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面向“三农”的政策保障
(一)构建专业化的组织管理体系
2006年起,中国农业银行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要求,积极开展人力资源综合改革,在大型商业银行内部探索建立专业化的“三农”业务组织管理体系,为面向“三农”战略定位提供有效支撑。
1、成立专门的“三农”业务板块,推进三农县域事业部制改革试点。根据中央定位和中国农业银行服务城乡两个市场的实际情况,为解决“三农”业务管理中链条过长、效率不高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中国农业银行决定在一级法人体制下,组建专门的三农县域事业部,将全部县域支行纳入事业部,实现专业化管理,集中精力、集中资源,专心致志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2008年3月19日,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板块正式成立,在总行层面设立了“三农”金融工作推进委员会、三农政策与规划部、三农对公业务部和三农个人金融部。2008年10月13日在中后台三农会计核算、三农考核评价、三农信贷管理、三农风险管理、三农人力资源管理、三农产品研发等六个管理中心分别增设支持和服务三农县域事业部的专职机构和团队,进一步强化了全行“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的组织保障。
为在全行推行三农县域事业部制改革探索经验,中国农业银行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并配套制定了计划管理、资源配置、财务管理、绩效考评、机构调整等方面一系列配套制度办法。从2008年3月起,先后在四川、福建、广西、甘肃、浙江、山东等六家分行选择了部分二级分行作为改革试点行,开展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工作。2008年8月,中国农业银行在前期试点基础上,出台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扩大“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在福建、广西、四川、甘肃、浙江、山东等六家分行全省(区)范围内深化扩大三农县域事业部制改革试点,此后又追加了重庆分行作为试点行。目前,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试点行事业部组织架构初步形成,各项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为在全行范围内推进事业部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县域支行综合改革,打造服务“三农”前沿阵地。为了更好的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加强对县域支行的分类指导和精细化管理,提升县域支行的综合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从2007年10月起,中国农业银行在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中同时推进了相关县域支行的综合改革。各试点分行根据各地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了优化调整县域支行内设机构、分类管理、财务资源配置、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改革,有效引导了中后台员工向“三农”业务流动,服务“三农”工作人员得到充实。
3、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新型组织模式。为改善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供应不充足的现状,也为中国农业银行服务 “三农”搭建新平台,2008年8月18日,中国农业银行发起设立了两家村镇银行,在湖北、内蒙古两地同时开业,开创了大型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先河。2008年,中国农业银行在部分试点地区探索对现有网点覆盖不到的乡镇提供流动金融服务,进一步延伸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触角。
(二)改革信贷管理制度
根据“三农”贷款时间急、金额小、用信频、期限短等特点,中国农业银行在准入、担保、流程和授权等方面进行持续创新,正在积极建立一套有别于城市业务的信贷政策制度体系。
1、下沉经营重心,扩大审批权限,让服务“三农”的机构“能放贷”。推行适度分权的“三农”信贷业务授权模式,下沉信贷业务决策重心。区分经济环境和管理能力,尽可能将农户贷款审批权授予县域支行和分理处,将农村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审批权授予二级分行和县域支行。具体授权额度,由一级分行结合区域实际自主确定。与贷款审批权同步下放“三农”客户信用等级认定权限和贷款定价权限。
2、完善信用评级体系,让“三农”客户“进得来”。针对“三农”和县域客户普遍缺乏规范的财务报表的实际,调整信用评级指标,减少财务数据要求,更多地从定性指标的角度分析和评价客户的信用状况。
3、创新担保方式,让“三农”客户“贷得到”。根据各地实际和监管部门的指导意见,采取多户联保、“公司+农户”、林权抵押、农机具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多种担保方式,解决抵押品不足难题。
4、简化业务流程,使“三农”贷款“贷得快”。合并了农户贷款评级、授信、用信程序,简化中间环节,提高办贷效率。
(三)资源配置向“三农”业务倾斜
为了有效解决“三农”和县域业务经营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切实保障“三农”和县域业务的发展,中国农业银行在安排全行各项经营资源时,优先保障“三农”和县域资源配置。探索单独编制“三农”业务综合经营计划、单独配置经济资本、单独安排信贷计划、单独安排营业费用、单独安排固定资产投入,支持和促进“三农”业务发展。
1、经营计划和经济资本。依据国家经济金融政策、中国农业银行中长期战略目标和“三农”业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农业银行对“三农”和县域业务探索单独编制综合经营计划。各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根据辖区内县域支行的经济环境和资源禀赋,逐一确定县域支行年度经营目标。
2、信贷规模。2008年开始,中国农业银行在安排信贷计划时,优先考虑农业产业化贷款、农户贷款、小企业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城镇化贷款等“三农”重点业务发展需要。
3、营业费用和固定资产投入。2008年,中国农业银行加大了对服务“三农”营业费用和固定资产的投入。对试点地区行下达了专项费用。安排了县域网点改造专项资金,集中对一批县域网点进行了改造升级,优化了县域网点布局,增强了网点服务“三农”的综合功能。
(四)强化“三农”业务风险管理有效控制风险是“三农”业务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的基本前提。中国农业银行高度重视“三农”业务的风险管理,在新时期服务“三农”试点中,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探索了一系列风险防控的手段和措施。
1、实施正确的风险管理战略。2008年10月,中国农业银行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三农”业务风险管理政策纲要》,确定了“三农”业务的风险管理战略,提出以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为重点建立“三农”业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从准入、定价、流程、考核等多个方面,对“三农”业务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2、加强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推行二级分行、县域支行风险经理、独立审批人和监管人员派驻制,加强对“三农”业务的风险垂直管控。2008年8月中国农业银行下发了《中国农业银行农户贷款业务“三包一挂”管理指引》,要求对农户贷款实行“三包一挂”(包发放、包管理、包收回,绩效工资与贷款营销、管理和质量挂钩)制度,把控制风险的效果与经营管理人员的利益捆在一起,让来自外部的制度制约和源于利益的自我约束共同发挥作用。完善“三农”信贷业务定价模型,合理确定不同类型“三农”客户的贷款利率,提高利率覆盖风险的能力。
3、积极探索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创新客户调查方式,提高涉农贷款客户信息采集效率。建立恰当的准入标准,风险关口前移,有效识别和化解风险。通过担保、保险等多种手段,有效转移“三农”业务风险。加强了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设,开展评选信用乡、村、户活动。对诚信守约客户,给予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等激励政策,对违约失信客户,设立黑名单,采取惩罚措施。
4、加强业务运行监管。为了有效降低风险,中国农业银行通过不定期抽查、专项检查、IT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等方式,加强对“三农”贷款用途、资金流向、客户生产状况的了解和掌握,对临时困难或发生意外情况的涉农客户延长贷款期限,对高风险客户、信用恶化客户及时退出,确保信贷业务安全。积极组建“飞检队”、“神秘人队伍”、“整体移位队伍”、“巡视队伍”和审计特派办等五支监督检查队伍,加强内控建设和案件治理,切实防范和查处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
结束语
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农村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战场,扩大农村投资和消费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2009年,是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的第一年。中国农业银行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履行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和责任,坚定不移地推进“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三农县域事业部制改革,进一步改善“三农”金融服务,努力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优良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国农业银行愿与所有服务“三农”的机构和人士一道,秉承合作、惠农、共赢理念,共同为“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200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