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艺术品鉴定权之争:池塘的真假谁说了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0日 03:23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冰/北京报道

  人头攒动的艺术展、雨后春笋般涌出的画廊、日渐增多和壮大的艺术区……似乎都在证明:今天,艺术品已经不再只属于少数人,而是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大众关注和参与的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艺术品市场,或为收藏、或为投资、或为投机。

  但种种问题也伴随着繁荣接踵而来,其中最大也最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并非是一般商业投资领域通常关心的“好”、“坏”、“涨”、“跌”,而是对于艺术品行业最为重要和基本的问题——“真”与“假”。因为“好”、“坏”、“涨”、“跌”可以用时间和数字来证明,但是“真”、“假”这个本应最简单的问题,在当前的国内艺术品市场上却经常面临着“谁也说不清”的尴尬。

  看看屡屡见诸于报端的艺术品真伪纠纷、奋起“打假”的悲情艺术家和几乎都站上过被告席的各大知名拍卖公司……权威的、具有公信力和法律效力的艺术品鉴定如何实现?

  假画乱局

  假画、伪作泛滥艺术品市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业内人士甚至由于这一“共识”由来已久而都疲于讨论,视同“本就如此”。很多收藏家和艺术品投资人都避开书画品类,原因就是“根本没法知道真假”。

  “我为什么不藏画,就是因为这个问题。”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年轻的时候他曾经参加过一次书画鉴定,当时几乎中国所有绘画鉴定泰斗全都到场了,十个人看五张画,结果结论全部不统一,一人一个意见。

  “我当时非常震惊,这些人都是最顶级的,上面没人了,居然还意见不一,这就让我大大丧失了对绘画鉴定的信心。那时候我开始喜欢瓷器,因为瓷器的鉴定意见比较容易趋于一致,我认为是有标准的。”他说。

  由于权威鉴定难觅,即使收藏者和投资者准备涉足书画领域的,也会选择高端市场,比如通过拍卖公司或比较有公信力的知名收藏家来购买。但并不是高端市场就可以在伪作和假画中幸免,近期引起广泛争论的吴冠中《池塘》案就是一例。

  2005年,一位名叫苏敏罗的女士在北京瀚海拍卖有限公司举行的秋拍上以230万元拍得吴冠中的油画作品《池塘》,并支付瀚海佣金23万。三年后,由于吴冠中的画作大幅升值,苏女士有意将画作出手,但画的真伪却遭到了不少专家的质疑。于是苏女士辗转找到《池塘》的“作者”吴冠中先生,吴先生鉴定其为赝品,并在画上写下“这画非我所作,系伪作”的鉴定结论并署名。

  实际上,在拍卖行业里,成立于1994年的北京翰海属于相当知名的一家拍卖行。它不仅是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还是中国拍卖行业最高资质AAA级拍卖企业,为北京市工商管理局认定的守信企业。

  据记者了解,苏女士已将拍卖委托人萧某和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一同告上法庭,要求返还佣金及拍卖款共计人民币253万元。10月15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已经开庭审理了这一案件,但没有当庭宣判。

  无论结果如何,藏家的信心和卖家的信誉都无疑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应该说,苏女士在众多“走眼”的买家中还算“幸运”,第一是她能找到作者吴冠中先生,第二吴先生愿意鉴画,否则,恐怕这场官司会更加“糊涂”。

  赢了官司,输了名誉

  实际上,此次并不是吴冠中先生第一次打假了。

  1993年,吴冠中先生认为上海朵云轩即将拍卖的“其作品”《乡土风情》和《炮打司令部》均是伪作,要求其撤画,但遭拒绝。之后不仅拍卖正常进行而且还拍出高价,无奈吴先生只好委托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以侵犯著作权为由向上海法院提起诉讼,但没想到这起官司一打就是3年时间。虽然最终吴先生胜诉,但最后得到的只是法院向媒体发布的公告,而朵云轩不仅不肯向吴冠中公开道歉,也拒绝向社会声明所拍是假画。

  国画大师、著名画家史国良也遭遇过类似的“打假”经历。虽然在法庭上最终胜诉,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感到多少欣慰,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以前我打官司,很多人见面问我,你赢了还是输了?我说我赢了,但是我又输了很多。”

  启功先生晚年的时候,每次有人请他鉴字,启功先生都只是笑着说一句:“字不错、不错。”前几日,吴冠中先生已经对外宣布不再给人鉴画。

  同样喊冤的还有拍卖公司,“我们也是假画伪作的受害者。”

  “我们因为拍卖的当代画作有真伪争议也上过法庭,结果我们胜诉了,但是在市场信誉上我们还是输了。”北京华辰拍卖公司总经理甘学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如果要打官司我们是愿意打的,但无论最后裁定是如何,法庭上的所有人都输了,我们不知道谁赢了。”

  据甘学军介绍,目前我国艺术品市场已经非常庞大,拍卖只是高端市场的指标性代表而已,“去年国内拍卖市场差不多有200亿人民币左右的市场规模,整个艺术品市场的规模恐怕要是这个数字至少乘以十。”他说。

  “实际上,赝品对收藏人、爱好者、投资者的危害程度比我们知道的要严重得多,甚至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甘学军表示,“因为赝品是艺术品投资里面最大的风险。”

  甘学军还表示,由于拍卖公司的门槛越来越低,但是拍卖机构作为艺术品市场高端领域的职业代表,应该具备很高的职业技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鉴定技能,因为鉴定是艺术品经营里面最核心的内容。但不幸地是,目前很多拍卖公司几乎都是“没有大厨的饭馆”。

  防伪还是鉴定

  今天,艺术品投资已被公认为是继股票、房地产之后的第三大投资领域,越炒越热的市场充斥着逐利味道,以伪充真、制假卖假的的情况也随之愈演愈烈。

  针对当前艺术市场的混乱,已经有不少呼吁的声音,比如在今年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就有六个与艺术市场有关的提案,其中有两个涉及了“打假”问题,比如追究制假卖假者的刑事责任、建立艺术品鉴定机构和完善有关法规。但遗憾的是,目前,这些提案尚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据记者了解,目前文化部、公安部、商务部、国家文物管理局都已经或计划设立相应的鉴定机构,为艺术品市场提供服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市场的促进和保护作用并不理想。而目前绝大多数鉴定机构都为私立,缺乏司法认可性、大部分公信力水平也不高。

  当鉴定遇到了巨大问题,又似乎看不到解决的路径,于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防伪,各种新招怪招层出不穷。比如在为画作制作防伪标识、在画布画纸中植入数据芯片、将画家血液加入印章成为DNA印章等等。

  “我认为高科技的防伪不是有用的事,高科技的鉴定才是有用的。”马未都表示,“比如过去我们讨论了很久,高鹗是不是后续了40回《红楼梦》,现在这事变得特别简单。把前40回和后40回全输入电脑,然后分别搜索某个词,比如“紧张”,发现前后使用频率明显不同,在输入几个都是如此,那结论就出来了。”

  马未都还建议,画家自身要有防伪意识、注意自我保护。“画家从今以后全部作品都应该有备份,因为现在出版相对来说不是很贵,可以自己出自己的创作年鉴,我今年到底画了多少画,都列进去,今后有据可考。”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