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缩时期商品类资产的表现将不如预期,所以最好还是低配商品类相关资产
理财周报记者 王小静/文
通缩预期下,央行将持续出台降息举措——这个消息让大资金首先想到的是,国债价格又要涨。
金融海啸加剧通缩预期
以大型投行雷曼兄弟倒闭事件为标志的金融海啸扑面而来,全球主要经济体首次同时进入衰退考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担心通缩。
如同通胀一样,通缩也是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来衡量,如果CPI增长率持续为零甚至负增长,就是通缩的典型指标。
通缩的成因很复杂,一般认为通缩主要原因是生产供给过剩及有效需求不足,通缩往往伴随着经济衰退。而经济增速减缓,又可能增加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忧虑而减少消费,反过来加重通缩。
美国、欧洲是中国出口商品的重要消费市场。它们的经济衰退将直接导致中国出口的恶化。在出口商品和市场做出实质性结构调整前,中国外销商品将在较大程度上转入本地市场,在中国经济同样面临下行周期时,增加消费不足和产能过剩,从而增加中国通缩出现的概率。
在通缩情况下,政府的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往往不容易立刻对症下药,即使方向正确,也要一些时间去消化反应。1930年代的全球大萧条、1990年代的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及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的香港地区,都面临超过5年的通缩痛苦。
为降低通缩及其可能造成的经济硬着陆风险,政府一旦发现有通缩迹象,一般都尽早采取措施,努力避免经济真的进入通缩。
●保增长政策强化降息预期
11月5日温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从货币政策看,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调低的可能性增大。中金公司预计,央行年内可能会再降息1-2次。而此前,自9月15日央行4年来首次宣布下调贷款基准利率以来,央行在短短一个半月时间内已经三次宣布下调利率。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认为中国就此很可能步入降息周期。
从财政政策看,中国对债券等直接融资的依赖性增大。按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赤字占GDP平均比重2.1%计算,未来两年中国将增发5500亿元国债。
    新浪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