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志娟
利率市场化再进一步。5月10日,央行[微博]在宣布降息的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这次存款利率变动幅度一次扩大了基准利率0.2倍,略超市场预期,此前每次变动幅度都是基准利率的0.1倍。
“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市场利率趋于下行,实际上已为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和时间窗口。为稳妥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银行[微博]决定结合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5倍。”对此,央行有关负责人解释称。
受访金融界专家对《中国经营报》记者称,这次存款上限放宽到1.5 倍后,上浮的空间已经较大,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加速,未来银行定价差异化将加剧,但预计主要银行的存款档次不会一浮到顶,利率市场化正处于加速收尾阶段。
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扩至1.5倍
令市场颇为关注的是,此次央行宣布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并且,近三次降息都伴随着存款利率上浮区间上限的提升,去年11 月与今年3 月两次降息也曾先后扩至基准利率的1.2倍与1.3倍。
对于本次存款利率上限为何跳过1.4 倍直接扩大至1.5 倍,平安证券[微博]有金融分析师表示,这可能是因为央行意在拉开上限与市场均衡利率水平的距离,防止一些自主定价能力有限的中小银行出现“诱导性上浮”,对本来已经形成的融资成本下行的趋势产生不利的影响。
“参考今年存款利率上浮至1.3 倍后各家银行挂牌利率情况(大行上浮1.1 倍、中小银行上浮1.2 倍、个别地方性银行上浮1.3 倍),预计本次上限打开后各家银行存款上浮比例仅存在小幅的上升。”该分析师同时称。
民生证券持类似看法,认为存款利率定价范围将继续扩大,一年期定存最高浮动可至3.3%~3.4%之间,利率市场化再进一步。但实体经济下行,可匹配的高收益资产供给收缩,预计银行寻找高成本负债来源动力不强,将存款利率上浮到顶意愿不大。
央行有关负责人也表示,由于目前存款利率“一浮到顶”的机构数量已明显减少,预计金融机构基本不会用足这一上限。
有媒体调查统计显示,本次降息后,很少有银行执行1.5倍的“一浮到顶”。而前两次降息并执行1.2倍、1.3倍存款利率上浮区间上限时,一些国有大行与股份行就放弃了“上浮到顶”的抉择,仅一些小型银行将1年期存款利率上浮至其基准利率的1.3倍。然而,曾在存款利率上浮区间上限为1.1倍时,几近所有商业银行均“一浮到顶”。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秘书长李宪铎对记者解释称,“这是因为银行也需考虑自身的承受能力与盈利空间。”
对于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的意义,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的进一步扩大,是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这不仅拓宽了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有利于进一步锻炼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促进其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最终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对于存款利率上限何时会放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对记者表示:“随着银行承受能力的逐渐增强以及实体经济的复苏,预计最晚明年之内存款利率上限会完全放开。”
大通证券分析师徐虹持类似看法,利率上限调整之后,央行对于存款利率会有一个观察期。如果多数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都没有采用上限值的话,那么接下来存款利率上限将会彻底直接放开。这一时间点有可能会在2016年年初左右。
不过,今年3月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给出了利率市场化时间表:今年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是大概率事件。
利率市场化再加速
此次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1.5倍,受访人士称,这意味着存款端利率市场化已经接近收官阶段。
兴业证券也表示,浮动区间扩大至1.5 倍基准,利率市场化推进加速,未来银行定价差异化将加剧。但在兴业证券看来,随着2 季度普遍“降准+定向降准”以及其他数量型工具的使用,包括商业银行法修订和监管当局对于弱化存贷比指标考核的表态,主要银行的存款档次不会出现一浮到顶,未来银行差异化定价将更加明显,利率市场化目前处于加速收尾阶段。
光大证券分析师谢皓宇也认为,此次上调存款上浮限制后,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4%,考虑到降息后货币基金利率可能进一步走低,存款端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
而在海通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姜超看来,接下来存款利率调整有可能完全打开浮动区间。
姜超分析称,从银行负债端看,未来理财收益率将逐渐下降,所以存款利率放开后,即便向货币基金和理财收益率靠近,上浮压力也明显下降。而从资产端来看,银行仍以贷款和利率债作为主要配置资产,意味着未来银行资产端收益率必然下降,减少存款利率的上浮空间。特别是未来回购利率预计持续低位,央行可能通过进一步降息降准等措施继续压低利率中枢,那么上限放开后,存款利率甚至可能会维持在原有水平。
据介绍,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利率市场化从长期到短期,首先将利率的上限随相应期限的国债利率波动,最终实现存款利率上限的废除,并不断降低账户最低金额的限制。尽管利率市场化后期银行业竞争加剧,但得益于1934年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实力不济的银行的退出过程却是有条不紊,对金融体系的冲击也较为有限。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自5月1日也正式实施,最高偿付限额为50万元。据测算,这一标准可以覆盖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
对于存款利率放开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姜超认为,其影响大致可分为存款利率上浮和存款利率下行两个阶段。
“存款利率限制放开后,银行会因竞争压力而进入存款利率上浮阶段,为了保持利差,银行必然追求高收益资产。而当资产端的高收益资产被‘扫完’,资产端收益率逐步下降,倒逼存款利率进入下行阶段。”在姜超看来,利率市场化的本质是使银行存贷款利率回归市场化定价,最终存款利率仍会回归与经济基本面相匹配的水平。
他还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阶段,人口红利消失、地产迎来拐点,高存款利率和地产繁荣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未来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银行存款利率必然会下行,居民财富配置因逐利而继续转向金融资产,股票和债券的投资价值愈加体现。为此他认为,高收益资产受追捧,金融资产时代延续。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