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石市出现不用凭票就可购买的鸡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实行了票证制度,从化工、机械、煤炭、粮、油、布、肉、蛋,到烟、酒、糖、茶,都实行按人发票、凭票供应。到1985年,国务院批准将原有的票证供应物资逐年减少,到1993年全部取消。
粮证是随着户口簿办理的,不管家里有多少人,一个户口一本粮证。粮食的供应是按照居民年龄、学龄、工种的不同,供应不同数量的粮食。可以到指定的粮店买粮,也可以兑换成粮票。
1952年8月成立了统一负责全国粮食征购和供应工作的粮食部。自1953年国家推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以来,粮票便成了城镇居民填饱肚皮的通行证。比如买一碗汤粉,除了交四分钱,还需要交一两粮票。收取的粮票面额与食品中粮食的重量大致相等。
1954年3月1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逐年增强,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实行粮价放开,粮票才走完了它漫长的艰苦的历程,从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悄然隐退,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而就在粮票即将销声匿迹时,很多人开始广为收集,使它在收藏界有了新的生命。
因为粮票第一次挨打
-讲述人:周胜利-年龄:58岁
-职业:退休工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粮票是人们买粮食必需的“通行证”。但我一直对它没什么好感,甚至提到粮票都“肉疼”,因为我唯一一次挨打,就是因为粮票。
我上面有五个姐姐,妈妈42岁时有了我。因为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儿,所以特别得宠。即使生活条件不好,但我的“待遇”一直不错,家里有好吃好喝的都紧着我一个人。甚至一些“无理要求”,爸爸也会省吃俭用地满足。
有一年的月头,爸爸刚领了一个月粮票,随手就放在我兜儿里了,并嘱咐我回家给妈妈。后来一玩起来,我就把这事儿完全给忘了,回家还顺手把穿脏的衣服扔进了水盆里。直到爸爸问我粮票的事,我才想起来。
可想而知,一捆粮票都泡透了,捞起来后只“拯救”了最里面的几张。那是将近90公斤粮票,是全家一个月的伙食。为这事儿,爸爸特别生气,第一次打了我,当时谁拦也拦不住。后果是,我在炕上躺了好几天才能下床。那个月,靠着爷爷奶奶的接济,我们才没饿肚子。
一斤油被偷吃引发“人鼠大战”
-讲述人:冯玉娟-年龄:49岁
-职业:个体户
我出生那会儿,正流行使用粮票买东西。那时候粮票比钱还管用,有票就能买到东西,而有钱却不一定。
由于家里人头少,每次领到的粮票都不多,尤其是油票更少。因为父亲身体不好,又要干活养家,有一点好东西母亲都要留给父亲吃,油也不例外。有一次,母亲从公社领了一张油票,换了一斤油,高兴得不得了,说这下够父亲吃小半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