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的南苑作为皇家猎苑开始于辽代,后金、元、明、清都把这块水草丰美的地方作为狩猎的地方。元代称为“飞放泊”,明代称南海子,清代称南苑,五世达赖喇嘛曾在南苑拜谒顺治帝。乾隆前期,三年一度的阅兵大典和一年一度的围猎都在南苑进行,直到乾隆后期修建了西苑,南苑才逐渐废弃。
1735 年,25岁的爱新觉罗·弘历即位,改元乾隆。4 年后,乾隆首次在南苑检阅八旗部队,以壮军威。乾隆十一年(1746年),以文治武功自许的乾隆降旨,令金昆、梁诗正、郎世宁等当朝十位宫廷大画师将自己首次阅兵盛况图绘下来,以为千秋万代、永久珍藏。
《大阅图》真实再现了这次动员人数达两万人的阅兵大典。“清朝宫廷绘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宫廷画家描绘同时代人物和事件的纪实性绘画作品,”苏富比香港中国艺术部国际主管仇国仕先生说,“而《大阅图》卷即是此类绘画中的精品。”《大阅图》共绘有四卷,分别为第一卷“幸营”、第二卷“列阵”、第三卷“阅阵”、第四卷“行阵”,以乾隆阅兵的路线作转换。现在存世的只有两卷,其中第二卷“列阵”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另一卷即“阅阵”,是苏富比香港本季秋拍的焦点,尺幅巨大,纵68 厘米、横1550 厘米。图中所绘人物不下一万六,虽不及半截指长,却面貌分明、神情宛然;其衣饰仪仗、车马枪炮、仪仗旗鼓等描绘也备极精细,一丝不苟。卷后还有大臣楷书记录画中所绘。图卷并以御制缂丝包首,标签及龙纹图案亦一丝不苟、一织而成,功夫细密,足见乾隆极为重视。
作为主角,画中的乾隆皇帝身穿戎装,着铠甲、戴头盔、佩腰刀、挂弓袋箭囊,极是威风。不过,最能突出其皇威的,还是乾隆所骑的浑身雪白的高头大马。“虽然画中乾隆皇帝所占的空间不大,但仔细观察的话,可以发现人物具有很强的肖像特征,而且描画人物和坐骑造型准确,比例允当,所用几乎多是短线,而非绵长的线条,讲究质感的表达,”仇国仕说,“所以这卷《大阅图》画中的乾隆皇帝和坐骑毫无疑问都出自御用画家郎世宁之手。”
《大阅图》本为宣扬乾隆皇威之作,又以写实手法图绘当时盛况,自然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这种作品绝对是可遇不可求的。”一位北京资深藏家感慨说。此前,在2001年10月和2004年4月,《大阅图》第三卷“阅阵”分别以1599.5万港币和2638.375万港币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