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访当代书画名家杨永安(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4日 19:06  《中关村》

  1968年,杨永安不得不回乡参加生产队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的青年时代是在田间地头度过的。他回忆说,那时节,生产队农活太忙太累,700多亩稻麦两茬,三夏三秋,哪有时间?惟一的办法就是“挤”。当别人歇晌小憩的时候,当别人乘凉喝茶的时候,他就拿起铅笔,不停地画呀,画呀。于是,村舍民居、远山落日,都尽收笔下。日久天长,他养成了画速写的好习惯。他说,他至今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和年轻时画画的理想追求有直接关系。 

  上世纪80年代初,杨永安在北京大学附近某饭店看到一幅丈二《松青柏翠图》,那挺立的苍松、虬曲的古柏,生机盎然,气势逼人。看呆了的杨永安决心拜作者梁树年为师,学画山水画。自知功底欠佳,他先后在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和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进修了四年,学习传统绘画。

  1992年4月17日是个难忘的日子。杨永安带上自己12幅作品,在梁树年先生内弟徐岳宾的陪同下,前往红庙北里梁老寓所登门求教。梁老一一看过作品,夸奖永安有画画的灵气,并当场画一幅简笔《松石图》送给他。   

  一个多月后,5月29日,梁老以81岁高龄破例收永安为弟子。那天,永安备了张一元新茶,手捧鲜花,向老师、师母三鞠躬,行弟子礼举行仪式,介绍人、证明人、嘉宾和摄影的都在,当天在师父家吃了米粉肉。随后,梁老欣然挥笔。画了一幅陶渊明诗意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送永安做学习范本。

  “突破,从一个点突破,然后由点及面,我的艺术语言从松柏开始就比较熟练。”杨永安坦言他的艺术之道。

  最忆恩师情

  “14年跟梁老学画,结下了浓浓的师生情。梁老在宣纸上给我画,口传心教,我当时就记录下来,技法怎么画,怎么观察、写生,怎么创作、练习,记忆很深。过了20年,也不会忘,这都是老师细心教的结果。”

  杨永安回忆到,尤其难忘的是老师的人品和德品。在梁老90高龄的时候,2001年,我画了盘龙松让老师看。老师看后说,过几天,不足地方给你修改一下,但你又看不见,我让外孙子开车去你家里,当面修改。

  “这我一生都不会忘记。90岁,老师亲自来,走到四楼,这不是一件小事,体现老师对我的关爱。我作为一个学生都没敢想,一般学不到,学点东西很难。梁老认为画的好,想不要留遗憾,石头没有力度,拿大笔哗哗的,死的、淡的,一加笔墨,瀑布和水口就活了。”

  杨永安强调, 梁老传艺授业,最重正人品。“游艺之事,必志道据德依仁。”梁老主张,欲学绘事,首先要正人。人不正,追名逐利,心自然不静,必学不好画。绘画固然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作用,但梁老却把画画当成一种事业,而且是终生不渝的事业。

  我请求老师给我起个画室的名字,梁老说,竹子虚心有节,就叫友竹居吧。老师为我授名‘吉士’,题了字,做了一匾牌。我后来就自称为友竹居士。在我学画的第三年,老师把他的斋号“警退轩”传给了我,要求我在艺术和人格、德品上,不进则退,一定要警戒,不要退步,人生之路永远不退步。

  谈及跟老师学习的感受,杨永安说,中国传统画的难度在于突破点,初学者提高过程中,有很多技法是悟的过程,怎么提高啊,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老师常说,画从真中来,不为真所限,泥法不如师古。8个弟子画八样,这样才是成功的。师父引导我走自己的路,自由发挥,老师教出的学生不能像老师,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风格。”

  1992年秋,杨永安陪同梁老去昌平黑山寨写松,实地领略了老师写生的诀窍。那天,杨永安对照那棵古松又是速写,又是拍照。杨永安两次跑黑山寨,依样静观默察、左顾右盼……于2000年终于完成《盘龙古松》巨幅画稿。梁老称赞永安有胆量,写出了盘龙古松的奇姿和气势,并且在构图和画法上也有突破。杨永安说,这是恩师给我最好的千年礼物。这个真实的故事记述了师生一段难忘友情,也透露永安学画的潜心和甘苦。 

  “80岁老师用心脏起搏器,确实身体不太好”,杨永安说,我对老师特别孝顺。学画的过程也是跟老师学习艺品、德品的过程。

  为纪念梁树年老师诞辰95周年,“松石友——山水画展”于2005年1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此展展出程振国、李春海、李发增、杨永安等9位知名中青年山水画家风格各异的近期新作90幅。在梁老仙逝周年祭奠之时,以此活动表达后学晚生对恩师的怀念之情。

  杨永安说,梁老一生淡泊名利、和善待人、严于律己、勤于创作、学识渊博,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底和文化修养。此次展览是对他老人家这种精神的发展、继承和弘扬。

  功夫在室外

  杨永安说,在江西三清山,我看到冰冻雪灾让无数大树与翠竹骨断筋折,只有青松岿然挺立在高高的山岗上;在四川剑阁古蜀道,一棵棵巨大的古柏郁郁葱葱,让我充分体味了秦时明月汉时风。这一切都成为我几十年来画松画柏的内在动力。

  北大教授杨辛既是泰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顾问,也是杨永安的书画好友,他知道哪儿有最好的古松。在他的指引下,杨永安游遍后植物古松园,在普照寺惊讶于一亩松的庞大;在莲花山,看到汉武帝手植松的生命悠久。

  杨永安说,泰山六天,我创作了一幅画,为什么古松特别的好?它包涵历史和文化的故事,画出来确实和别处的不一样。

  永安向来有到大自然中去写生作画的习惯,或假日登山远足,或偶然应急外出,他必带速写本和照相机,以备收罗画材。他说,写生是提高画意,接近自然和贴近生活的重要手段。每周六爬香山,登高远眺,上千棵苍松翠柏,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还有那看不倦的二十八景,无处不是诗材,无处不是画意。大自然不缺少美。美在于发现,美在于细心品味。

  梁树年先生强调师法造化,但很少对景写生。他特别注意观察感受,体味山川形势、四时气象、阴阳向背、虚实变幻,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激发创作灵感。他的山水画脱胎于传统,观察方法和创作方法不同于流行的“写生——创作”的路子,而更多地继承了传统山水画“饱看饫游”式的创作方法,其作品大多是出游归来的忆写。“写生要写魂,得魂胜得真。物我相沆瀣,下笔自有神。”这首诗是梁老对传统写生观形象的概括,对当代画家产生很大影响。 

  2007和2008年,我攒足了精力去创作,除了9幅之外,其他都是为这次画展去创作的,在外采风和写生。在汶川地震之前,我还在古蜀道上即都江堰那儿,当地气候的特别茂盛,300里翠云廊是古四川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在走廊沿108国道一段一段地在里面行走,很静。同行的有武术大师、诗人、成都专门画柏树的画家,画了好几天古柏,拍了不少照片。

  “我4月25号去剑阁,绵阳。5月到了河南安阳、信阳和云台山峡谷。在外不断地写生。现场写生的感觉,按照写生稿去创作。”

  杨永安说,仅黄山去了5次,奇松怪石,从不同角度看,山都不一样。2008年,我们住在北海宾馆,有一次,为了写生,在山上走了11个小时,过莲花峰,爬天都峰,送迎客松,看蓬莱三岛,一路曲折,边画边停,最后还得原道返回北海宾馆。

  《黄山云海图》、《黄山玉屏楼》 (1993)、《云山人眼翠》(1993)、《晨练香山》(1997)等作品都是他黄山写生归来的佳写。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