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防盗系统
崔勇告诉记者,这次发现的南澳沉船属于明朝万历年间,这是国内第一次发现明朝海禁时期的沉船,考古意义重大。而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沉船中的瓷器种类也相当特别:“这是当年远销海外的外销瓷,因为它们大多经汕头出口,所以我们一般称它为‘汕头器’。过去只在海外发现过,国内只发现过一些残次品和碎片,这次‘汕头器’在南澳沉船中大量出水,太令人震惊了。”
外国人大都把“汕头器”叫“克拉克瓷”。那是因为1602年,刚刚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截获到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发现大量中国瓷器。在荷兰的米德堡和阿姆斯特丹公开拍卖时,引起了轰动,东印度公司因此赚了300多万荷兰盾。但是因为他们最终也没弄清这批中国瓷器的具体产地,于是就含混地将其命名为“克拉克瓷”。
1984年和1986年,一家打捞公司三次在阿姆斯特丹举行题为“晚到400年的中国瓷到了”的大型拍卖会,拍卖品均是从16世纪至17世纪沉船中打捞出来的中国瓷器,其中不少是与“克拉克瓷”一模一样的青花瓷器,再次引起公众的瞩目。
无独有偶,在随后的几年里,日本、泰国、菲律宾等国,乃至在非洲的肯尼亚、毛里求斯等地,都发现大量的“克拉克瓷”。可是唯独在它的产地中国非常少见。这些青花瓷具有碗底粘沙明显、纹饰流畅随意、青花花色偏黑的特点。
专家对记者说,几百年来,国内只在一些老窑址发现过“克拉克瓷”的碎片。因为当年“克拉克瓷”属于外销产品,完整的“克拉克瓷”都被销往海外。不过,在南澳沉船中,令全世界魂牵梦萦的“克拉克瓷”终于在它的原产地大量出水,令专家们惊喜万分。
“关于‘克拉克瓷’的具体产地,多年来一直困扰考古界。现在广东发现的‘克拉克瓷’比全国其他地方加起来还多,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这也说明广东很有可能就是‘克拉克瓷’的重要产地。”崔勇说。
20万防盗系统
记者获悉,目前南澳沉船正在进行外围打捞,出水近200件瓷器。其中包括盘、碗、罐、碟、瓶、盖盅……有不少是喇叭口的青花大碗,10件可定为馆藏三级文物。这些总体风格趋于古朴的瓷器,目前都保存在南澳县博物馆的密室中。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专门花了20万元安装了防盗报警系统,一般人根本无法靠近这些瓷器。它们正在静静地等待专家的“集体会诊”。工作人员说,这些瓷器非常精美,一些青花盘上绘着龙凤、仕女、麒麟等图案,不少花盘中间写着玉、福、寿、义等字样,非常有中国古典美。值得一提的是,这批瓷器当中还有一些具有神秘的异域风情:比如有一个青花单凤博古纹盘,这种盘子在非洲曼布鲁伊墓柱上有发现过,它主要是在贵族的墓地镶嵌在外面做装饰用的。还有一个四耳堆双龙提罐,是马来西亚当地的酋长用来盛装金银财宝的……
专家告诉记者,“克拉克瓷”主要是外销瓷,其中很多来样加工的产品,花纹装饰迎合外国人的审美。在当时是非常昂贵的瓷器,销往海外的“克拉克瓷”总会被当地的王室贵族抢购一空。当时除了中国商船以外,还有来自日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的贸易船队,因此青花瓷器遍布亚、非、欧各国,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日本的伊万里瓷业、荷兰的代尔夫特窑场、德国的哈瑙陶器厂,都曾以仿效此类瓷器而闻名。如果注意观察欧洲17世纪的静物画,你也会在画作中频频发现“汕头器”的身影,它不啻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崔勇告诉我们,恰恰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相信南澳沉船的瓷器身上一定蕴藏了无数关于“海上丝路”贸易的珍贵细节,从这方面来说,南澳沉船上“克拉克瓷”的出现可谓石破天惊,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
广东沿海沉船新发现
湛江硇洲岛:清朝的西班牙银币
2003年4月,硇洲岛附近的渔民陈海中无意中在海里捞到了一些银币。2005年9月,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闻讯而来,对这里进行勘探,粗粗一摸就发现了九枚银币和青花瓷的盘子,年代以乾隆年间为多。
“此地一定曾有海船沉没!”水下考古工作者再次对硇洲岛海域进行调查。这一次,在硇洲岛以西的东海湾南部海域,东距硇洲岛约8.5海里,7~9米深的海底,他们一共采集和发掘到沉船遗物468件,其中以铜钱的数量最多,占67.5%。其余遗物有银币、银锭、陶瓷器及陶瓷碎片、铜砝码、铜灯、铜锁、铜器座、石砚、压舱石……铜钱95%以上是乾隆通宝,有少量是较早些的康熙通宝。出水银币是曾经在中国流通过的西班牙银币,它们的背面布满了十三行商号的印记,正面则是隐约可辨的卡洛斯Ⅲ世和卡洛斯Ⅳ世等字样。大量出水遗物所属的年代都是公元16世纪中后期,说明水下一定会有一艘乾隆年间的沉船。不过奇怪的是,各种各样的“宝贝”不断出水,承载它们的沉船却始终不见踪影。考古学家推测有这样一种可能:这艘沉船很可能是全木制的,由于当地属亚热带气候,海水温度高,浮游生物多,有一种叫船蛆的海生物,专门蚕食木制品,又经过海水的长期侵蚀,船体有可能逐渐消失了,装在船舱的财宝却遗留在海底。
考古学家们坚信仍有沉船或者沉船残骸未被发现。崔勇说,目前硇洲岛海域还集中出水了一些宋朝时期的遗物,这说明除了这条神秘的清朝沉船之外,至少还会有第二条船的存在。毕竟,湛江自汉代以来就是对外商业贸易很发达的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繁盛时期,各国商船停靠的首选之地就是这里,同时这里也是海难频发之地。深深的海底,一定还有什么东西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崖门海战遗址:一千艘消失的战船
南海与新会银洲湖交界处,是宋元时期的崖门海域,也是元灭南宋的最后决战点。七百年前,这里上演了一幕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海战。十万大军在此全军覆灭,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和丞相在崖山奇石上投海殉国,一千多艘战船在此长眠水底。
七百多年来,关于这些战船的猜测从未停止,而它们也成为水下考古重点关注的对象。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室和广东省考古所先后数次对崖门水域进行实地探测,曾经测得十九处沉船疑点,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十几处沉船疑点最后都被排除。但是多年的努力并非一无所获。潜水员曾经在海底的淤泥当中发现了一块腐烂的木板。经测定,确定是700多年前的器物,正与崖门海战时间相近。
关于崖门海战的沉船地点,明明清晰地记载于史书中,为何按图索骥却收获寥寥?崔勇说,主要是因为宋元时代的海岸线和现在已经大不相同,这一带水域经人力和天然的淤积,早已无复旧观。但是无论如何,史料文献和民间传说的充足大大增进了考古人员的信心。“我仍旧相信这片水域下面一定会有沉船,发现它们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