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赎回意味什么? |
|
赎回意味什么?意味客户对基金在股市里的表现失望。“市场一‘井喷’,我们的基金立刻被赎一亿多,仓位倒是因此而上去了。”一位基金经理有些无可奈何地这样调侃自己。据称
,某公司甚至出现了超过10%的巨额赎回,一家规模不大的合资基金公司也出现上亿元的赎回。为应付赎回,部分基金公司不得不大量抛出筹码。面对大幅赎回,行情还能走多远呢?除了部分基金为应付赎回而抛售筹码外,短期资金获利明显,短线卖出压力也较大,但投资人信心明显增强,买盘强劲,资金面出现良好的流动性。基金经理则表示,市场基本达成共识,1000点为中期低点。基金公司在价值投资理念下,面对预期不明的宏观经济走势,可能会更多选择防御性的操作策略,近期选股上也会主动规避周期类品种,偏向下游消费类、机场等防御性股票。“如果市场继续上涨,基金公司可能会调整组合,将资产重点配置到受宏观经济冲击小的股票中,同时寻找新的热点。”
今后,基金在股市里到底能扮演什么角色,真令人生疑。 |
· |
客户杀基金仍然存在 股市井喷基金被赎一亿多 |
· |
股市井喷客户杀基金 大幅赎回掣肘行情能走多远 |
· |
开放式基金普遍遭遇大量赎回 |
· |
6.8井喷能否成为牛市新起点传平准基金或成牛市发动机 |
· |
一日新增一万开户者 长线投资者迎来建仓良机 |
|
|
|
|
 |
快乐的迷惘 |
|
在股指出现井喷的情形下,广大投资者本周也享受了一把资本增值的快感。本周获利超过10%的投资者不在少数。部分前期空仓的资金更在本周赚得盆满钵满。“真是没想到,行情来得这么突然”。对市场大多数投资者来讲,大涨更容易令人产生“雾里看花”的感觉。事实上,除了机构对后市仍有顾虑之外,多数普通投资者的分歧也较大。调查显示,在“大牛市是否已经来临”的问题上,43.21%的投资者认为“牛市没有到来”,33.67%的投资者认为“有待观察”,只有23.12%的投资者认为“股市反转已经开始”。
面对股指如此上扬,不少投资者仍不敢掉以轻心。在享受股价上涨所带来的快感同时,本轮行情的持续性也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市场人士认为,“随着消息面即将进入敏感期,多头暂时退缩在所难免”。 |
· |
(市场风云) 井喷快乐中的迷惘 |
· |
“6·8井喷”:构筑“U”型底 |
· |
经历N次“井喷” |
· |
又见股市“井喷”,你赚到了吗?(图) |
· |
历次“井喷”之后大盘表现各异 |
· |
中国股市为什么容易“井喷” |
|
|
 |
谁执井喷“牛耳”? |
|
“6·8井喷”不但使股指暂时摆脱千点纠缠,更让整个市场氛围为之一变。有投资者扼腕叹息:“想到了反弹,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于是,一面后悔未能提前介入,一面调拨资金积极入市抢反弹。大多数市场人士虽不敢期望反弹变反转,但行情发动时种种异乎寻常的迹象让他们不敢轻言反弹结束。第一批试点公司表决结果陆续出笼,第二批试点个股呼之欲出,政策面利好传闻不断,这种情况下,“6·8行情”究竟会如何演变呢?有分析认为,如果以宏观面和基本面作为既定前提,短线来看,后续资金能否跟上、基金等机构的态度将起到关键影响,中长期来看,股权分置改革进程将更具决定性影响。调查发现,无论是中小投资者还是基金等机构,都把股权分置进程视为中长期行情演变的一个最重要因素。用一位基金经理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希望股权分置进程越快越好”。 |
· |
股改进程决定行情走向 |
· |
6.8井喷之后 市场人士评行情看后市 |
· |
券商获再贷款是股市实质利好 |
· |
政策与价值构筑股市双底 |
· |
关乎中国股市未来 2005年6月第二周回顾 |
|
|
|
|
 |
井喷——借力游资? |
|
沪深两市遭遇“井喷”行情,市场传闻与猜测颇多。根据市场上相关股票的涨跌特征、时机选择方式以及操作手法来看,本轮反弹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囤积在场外的游资所主导,而主流机构资金则基本上处于被动或者配合的局面。从历史上来看,这类场外游资所主导的反弹行情上演多次,并且具备较为类似的特征。因此,若能够确定游资主导的市场反弹主线,那么通过对游资历史操作手法的分析,投资者在后市的操作中将具备更加明确的参照意义。对于本轮反弹的资金来源与资金性质,市场存在着开放式基金、平准资金、保险资金、券商资金等诸多传闻。但是,根据对上述不同机构的资金数量及资金性质的分析,上述机构承担行情主导机构的概率并不大,最多属于跟风和配合参与性质。况且从机构博弈角度来看,6月8日开盘众多大盘股同时出现跳空高开,基金似乎很难达到如此一致的协调行动…… |
· |
在游资主导的行情中如何博弈 |
· |
科技股接过反弹大旗 |
· |
行情短期内将延续 H股估值制约井喷高度 |
· |
84点报复大井喷拿下千一(图) |
· |
券商不明股市缘何离奇井喷 紧急开会研判走势 |
· |
抢购神秘大资金首选扫仓对象 |
|
|
 |
井喷=保卫战 |
|
|
|
 |
“作俑者”在哪儿 |
|
“6·8行情”留给市场议论最大的疑问就是,发动行情的资金究竟从何而来?只有弄清了资金来源才能知道其是否具有持续性,从而对行情的持续性作出判断。“6·8行情”似乎有备而来,让市场不敢把其等同于普通场外游资,但由于资金“来路不明”,还是让投资者心里有些不踏实,就像某些投资者说的,“感觉资金还留有后手,但却不敢确定。”当然,如果这股神秘莫测的资金能调动场内外其他资金的积极性,从而吸引大批资金入市,其来源问题不再重要,可持续性问题也迎刃而解。观察人士指出,当天前1个小时成交56个亿,从量能上看是非常特殊的,而连续抢盘的逼空手法也非常凶悍,存在明显重量级增量资金进场迹象,主导资金非同寻常。可是,前期在持续缩量阴跌的情况下,很难有效地吸引外围观望资金,并且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快速拉高,还要依靠后续资金在后面供给。于是,多数业内人士疑是“神秘资金”作为。目前,一个比较权威的观点认为,最初的资金启动,很可能是盛传中证监会向ETF拨出的1400亿资金。由于ETF的投资目标都是指数股,对间接救市更有明显成效。
|
· |
主导“68”行情的神秘资金探源 |
· |
广州万隆:6.8行情真相独白 |
· |
谁发动6.8井喷行情 平准基金入市几率高达70% |
· |
平准基金无法可依 |
· |
时机选择恰到好处
游资一手导演“6·8”井喷 |
· |
神秘资金“救市”再回首 |
· |
井喷 央行输血600亿? |
· |
机构主拉“井喷”行情 |
|
|
 |
井喷——收揽人心? |
|
股市持续利好,关键在于建立市场信心。除了对作为场内资金主体的机构投资者,监管层在6月之初就承诺了诸多利好之外,对诸如QFII的增量资金、上市公司资金等也采取了相应刺激性举措。如此,只消有一方资金开始放量,其他资金力量势必同样有实力展开博弈,同时带动场外资金,大家信心都足了,股市就很容易盘活起来。股市谚语说:“有信心就有资金”,证监会连续发布新政策,以恢复证券市场的信心和开拓股市资金源头。业内传闻称,创新试点券商有望获得总额近600亿元的再贷款,这对身处水深火热的券商而言无疑构成大利好,而中信证券的率先涨停似乎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传闻的可能性。另外,这可能意味着管理层将拿出真金白银来救市,由此改变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期,极大地鼓舞了人气。此次神秘资金挺身救市,与去年“9·14”行情时颇为相似,估计是券商通过拆借获得的资金入市。由于券商短期资金拆借受到诸多限制,如果市场人士对资金来源判断准确,则意味着这轮强劲反弹中已经带有“政府曲线救市”的影子。 |
· |
“井喷”聚人气 |
· |
证监会为井喷行情添柴 接连出台利好消息 |
· |
痛快淋漓
股市宣泄式井喷 |
· |
“6·8井喷”催生股市转折(图) |
· |
朦胧利好引发大盘"井喷" |
· |
“6·8”井喷会否克隆“6·24”行情(图) |
|
|
 |
历史——怎能忘记! |
|
从2001年6月份上证指数自2245点下跌以来,股市已经整整调整了4年。这4年中,市场普遍认可的中级行情包括4次:
一、2002年1月31日,上证指数单日上涨95点,涨幅达6·81%,当时超跌的大盘蓝筹股及科技股成为大盘反弹的前锋。“1·31”行情前后持续了不到2个月,自当年3月下旬开始,沪深两市又陷入调整之中。二、2002年6月24日,沪深两市在国务院决定对停止国有股减持,当日大盘出现9.25%的涨幅,两市成交量合计达到900亿以上。这轮行情并没有在“巨阳”之后延续太长的时间,
2003年1月6日,上证指数最低跌至1311点,一口气跌去了近400点。三、自2003年11月19日上证指数最低的1313点至2004年4月7日最高的1783点,共计上涨了470点。“11·19”行情持续时间比较长。2004年9月初,上证指数跌穿数年未破的1300点的“政策底”,9月13日最低跌至1259点。四、2004年9月14日,受‘国九条’鼓舞,两市出现连续大涨行情。但在随后10日内,上证指数又跌去了100点。上证指数逐波走低,终于在2005年6月6日这天跌穿了1000点大关,创下998点的8年新低。 |
· |
回顾中国股市历史上四次井喷结局 |
· |
股市井喷股民狂喜机构扭亏 市场反弹与反转难辨 |
· |
中国股市“井喷”
怎样看待上涨的性质与意义? |
· |
多数机构认为“6·8”行情将延续 |
· |
放量暴涨三大疑问 |
· |
股市狂涨
股民狂喜 牛影隐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