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掌港交所以来,李小加大刀阔斧扩大战线,开价14亿英镑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并推出一系列人民币产品。他认为,只有多元化才能避免纽约-泛欧交易所被收购的悲惨命运。
文/郑天任(Allen T. Cheng)
在发展迅速的全球证券交易市场中,香港交易清算所(Hong Kong Exchanges and Clearing,下称“香港交易所”或“港交所”)独树一帜,其出色的经营业绩令其他竞争对手望尘莫及,旗下的香港股票交易所(Hong Kong Stock Exchange)是全球第五大证券交易机构,同时也是整个行业内利润最高的少数几家企业之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港交所上市交易企业的总市值高达2.83万亿美元。在过去五年间,香港交易所首次公开市场发行业务总额达到1417亿美元,远远超过全球其他竞争对手,这要归功于香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由于毗邻广阔的中国内地市场,香港交易所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在香港,它拥有合法的垄断地位,从而使其免于新兴电子交易的冲击,而后者正是困扰其他证券交易机构的始作俑者。因此,香港交易所能够赢得投资者的信赖也就不足为奇了,215亿美元的总市值使其超越排名第二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hicago-based CME Group),一举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交易机构。
虽然香港交易所拥有诸多优势,但是首席执行官李小加并没有因此而盲目乐观。与全球其他竞争对手相比,香港交易所的经营收益与营业利润主要依赖于股票交易业务。如果中国的高层领导者决定继续推进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业务发展,那么港交所利润丰厚的首次公开市场发行业务很可能遭到内地本土交易机构的蚕食。如果香港交易所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那么李小加仍然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例如扩大公司规模,拓展业务范围等。
如今,这位投资银行家出身的首席执行官正致力于公司业务的大规模扩张。去年6月,香港交易所以14亿英镑(约合22亿美元)收购了伦敦金属交易所。这个收购价格远远超过其他六个竞争对手,其中就包括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洲际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和纽约-泛欧交易所(NYSE Euronext)。此项交易使香港交易清算所获得了全球最大的金属交易机构的控制权。李小加认为它将有助于提升伦敦证券交易所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地位,而中国正是全球最大的金属消费市场。他计划利用伦敦金属交易所平台扩大其他大宗商品交易业务,例如能源交易。
此外,李小加与他的经营团队还开发出一系列人民币投资产品,例如以人民币为交易基础的期货合约、股票和其他衍生品。尽管上述改革创新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随着中国货币自由化的渐进式改革以及资本流动壁垒的消除,人民币投资产品增长潜力巨大。
现年51岁的李小加告诉机构投资者:“我们正在将香港交易所打造成一家综合性的多元化资产交易机构。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性的交易清算平台,它的使命是为中国客户和那些试图在中国市场寻求发展机遇的国际客户提供交易清算服务。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需要融入每一个重要的交易市场。因此,我们将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收购交易看作是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催化剂。”
2010年1月,香港交易所决定由李小加取代周文耀,出任公司新任首席执行官,并授权他扩大港交所的业务经营范围。对于这家长期由英国人和香港人把持的企业而言,任命一个出生于中国内地的人士担任首席执行官实属罕见。不过,这的确是港交所董事会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虽然出生在北京,但是李小加却是在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长大,他的父母均是当地的石化工程师。甘肃省是中国农业省份之一。1977年,当李小加16岁时,他的父母安排他到中国东北部海岸的渤海钻井平台工作。尽管“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但是中国的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复课,所以李小加也就永远失去了进入高中学习的机会。1980年,他进入厦门大学深造,并获得英国文学学士学位。
1984年大学毕业后,李小加成为了一名记者,随后又担任《中国日报》的编辑。在此期间,他经常有机会采访各国政府高官。若干年后,他来到美国亚拉巴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学习,并获得该校新闻学硕士学位。随后,李小加又进入纽约哥伦比亚法学院(Columbia Law School)进修,并于1991年获得该校法学博士学位。此后,他曾先后在布朗-伍德律师事务所(Brown & Wood)和达维律师事务所(Davis Polk & Wardwell)工作,而他的任务就是向那些经营中国市场业务的美国客户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在筹备中国10亿美元的全球债券销售工作时,李小加获得了与来自承销商美林公司多位银行家合作的机会。当时,华尔街各大银行纷纷致力于全球经营网络的扩张。李小加的中国背景和优秀的语言技能使他迅速成为华尔街的“紧俏商品”。1994年,他接受了来自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 & Co.)的工作聘请。2011年,当李小加在与哥伦比亚法学院学生的交流会上回忆说,自己的薪水一下子翻了三倍。
朋友们表示,李小加在美林公司和摩根大通公司(J.P. Morgan)工作期间结识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的多名高级官员,并向他们提出了很多监
管改革意见(2003年,李小加进入摩根大通公司工作)。他帮助美林公司赢得了多项交易的承销经营权,例如中国移动[微博]公司在2000年进行的800亿元人民币的首次公开市场发行业务以及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于2001年在纽约和香港发行的14亿美元股票业务。此外,李小加还建议六家中国企业积极参与海外并购交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与中海油公司一起对加州联合石油公司(Unocal Corp.)发起了19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由于遭到美国国会强烈的政治干预,中海油最终不得不放弃了此项收购交易。
自从2010年1月出任香港交易所首席执行官以来,李小加决定进一步提升港交所的竞争力。虽然香港交易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很多潜在的威胁逐渐暴露出来。交易技术、衍生品的爆炸性增长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都极大地改变着整个行业的原有格局,部分大型交易机构甚至面临生存危机,例如洲际交易所以8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纽约-泛欧交易所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此项收购交易已于去年12月份得到双方确认,目前正在等待监管机构的审批。
如果香港交易所想要避免纽约-泛欧交易所的悲惨命运,它必须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强化与内地市场的业务联系。李小加说:“我们的确非常幸运。港交所在香港拥有绝对的领导地位,并且没有受到太多的竞争威胁。不仅如此,我们也开始进军内地市场。不过,这种领导权也很容易被他人抢走。纽约-泛欧交易所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它被一家小型的期货交易所收购了。这就是我们要进军金属和期货市场的原因。为了组织机构的生存,我们必须开发多元化产品。”
为了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港交所于去年12月休市停业,堪称是公司创立以来最为重大的决定。罗力(Romnesh Lamba)是李小加从摩根大通公司带来的得力干将。2012年1月9日,他们二人在豪华的澳门金沙酒店(Sands Macao hotel)参加了公司董事会的场外会议,并宣布了收购交易的基本规划。在会议上,李小加和罗力规劝港交所董事会支持大规模的扩张战略,其中就包括利用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的契机进军大宗商品交易。为此,两人第二天租用了一架飞机,马不停蹄地赶往伦敦,从而开始了长达六个月的游说努力。最终,李小加和罗力成功赢得了70位股东的支持,从而获得了这家拥有135年历史的金属交易所。这70位股东包括诸多大型银行机构,例如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和摩根大通集团(JP Morgan Chase & Co.)。
李小加的首席策略师、前花旗集团银行家詹姆斯·福克(James Fok)回忆说:“伦敦金属交易所的股东们对收购动议存在较大的分歧,公司首席执行官和主席周松同两人逐一会见各个股东,详细了解他们的要求,并向他们解释港交所的收购要约。”
伦敦金属交易所的独立授权和大宗商品交易业务吸引了众多大买家。当该公司董事会于6月15日最终通过收购动议后,港交所最终如愿以偿地赢得了这家金属交易机构的控制权。对此,伦敦金属交易所首席执行官马丁·阿伯特(Martin Abbott)表示说:“我们做出这项决定的原因很简单,香港交易所对伦敦金属交易所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市场的定位具有良好的战略优势。”在收购交易完成后,阿伯特仍将继续担任该交易所的首席执行官。
当然,港交所的胜利同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的成交价接近14亿英镑,相当于分析师首次估价的两倍。此外,李小加还承诺继续保留公平叫价圈内交易直至2015年1月1日。公平叫价圈内交易是伦敦金属交易所历史的遗留产物,虽然它是该公司交易构成的组成部分,但却已经远远落后于电子交易时代。不仅如此,他还同意保留该交易所的实体金属仓库,并扩大中国市场的经营网络。
尽管一些分析师对圈内交易的前景忧心忡忡,但是李小加却认为该收购承诺不会产生负面效果,因为香港交易所从未涉足金属交易业务,所以它根本不会对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业务构成威胁。
罗力说:“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收购是一项业务转型交易。从某种程度上说,港交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资产领域,大大提升了我们对于中国市场的认知。这就为我们今后进军中国内地市场提供了便利。如今,我们正在竭力满足客户的需求,即大宗商品需求的海外风险管理与控制。”
部分中国企业逐渐适应了市场的转变节奏。花旗证券公司的尹柯表示,他的证券公司非常热衷于监管审批,以此获得在伦敦金属交易所进行直接交易的资质。目前,该公司主要依赖国际银行机构进行金属交易。他说:“我们非常希望花旗证券公司和花旗期货公司能够进入伦敦金属交易所平台,无论是通过港交所清算还是进行直接交易。”如今,监管机构只允许28家国有金属和大
宗商品企业进行海外交易,这其中就包括中国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铝业公司。中国的期货企业仍然无法进入像上海金属交易所这样的国内交易机构进行买卖。
李小加采用双管齐下的策略不断壮大分公司的实力。他计划增加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产品种类,拓展新的大宗商品业务,例如铁矿石、煤炭和能源。此外,他还打算扩大伦敦金属交易所在亚洲的市场份额,尤其是中国市场,例如扩张伦敦金属交易所在亚洲的仓储网络,因为大宗商品交易往往取决于用户能否取得实物产品。不仅如此,他也支持在亚洲时区设立清算机构和基准价格,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我们支持伦敦金属交易所组建自己的清算机构,并帮助他们完成亚洲时区的清算业务,例如人民币清算以及亚洲其他产品的结算交易。”他说。
很多分析师将此项收购交易视为双方之间的战略合作。纽约金融服务研究企业赛伦特公司(Celent)高级分析师安苏曼·贾斯瓦尔(Anshuman Jaswal)说:“香港交易所通过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它使港交所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区域市场技术将后者的市场边界拓展至高速增长的中国和亚太市场。”此外,他认为此项交易也给李小加提供了一个登陆欧洲的桥头堡。“香港交易所可以将其应用于服务领域,不仅是大宗商品业务,而且还包括那些面向全球客户的其他资产类别。同时,它也能够为港交所带来更多的业务。”他说。
除了向大宗商品业务扩张外,李小加还希望将港交所打造成为投资者进出中国市场的首选交易机构。以前,中国政府曾对资本账户进行严格管制,禁止外国人直接投资中国内地股市。如此一来,香港交易所的H股就成为内地经济前进的主要动力来源。中国官方机构的自由化虽然缓慢,但在近几年肯定将全面展开,例如允许外国人通过合格的境外投资机构购买内地股票,并鼓励采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今年1月份,香港的人民币存款猛增至6250亿元。李小加希望港交所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
2011年,香港地产巨头李嘉诚控股的汇贤房托通过发行新股的方式筹集资金105亿元人民币,这是香港交易所完成的第一笔以人民币为交易基础的离岸首次公开市场发行业务。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其他企业继续跟进,但是港交所董事们仍然信心十足。在他们看来,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来香港通过发行新股的方式筹集资金。
与此同时,港交所也在积极开发人民币期货产品。2012年9月,香港交易所推出了全球首个可交易性的人民币离岸期货合约。票面价值总额为10万美元的CNH合约拥有不同的交割期限,分别为1个月、3个月和12个月。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增速却非常突出,目前已由2012年9月的单日217笔增至2013年1月的单日550笔。2月份,该数字又回落到每日325笔的水平上。
行业竞争日益加剧。2013年2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正式推出了自己的CNH期货合约产品,其在香港的交割期限为三年。该交易所驻新加坡分公司外汇交易产品主管柯兰(KC Lam)表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CNH期货合约产品是金砖四国货币期货的组成部分。与该交易所其他产品一样,金砖四国货币期货可以在全天24小时进行交易。“我们的CNH产品跨越了国界的限制,它已不再是地域性的期货交易。当然,我们的客户也来自五湖四海。”柯兰说。
对此,港交所表示自己并不担心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期货竞争。福克说:“我们欢迎竞争。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他们的决策是错误的。相比之下, 还是我们的期货产品更加贴近市场。竞争仅仅是行业格局的一个方面而已。毫无疑问,尽管很多机构和个人都想进入该领域,但更为重要的是港交所已经获得了先发优势,这要归功于香港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
其他交易所都在千方百计地争取人民交易业务。英国政府官员正努力将伦敦打造成人民币金融中心。近期,英格兰银行(the Bank of England)与中国人民银行达成了交换协议,以推动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汇丰银行(HSBC Holdings)成为伦敦地区首个人民币债券发行商。此外,新加坡也在积极争取潜力巨大的人民币业务。对此,李小加驳斥了那些关于竞争的负面言论,他坚信其他清算中心在人民币业务方面的竞争性扩张不会伤害到香港。他说:“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伦敦正在成为人民币交易的国际中心。对于港交所而言,我们无意在香港推行这种经营模式。随着全球市场对于人民币产品的需求日益上升,香港和港交所肯定会因此而受益。”
同时,李小加也在寻求与内地伙伴建立合作关系。去年,香港交易所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共同组建了一家名为中国交易机构服务公司的企业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开发指数
化产品。2012年12月,三家交易机构正式推出CES120,它是首个涵盖所有在三地上市交易企业的跨境指数。2013年3月,该指数派生出CES中国A80指数和CES中国香港内地指数,前者覆盖了中国内地80家A股上市企业,其指数范围较大;后者则包括40家在香港上市交易的H股企业,其指数范围仍在CES120区间。
为了能够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抗衡,李小加于今年2月宣布港交所将通过监管审批的方式启动后市期货交易,这项业务于4月8日正式推出。它将使恒生指数和H股指数期货产品的交易时间由香港时间下午5点延长至11点。港交所希望能够借此吸引欧洲和美国投资者。
然而,港交所其他的多元化努力却并不成功。去年,李小加与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等地的主要交易机构签订协议,各方共同组建金砖五国联盟交易所。该机构所有成员都同意推出跨境交易的股票指数期货,此产品已于去年开始在香港和其他市场进行交易。出乎预料的是,此产品的交易量实在惨不忍睹。自从跨境股票指数期货于2012年3月进入市场以来,香港仅仅在巴西圣保罗交易所售出了七项指数期货合约。
由于得到了香港特区政府的支持,香港交易所积极参与透明化交易机构的组建工作,它试图建立一个专门从事衍生品清算交易的分支机构,并将其命名为香港场外交易清算所。根据港交所的高层管理人士所说,该事业部门主要经营利率和货币交易合约产品。
作为香港唯一的股票交易商,港交所充分享受着制度上的保护。香港特区政府是港交所最大的个体股东,持股比例为5.8%,在由13人组成的董事会中占据六席。随着香港交易所逐步进入期货和大宗商品交易领域,其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香港商品交易所(Hong Kong Mercantile Exchange)就是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该机构首席执行官威廉姆·巴克希尔(William Barkshire)表示,虽然香港交易所打算通过伦敦金属交易所平台进入大宗商品领域,但与此同时它很可能失去股票交易领域的垄断地位。
2008年,香港商品交易所在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宣告成立。2009年,它将10%的股份出售给中国工商银行(亚洲),并在2011年开始从事以美元为计价单位的黄金和白银期货产品。该交易所拥有35个成员组织,它们大都来自中国,其贵金属交易量高达220万项交易合约,交易总额为1145亿美元。由于获得了监管机构的许可,香港商品交易所将在今年推出更多的交易产品,例如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的黄金、白银和铜期货交易合约。此外,该公司高层管理人士还计划引入金属、能源、农产品和货币期货和期权产品,其中就包括人民币期货期权产品。
香港交易所为了开拓金属与期货交易业务,先后在技术领域投入30亿港元。目前它正在开发的HKEx Orion高频交易平台将使数据处理能力提高三倍,最高可以达到每秒10万条订单处理信息,延迟时间降低十分之一,减至100微秒。该系统平台已在香港将军澳数据中心投入使用,该地距离港交所在国际金融中心和交易广场大厦办公室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新技术平台的应用将大大提升香港交易所与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交流频度,同时也可以巩固后者与Orion的信息连接。港交所信息技术事业部联合主管理查德·莱恩(Richard Leung)说:“问题的关键是确保香港交易所能够在技术层面与其他竞争对手一较高下。”
新技术、新市场和新产品构成了李小加未来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这位港交所的首席执行官肯定会不遗余力地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现在,他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李小加说:“有些人说,‘你们铺的摊子太大了’,而这恰恰是我们发展战略中存在的最大风险。但在我看来,最大的风险是当所有好事摆在香港面前,可我们却没有准备好。那才是最不幸的。所以,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当然,我们不敢保证自己必然取得成功,但如果没有事前的周密计划,那我们肯定必败无疑。” (本文来自机构投资者在线ii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