,被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爱好者所收藏。

  现居美国纽约。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