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过江生港仔 算经济账别忘了风险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6日 00:58  金羊网-新快报

  ■新快报记者梁瑜

  “到香港生宝宝,××为你提供全程服务,咨询电话××。”最近这样的短信经常群发到手机用户上。曾经从2007年开始,香港特区政府限制内地孕妇赴港产子新措施正式实施,然而经过两年的发展,并不见到有什么限制成效,反而是赴港生子的中介服务越来越成熟。

  香港统计处2007年估计,在未来30年,每年会约有3万名内地孕妇来香港产子,其中1/3婴儿的父亲为香港居民,其余父母双方均为内地人。实际上,国内的确有一批打算生“港仔”的内地爸妈。那么究竟去香港生仔要花费多少钱?且让我们来算笔经济账。不过有专业人士提醒,赴港生第二胎,政策上冒着超生的风险。

  逾7万内地宝宝生于香港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24条规定,凡是在香港当地出生的孩子均可获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2007年2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限制内地孕妇赴港产子新措施正式实施。措施规定,怀疑有7个月或者以上身孕的内地孕妇,必须出示香港医院的预约确认书,否则被拒入境。同时,香港医疗机构还大幅提高了她们的住院收费。但这并没有阻止“过江产妇”们兴奋的脚步。香港入境事务处的统计显示,2001年,港产内地婴儿只有620人,此后每年都以几乎翻倍的态势增长:2002年1250人;2003年2070人;2004年4102人;2005年9273人;2006年16044人;2007年18816人;2008年25268人。8年里内地父母在港产子数字为77443人。同期,父亲为港人的婴儿数量则相对平稳,保持在7100人至9400人之间。

  记者佯装想赴港产子时,中介机构“××人生”的江小姐提醒记者:“你最好早点定下来预约时间,现在去香港生孩子的人很多,到时很可能没有床位!”“今天就有4个孕妇预约了香港医生来做产检。”广州一港资诊所相关负责人黄小姐告诉新快报记者。

  据了解,早年赴港产子的多为深圳、广州等与香港接近的广东地区孕妇,而近些年,范围发展到与香港交通便利的珠三角地区,甚至于北京、上海、福建、江苏、浙江等相对富裕的省市。

  居港权、生“二胎”带旺赴港产子

  记者在“香××母婴服务机构”网页上看到其列出的在香港生宝宝的好处—“永久居港权”、“终生免费医疗及九年免费教育”、“全球134个国家免签证”、“双语教育”、“可携带香港回乡证返回内地成长”、“先进的医疗技术,与英、美国家看齐”……

  姜女士(化姓)去年赴港生了个儿子,她告诉记者,由于一直生活在离香港最近的内地城市深圳,且经常有到香港出差的机会,她觉得只要有机会,让自己的孩子享受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孩子将来发展非常有好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能放在台面上的好处,这也是大部分赴港产子的内地夫妇的出发点。

  “广州比深圳去香港生小孩的人还多,我们还有不少高官、公务员客户,他们多是想去香港超生的。”记者电话暗访“深港青×母婴服务中心”时,接线先生告诉记者。

  广州某港式医疗门诊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由于在香港也有集团诊所,他们可以安排赴港就医,包括赴港产子。她称,由于我国有计划生育政策,但《基本法》承认在港所生孩子的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所以不少人借助这一“灰色地带”去香港生二胎,国家只能睁只眼闭只眼。“这部分人占赴港产子人群的八九成。”

  “香港提倡多生孩子,二胎、三胎都没关系,小孩拿的香港户口不占内地生育指标,不算超生。”另一赴港产子中介机构“××人生”的江小姐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个人、中介、连锁诊所三条路赴港

  “我怀孕的时候,有一次到医院上完课出来后,突然有一个女人塞了一张卡片给我,我觉得很突然,然后看看那张卡片,哇,是专门帮人安排到香港生孩子的呢,这些人做生意竟敢做到医院里了。”佛山一网友在丫丫网上留言。这位网友收到的卡片,揭示的是一个活跃在深港两地、为内地孕妇赴港产子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地下团伙,他们还通过建网站、发推销短信叫卖“赴港产子”服务。记者在网站上搜索到一家名为“香××母婴服务机构”的联系电话。对方告诉记者,有中介机构代办和没中介机构代办的过程和结果差别很大,“自己去办手续,三四天都办不完,我们帮你办,两个小时所有东西都办好了,不用排队、不用开证明,香港这种消费水平,三四天的花费可不小。”

  除了这些中介机构,记者还发现,一些在粤港都有诊所的连锁医疗机构,也将自己的服务对象扩展到这批“过江产妇”身上。广州×维医疗拓展部负责人黄小姐告诉记者,他们在香港和广州均有诊所,如果有产妇想到香港产子,只需预约一次香港妇产科医生来广州给她们做产检,即可开出日后赴港产子的预约纸,生产前不必跑香港。

  一些有亲人在香港、对香港环境较熟悉或不愿把钱给赴港产子中介机构赚的人,则宁愿自己亲力亲为。姜女士因工作经常来往于港深两地,对香港的情况较为熟悉。她告诉记者自己的香港生子过程——先在国内确认自己已怀孕,在肚子不大看不出来时去一家香港医院做产检,医院就可按预产期安排产房,并开具一张预约纸,有了它,下回即使肚子大也能入港,预产期前持预约纸入港待产即可。“不用找中介,费用4万多元交给医院,其他费用自理即可。”姜小姐觉得自己安排并没什么不便。

  赴港产子最“平”5万元

  “¥9988圆你香港生子梦!”“××人生”的网站上打出这样的广告。记者拨打对方电话后,接电话的江小姐说,她所在公司提供6万多元到20万元的“全包”服务,从产检、预约医生和床位到生产,再到给孩子办完证,“一条龙”完成,产妇完全不用亲自动手。6万多元与20万元的价格差别在于一些增值服务,如风水大师为BB取名和择辰、7天月子护理等;9千多元的特惠则不包交给医院和医生的费用和增值服务,为中介机构纯服务收费。

  据记者了解,赴港产子少不了的花费除了交通、食宿外,主要还有产检费用、医院医生费用、宝宝办证费用。其中,由于香港特区政府规定如果孕妇没有在香港医院办理产检证明,怀孕7个月以上的孕妇无法进入香港境内,因此产子前至少要赴港做一次产检以换得产检证明和生产预约纸。香港特区政府还有一项规定,从2007年2月1日起,港公立医院的内地产妇分娩套餐(包括2晚3天的住院护理和接生服务),由原来2万港元增至3.9万港元。而私立医院顺产费用为4.6万港元,剖腹产为5.6万港元。如此一来,加上人民币5000元至6000元的4天3晚香港吃住行费用,内地准妈妈要到香港生孩子,最少也要人民币5万左右,这还是公立医院的费用,若是私立医院,费用最少得人民币6万元至7万元,如果待产期延长,费用还得每天加。若是通过中介机构代办,则还要再加上中介服务费至少1万元。

  ■风险

  生产风险赴港途中或有难产风险记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也并不是每个预约的产妇最终都能如愿到香港生产,因为其中还存在各种变数。对于产妇来讲,最大的风险就是生产风险,尤其是第一胎。最好的方式当然是提早一个月在香港待产,但这样的话,食宿的费用就会很高,而且还涉及到签证的问题。倘若到预产期才到香港,又难保小孩不会提前出来,如果仅仅是阵痛或许还可以勉强支撑到香港生小孩,但若是出现大量破水或流血等现象时,难产的风险增大,就根本无法赶到香港生产。

  教育风险读书比内地小孩贵

  在香港生了孩子后,孩子该带回内地,还是留在香港?据记者了解,多数“过江产妇”生产后,还会把孩子带回内地生活。

  早年“过江”生了一个女儿的林女士对记者表示,孩子现在面临上学问题,以前以为优点一堆的香港身份证,却让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在读书问题上更难办。她称,香港实行“出生地”原则,孩子在香港出生就可能取得香港的居民权;同时,孩子成功申请到香港户籍后,便视为放弃内地户口。换言之,港生孩子要拿香港居民权,就得自动放弃在内地的福利保障,在内地上学要交借读费,还要交比内地人贵的学费。

  但是,要孩子去香港读书则更麻烦。“一来那边没人能照顾她,和父母分隔两地的生活对孩子肯定不好;二来虽然在香港读书政府会给津贴,但每个月还要交很贵的教材费,都是上千元港币的,算起来也是一笔大数目!”

  超生风险过境生第二胎定性为超生“过江”产仔并不意味着超生无限制。广东省人口计生委通过宣教处对记者表示,关于涉港澳生育,大原则是只要夫妻双方均为内地居民的,在港澳生育的子女不管是否取得港澳居留权,也不管是否回内地居住,都要执行中国内地的生育政策。即在夫妇双方均为我省城镇居民的前提下,在香港生育第二个子女,即使未在国内入户,该夫妻也应被定性为超生。但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的规定,在不能确定其超生子女是否回国内入户、生活前,可暂缓征收社会抚养费。不过,若该对夫妇如果是中共党员,有工作单位的,可依照《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党纪政纪的有关规定对当事人作出党纪、政纪处理。

  赴港产子成本估算

  1。公立医院生产费用:未预约 48000 港元,预约 39000 港元;私立医院生产费用顺产4.6 万港元,剖腹产 5.6 万港元。

  2。一次产检费用:2000 港元。

  3。宝宝办证费用:2000 港元左右。

  4。中介服务费用:1 万港元至15 万港元。

  5。产期延长费用400 港元/天。

  (港币:人民币=1:0.88)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