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失的国宝:日本美术馆收藏中国陶瓷(图)(4)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2日 11:16 新华网
绿釉黑花牡丹纹瓶,高35厘米,宋代磁州窑系产品。日本重要文化财。此瓶造型优美,口沿向外翻卷,形似一朵盛开的大喇叭花,修长的颈部至肩部微微内收,圆润的斜肩,肩以下向内急收至底部又向外撇,形成一个喇叭形底足,瓶的最大径位于肩腹交界处。整个形体似一曲跌宕起伏的乐曲,富有节奏与韵律美。纹样的布局也别出心裁,将一片花叶布置在颈部,颇具新意。瓶的胎土虽不甚细白,但使用了化妆土装饰工艺,这也是磁州窑系常常运用的方法,以遮盖胎土的缺陷,使釉面显得亮丽匀净,色彩对比分明。绿釉黑花是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是在烧成的白底黑花器上罩一层绿釉,再经低温烧成。此器显然是在用黑彩绘画后,又用尖状工具勾划出纹样的轮廓线及花筋叶脉,再罩上绿釉。 青花牡丹纹盘,元代景德镇窑产品。这是一件私人捐赠的藏品,也被指定为日本重要文化财。此盘折沿,器形硕大,口径达44.5厘米。装饰有图案式纹样,分为三层,盘内底中央饰四朵不同样式的卷枝牡丹花,盘壁是二方连续缠枝番莲,口沿饰细线卷云纹,各层花纹之间以两组细双线弦纹相间。盘外壁与内壁的花纹相同。青花料显然使用了进口的波斯钴料,这种钴料含锰量少,含铁量高,且含钾,青花色泽浓艳幽靓。这件青花盘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此种钴料有深色结晶斑块的特点,形成了花朵浓淡有别的立体感和透视效果。底足内无釉,可看出胎质细白坚致,圈足非常规整,这似乎与元青花修坯不够精细的特点相悖,是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中的一件精美之作。 青花是高温釉下彩之一,它用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用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经考古发掘证明,最早的青花出现于唐代河南的巩县窑,但成熟青花瓷的烧制则出现于元代的景德镇,这是由当地的制瓷原料的特性和工艺水平决定的。景德镇元青花瓷胎在当地宋青白瓷的基础上,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增加了氧化铝的含量;景德镇元青花的釉色白微青,光润透亮。这些优良的制瓷原料和优秀的制瓷工艺为成熟元青花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青花莲池鱼藻纹罐,元代景德镇窑产品,高28.2厘米。这件藏品系在1973年东京的一次拍卖会中所得,后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据说,它在拍卖会上的出现曾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此罐直口,广肩,圆腹,底足微向外撇,凹足,造型敦厚沉稳。此类元青花器罐通常有一个荷叶形盖,很可能在流传过程中丢失。罐上的青花装饰以图案式和绘画式相结合,口颈部位绘连续的波涛海水纹 ,肩部饰二方连续的缠枝牡丹花,腹部的画面上则是一幅莲花盛开的夏日景象,几条鱼儿在荷花盛开的莲塘里或觅食,或嬉戏,或小憩,或两两相伴,窃窃私语。若将整个画面展开,定是一幅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情趣的中国画。罐的下部则饰有元青花瓷器中常见的莲瓣形开光,内绘海螺、火焰等纹饰。此件罐所用的青花料也应是进口钴料。 青花花鸟纹盘,口径50.5厘米,明永乐时期景德镇窑所烧制。日本重要文化财,是最早进入安宅收藏视野的一件明代青花瓷器。盘口呈菱花形,折沿上绘有二方连续卷枝番莲纹,内壁散点式布置16组折枝花果纹,有石榴、荔枝、桃实、枇杷等果实,外壁口沿绘海水江牙纹,腹部也是绘16组折枝花卉纹,内外互相呼应。盘的内底中央则绘有一绶带鸟栖于枇杷枝上啄食果实,形态活泼生动,宛如中国画的折枝花鸟图。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青花料多为波斯进口的所谓"苏麻离青",且原料加工精致,白釉很纯净。画瓷艺术也更具有中国水墨画风格,画面布局疏朗,文人情趣益加浓厚。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