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股市演绎暴富神话 上海超级大户今日是谁
http://finance.sina.com.cn 1999年11月14日 09:36 上海证券报
在股市这个群众性最强的逐利场中,超级大户的存在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他们在带卧室的超级大户室里买进卖出
,甚至,在超级大户室里买进卖出的也只是他们的“马仔”,他们在某个更神秘的地方发出指令,遥控三军。散户们看不见他
们,但揣测他们的动向,成为散户们心目中战胜大市的第一要诀。
超级大户当然主要是机构,但也不乏个人。当年,人们从杨怀定(杨百万)等几个超级大户中看到了一夜暴富的神话
。时间流转十来年,几个大户在沉沉浮浮中,有的赢得了一场长跑,也有的已销声匿迹,而当初并不起眼的人中,也有人后起
而上,成为此时此刻的领先者。
在这场头脑、胆量与耐力的较量中,他们一直面临着从透支到幕后操纵等一系列关于不公平游戏的指责。对他们自己
来说重要的是,他们从股市中打捞了财富。这些财富如此之多,以至于已不再意味着房子和汽车,而意味着选择权。他们正在
走向哪里?他们准备走向哪里?在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的中国,这个问题蕴含着诸多可能。记者近日在沪采访了各有其传奇经
历的三位“大户”,在股市风云变幻时,录以备忘。
两栖大红人陈荣
1989年夏天,31岁的上海市郊南汇县小商人陈荣揣着12万元来到百里外的大上海。
陈荣没有买股票。当时“豫园”和“电真空”都在发行价左右,红利颇可观,但是不好变现。他买了国债。
一直到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张前一天,陈荣手里拿的都是国债和现金。事实上1990年上半
年深圳股票交易即出现意想不到的狂热,继而大量南方人北上,至1990年夏天上海股票也已炒得烫手,但是陈荣不敢买。
当时满世界都是“黄牛”,大家在外面谈好了,再到营业部里头办个手续。“那时候说是上海人,对真正的上海人是怕的。”
坐在陆家嘴上海证券大厦的办公室里,陈荣有些不堪回首。
他在如蜂般的人堆外遛达,过一阵一看,“电真空”100元变成400元了,过一阵再一看,变成800元了。“
这一波里,杨百万他们挣了大钱了。” 陈荣说。
1990年12月18日下午,万国证券公司为了吸引顾客,提前半天登记买单。陈荣赶紧找到广东路,填下了“凤
凰股份”和“5000元”———他不知道该买多少股。
当时包括杨百万在内的诸多老炒家都认为,上交所开张,挣大钱的历史性机遇已经结束了。
但是陈荣认为刚刚开始。他记住了一篇文章,规范中国证券市场需要20年。他记住的另一篇文章说,在香港和台湾
,发大财的人主要借助两个渠道,一是房地产,二是股票。
第二天陈荣猫在亲戚家里等下落。与此同时,各个证券公司的红马甲在上交所抢股票。当日的《新民晚报》描述了其
时的盛况,文中有一句说,“凤凰股份 ”也成交了5000元。陈荣兴冲冲地去交割,营业部告诉他没成交。“证券公司内
部人员把我的拿走了。”陈荣说。他拿出报纸,营业部办公人员让他过几天再来。最后他们给了陈荣10手(注:1手即10
0股)。
此后股票抽了疯似的,开头几个星期猛涨,接着几个星期猛跌。没人买了。陈荣买。“我认为还会涨上去,到涨的时
候我可能又买不到了。”十几万元,他先是分几次买了50手“电真空”,接着全部买了“小飞乐”。后来涨上去陈荣出手的
时候,这笔钱变成了七十万。
陈荣开始谱写属于他自己的股市神话。甚至在1993年2月到1994年7月的大熊市里,陈荣也挣了钱。但是与
1994年夏天的大决战相比,所有这些胜利都不过像是为此埋下的伏笔。6月上证指数下行至400点上下,已积累下千万
身家的陈荣感觉到属于自己的历史性的机遇也随之降临了。这时候陈荣已是证券公司的座上宾,但是他反过来请证券公司的经
理吃饭。他要求透支——— 1:4。
从买进到反转一共38天。“痛苦的38天。”陈荣说。因为股价低,跌一点跌幅就很大。因为上一波下行至380
点时政府出面救市,他认定380点是政策底,但是380点被刺穿,政府一动不动。陈荣心惊肉跳。
7月29日,证监会宣布暂停发行新股等三大政策。8月1日,沪市直接跳高61点开盘,直线上攻。9月1日陈荣
交割,他赚了1个多亿。
这是陈荣根本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次战役。这一仗一举实现了从次重量级到重量级的跨越,也正是在这一仗后,他将目
光投向了实业界。
“从股市里挣100亿好像也只是个数字,”这时候陈荣产生了这样的念头,“我想在其他方面体现自己的能量。”
另一方面,股市大赢家陈荣也深知股市风险————一个谁都感觉得到的事实是,大户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弱了。
陈荣选择了保龄设备。他认为中国人过不了多久就会打得起保龄球,而且会喜欢这种玩艺。
另一方面————或许是更为重要的,保龄设备生产的资金壁垒不大不小,正适合自己。
1996年,陈荣的“中路”保龄设备面市。与AMF和宾士域等国外品牌相比,它拥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和售后服务
优势。1998年,“中路”销售2000道,占国内市场份额40%。
陈荣发现,位于他的家乡南汇县三灶镇的“中路实业”,成了他的除股市之外的又一台印钞机。它产生的还远不止钞
票。上海私营企业家的弱势与这个未来大都会越来越不相称,陈荣也就越来越成为黯淡背景下的闪亮新星。去年夏天克林顿访
华期间,“中路实业董事长”陈荣作为上海市政府选定的12位企业家之一,与克氏共进午餐。今年陈荣更被增补为上海市政
协常委。
事实上陈荣从来都不曾离开股市。去年底成立的“中路投资”拥有3亿资金,这家公司目前的主要业务其实是炒股。
有媒体因此把陈荣称做“证券界、实业界两栖大红人”。
现在,陈荣准备把“中路实业”的控股权卖掉———卖给AMF。国内保龄市场正在逐步萎缩,而国际市场容量大致
稳定,“中路实业”的最好出路,就是成为AMF或宾士域的全球生产基地。
41岁的陈荣当然不会就此止步。他把重点跟踪范围定格在两大领域,一是金融,二是媒体,包括影视娱乐。这均是
没有开放的领域。“这里面都是国有企业,如果能进入,从南打到北,个个都不是你的对手。”
股市中人传说陈荣从未失手,这不是真的。有一次他全力炒作上海一支新股,1:1透支,结果股价掉了一半,刚好
玩完。“整整两天水都咽不下去,”陈荣说,“那种感觉,没有经历过生与死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留守李庆
在1990年回到上海之前,李庆一直在位于上海市郊金山县的上海石化总厂当技术员。他满脑子都在想如何做生意
,那个时候做生意的人已经开始挣钱了。眼看着过了28岁生日,他终于下决心请了病假,回到了上海。
李庆在上海的生意做得并不成功,只坚持了半年。
1991年,全上海都在谈论股市,李庆也决定进场一搏。他买了7手“电真空”,每手562元。
接下来李庆决定参加股票培训班。李庆认为,做股票要有消息,而培训班的老师或是专家,或是股评人,或是证券公
司营业部经理,都是离消息比较近的人。培训班是亚洲商务投资咨询公司办的,10讲,每讲12元。在当时看来,这是一笔
不菲的开支,但李庆认为这种投资是值得的。
李庆还发现,办培训班本身能挣钱。培训班一结束,李庆就跑回石化总厂贴广告,8讲,每讲8元,来了六七十人,
加上零零散散来听的,一共收入5000元,李庆自己挣了2000元。
培训班办完已是1992年3月。接下来李庆一不小心混进了大户室。当时舆论正对大户室的存在提出批评,许多证
券公司营业部不敢明码标出大户资格。培训班的老师里有一位营业部经理,李庆就进了那个营业部的大户室。李庆认为这是他
股市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而当时算上向朋友借的,他手里一共2万元。
再接下来李庆开始写文章。1992年6月亚商承办的第一份专业股票投资杂志《一周投资》出版,身在大户室的李
庆应邀撰写专栏“股市亲历记”,主要写大户们涨上去如何如何高兴,跌下来如何如何懊恼,里面夹带一些大户室里生出的笑
话。李庆署名“展波”,在上海话里,这两个字与“转播”同音。
虽然以前没有写过文章,但是李庆的专栏受到普遍的欢迎。与此同时,李庆开始写股评,并成为上海电视台每日股评
节目中第一位被邀请的股评人。
但事实上,李庆真正钟情的并不是做股评,而是做股票。他之所以乐于做股评,正是为了做股票。“做股评除了强迫
自己思考,一是为了交朋友,二是为了自我宣传。”李庆直言不讳。
李庆的这一策略显然获得了成功。七八年大浪淘沙,早年间与李庆同在大户室的炒家们,仍旧保有大户资格的已然寥
寥无几,而李庆却呈几何级数发展壮大。1994年6月,盆满钵满的李庆注册了一家公司,主要业务还是做股票,但从此不
再写股评。到现在,李庆在好几家证券公司拥有贵宾室,其中还有超级大户室,李庆称其中有代客理财部分。
李庆也曾经想过投资实业或者贸易,但现在他决定留守股市。“做实业做贸易,我要给人家交学费,做股票是人家给
我交学费。”并且,“做股票我跟谁打交道?跟电脑打交道。做实业做贸易我跟谁打交道?公检法、工商、税务、卫生,各路
神仙,赚一点钱也会被无形消耗掉。”
关于今年37岁的李庆,还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他读了MBA,二是他每年资助20个希望工程的学生。
负重的申林
上交所开张未久,申林即把储蓄拿出来买了股票。那个时候,他自己大概也没有想到,日后他会在市场上掀起那样大
的风浪,制造那样多的悲喜剧。
一切都缘于他所在的公司的股票发行上市。作为公司党委办公室主任,他被抽调到新组建的负责证券事务的部门。“
那时候选拔的依据就两个字———可靠。”申林回忆说。
那是1992年下半年,正是股市低迷的时候。申林所在的公司的市值比当时市场上任何一家公司的市值都大,市场
惊呼航母来了,纷纷准备抛掉手中的股票。有关各方领导希望申林所在的公司自己托一托。申林成为当然的操作者。上市首日
,申林和公司最高层领导关在上海大厦的一个房间里,由申林尝试对公司布下的三个地方进行遥控。当天收盘撑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