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把世界拖入泥沼 A股走出史上最长阴线
□ 本报记者 张晓峰
再过3个交易日,时令将迈入崭新的2009年,而即将过去的2008年,是极其不平常的一年。
在这一年,中国经济领域、资本市场经历了太多的风雨,“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最令人刻骨铭心。
在这一年,上证综指演绎了从6100点到1600点的轮回,一根跌幅超过60%的阴年线,创造了A股有史以来的最大跌幅。
在这一年,尽管我们的物质财富普遍大幅缩水,但更是留给我们极大精神财富的一年,值得我们回味和反思。
三大市场特征
跌速之快 跌幅之大
创历史之最
沪指在2007年10月创出历史高点6124点之后震荡回落,进入2008年后一路单边下跌,最低点探至1664点,一年时间从高点到低点的累计跌幅达72%,两市总市值整体缩水22万亿元。2007年到2008年中国股市跌幅处于全球第三。
从年线走势图来看,2008年上证综指从5265.00点开盘,到昨日的收盘1851.52点,一根实体为3410点的巨大阴线,赫然在目,高达64.81%的下跌幅度,创造了A股有史以来的最大年度跌幅。从形态来看,这根长长的大阴线,几乎吞噬了前两根大阳线,前两年来之不易的上涨果实正面临严峻考验。
更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此次下跌幅度72%仅次于2004年的79%,但2004年的下跌用了14个月,此次下跌只用了12个月,如此快速的下跌是A股市场前所未有的。从目前情况看,股指继续快速下跌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逆转。
亏损之广 幅度之高
十八年不遇
经历2007年大牛市的喧嚣,证券市场的投资者队伍空前壮大,其中,散户之多、之广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年代。
截止到2008年11月28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A股账户有1.2亿,如果把22万亿元的蒸发纸上财富,按流通盘的8万亿平摊至每个账户上,每人亏损13万。
而在如此庞大的散户投资者中,他们大部分是在2007年入市,这一年两市共计新开户超过4000万户,通过基金开户达到2000万户。而A股开户的高峰期在8月后的四个月中,每个月的开户量超过300万户。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新股民是在沪指6124点前进场的。
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当股指完成了从6100点到1600点的轮回后,90%以上的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2/3以上的流通股股东损失超过大盘的下跌幅度。当未来市场的趋势还没有完全明朗之前,投资者更多的是要总结过去的经验,走出深套后的麻木,多一份成熟后的淡定。
市场与宏观经济密切关联
前所未有
2008年整个年度的单边下跌与宏观经济冷暖的急剧变化,密切相关,并且这种关联度历史罕见。
上半年,我国经济出现由偏快转为过热,物价上涨迅猛的通货膨胀态势。为了防止通胀,我国政府明确了从紧的宏观调控方针,有关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性的调控措施纷纷出台。
如果说防通胀引发了上半年的调整,那么防通缩预期加速了下半年的暴跌。而导致这种前后预期发生巨大逆转的根本因素,来自“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海啸。
5月份,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迅速升级为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目前开始向实体经济进一步蔓延,使得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泥潭,中国经济也无法例外。
从11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看,无论是PPI、CPI,还是对外出口、工业生产增加值,以及有关房地产、电力、钢铁等方面的数据都出现了超预期的通缩迹象,保经济增长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任务,年初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转变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尽管我国政府迅速出台了包括4万亿元投资计划、扩大内需十大措施在内的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但被市场解读为宏观经济形势的日趋严峻。经济预期的不明朗,带来投资者信心的严重缺失,导致股指的加速下挫。10月28日,上证综指最低下探至1664点。
整体来看,今年市场的运行与宏观经济预期紧密关联,与2001年至2005年四年大熊市与当时高速发展的经济相背离,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A股市场的经济“晴雨表”功能正在日益显现。
三大下跌阶段
自去年10月16日的6124点,到今年10月28日1664点的本轮调整最低点,上证综指最大跌幅已经超过70%。综观整个股指运行的时段不难发现,2008年A股市场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10月16日至2008年1月14日。沪指从6000点回调下来属于正常,这是挤泡沫的阶段
经过2006年和2007年两年大牛市,上证综指累计最大涨幅超过了220%,股价上涨已成了习惯,就在人们忘记地心引力,大幅提高预期收益时,市场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在创出6124点后的第三周,大盘暴跌462点,8%的周跌幅刷新了沪深股市9年来的最高记录,突如其来的暴跌暗示着一个历史性大顶正在来临。
实际上,上证综指一路高歌冲到6000点时,一线蓝筹股功不可没,其中金融、地产、钢铁、有色成为指数上涨的主力军,“二八”现象逐渐向“一九”演变。“泡沫”在疯狂的阶段不易被察觉,一旦市场从疯狂归于冷静,那么,价值回归不可避免,而“泡沫”的降低也就势在必行。更何况,当时市场平均市盈率已经达到50.07倍。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11月5日,中国石油登陆A股市场,而中国石化在11月6日创下了29.31元的历史新高,短短几个交易日涨幅超过了50%,而此时的巴菲特正从12元开始在香港市场上减持中国石化。实际上,国内机构在6000点时也在忙着套现。
根据2007年三季报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情况,QFII、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券商等机构投资者在9月28日的持仓比今年中期有明显减仓行为,其中社保基金三季度持股123437.23万股,环比减少幅度为29.74%;QFII三季度持股159934.00万股,环比减少比例为5.33%;保险机构三季度共计持股260458.85万股,环比减少幅度为1.67%。
在这次调整中,尽管沪指最低跌至4814点,但元旦前后反弹至5500点,加上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还分别创出了9元、7.58元、11.58元的历史新高,因此在下跌的第一阶段,几乎没人承认市场进入熊市。
第二阶段,2008年1月14日至4月22日。从5500点往3000点下跌的阶段,宏观调控、“大小非”、再融资等成为主导性因素
1月16日,央行在2007年6次加息和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基础上公布,1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直到5月,央行将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17.5%的历史高位。
1月21日,刚刚登陆A股不到一年的中国平安宣布计划再融资1600亿元。方案公布当天,上证指数下跌了279.44点,跌幅5.14%。中国平安A股跌停,中国平安H股跌幅为6.33%;翌日,中国平安A股再次跌停,H股则继续下跌12.49%。因此投资者普遍认为,中国平安是此次A股暴跌的始作俑者。
进入2月份,市场立刻迎来了第一个限售股解禁高峰。而2月份当月的解禁最高峰更是集中在春节前的三个交易日内。尤其兴业银行和中国石油两只重量级大盘股的限售股将同时解禁。其中,兴业银行的解禁市值高达1471.29亿元,中国石油的解禁市值也高达263.9亿元,使得当时的市场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限售股解禁压力。尽管现在出现了回购大于减持的局面,形成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博弈,但2009年、2010年即将到来的更加庞大的限售股集中解禁潮,恐怕是所有市场参与者都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在从紧的宏观调控预期,巨额的再融资,以及“大小非”解禁等多重压力下,市场出现了单边暴跌的态势,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上证综指从5522.77点快速下跌到3089.87点,最大跌幅超过50%。直到4月22日,管理层宣布下调印花税,市场才暂时止跌,但随后的反弹也仅仅20%,至3700点后再次下跌。下跌如此之快,跌幅如此之大,历史罕见,属于没人见过的超级熊市。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