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山寨研究员18年 人肉搜索开辟新时代(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6日 15:06  东方早报

  在一个股市信息交流区里,一条主题为“上市公司人肉大搜索——谈谈你所了解的本地上市公司”的帖子,短短10天之内,就有近200条回帖,涉及近百个上市公司,每天的点击量都超过1万人次,截至目前点击率超过22万人次。论坛负责人表示,炒股离不开对上市公司的了解分析,可是股民们都不能去实地考察,仅靠证券交易软件中披露的公司资料或媒体上的资料又不全面,所以请大家都来谈谈他们所了解的本地上市公司,互通一下信息。

  不过,谈到这些帖子的真实程度,老张也坦言辨别的重要。

  “网络上看帖的人一多,就难免有些颇有用心的人上来放些假消息。有些帖子标题很有煽动力,比如‘XX公司XX高管的内部会议纪录’,而其内容对一些比较懂行的股民来说,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但一些不太懂的股民就会相信他们的话,结果就是再一次被套住。”

  而同为民间研究员中的高手,廖先生和周先生则给出了相对比较乐观的看法。他们认为,“在这种‘人肉搜索’的平台上,并不是一个人在说话,有很多人在说话,会有各种渠道的信息互相印证。所以,这种形式并不因为出现在论坛上,就不可信,关键在于股民自己辨认是非的能力。而‘人肉搜索’之所以很快在股民中盛行,关键在于目前上市公司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度,还没有满足广大投资者的需要。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或者不对称,现实中无法获取的信息就求助于网络,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则拆解为多个人共同分担。只要监管部门对‘人肉搜索’进行正确引导,会为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起到健康和稳定的巨大作用。”

  民间研究进化路线:抢正规军饭碗

  在股市,民间研究很草根,充满了神秘和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而现在一场去草根化运动洗礼正悄然拉开。

  理财一周报记者/倪鹏翔

  内地股市成立18年,民间研究力量也发展了18年。从最初“马路沙龙”中的法师,到网络上一呼百应的“带头大哥”,再到2009年民间研究力量终极版——“山寨报告”出世,民间研究力量逐渐脱离了地下潜运行模式走到台前来,正成为股市中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其实,过去十几年里,民间研究力量非但不神秘,有时甚至很“草根”。这些人大部分是民间的高手,散兵游勇,不是在茶馆和马路沙龙或者营业厅中论道,就是只能在股东大会上提问题,个人英雄主义浓厚,随意性大。

  后来随着互联网崛起,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组织起来,进行精细分工,共同调研。草根的民间研究力量已悄悄地进行一场“去草根”化的运动。一些人逐渐成了私募,手里操控着上千万的资金,而一些人则改头换面,成了正式的研究员,厉害一点的直接成了基金经理和私募。

  民间研究进化路线

  10年前开始炒股的人应该都知道有一个马路沙龙,地处万国证券公司黄浦营业部所在的广东路,靠近人民广场。这个“马路沙龙”本来在原万国证券的门口,不久前才移到了新开张的国泰君安证券公司门前的空地上。每天晚上七八时,一批热心的股民都会在这里聚集,互相交换对当天行情的看法,讨论宏观政策对股市的影响,预测第二天的走势。

  其实,“马路沙龙”中的老法师就是民间证券分析师最初的存在形式。后来随着股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券商设立研究室、研究所,继而出版研究报告。股市上出现了正规的证券分析师。

  而此时的民间研究力量则以民间高手为代表。比如在上海电台财经频道“股市大家谈”节目中亮相的陈小帝、刘文斌、使用技术指标MACD出名的老顾、看宏观面的杨鸥、揭上市公司丑与股市黑幕的王平、炒手张一、王五以及实战派的王明等。

  他们是民间研究力量第二代,相比第一代,他们跳出了只是谈趋势和个股的局限,目光转向从技术层面、经济发展以及上市公司质地等深层次。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深入,股市民间研究力量得到长足发展。一些财经博客和论坛的崛起,让不同行业、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找到公用平台。他们开始多角度、有组织地开始审视上市公司,自发组织进行调查。

  他们的实地调研往往和正规的证券分析师不同,作为投资者的他们问的问题可能更直接,不同于基金和证券分析师会受到来自上市公司等因素的影响或者约束,这些民间分析师更客观、更真实。最终借助网络,一些民间分析师献出了自己的产品——山寨版报告。

  这些报告在正规分析师眼里或许文字不够考究,格式也过于简单,但没有了深奥的数据模型和晦涩的经济学术语,这些被“拧干了水分”的报告直白、易懂。随着研究力量的壮大,山寨报告也跨入了一个新阶段,曾有个专业人士这样评价山寨版报告:“很草根却含金量十足。”这是民间力量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去草根化”运动模式

  从民间研究力量进化路线我们很容易看出,民间研究力量的进化其实是一种“从草根中来”、又逐步“去草根化”的运动。基本可总结为以下四种模式。

  模式一:成为意见领袖,出版“山寨报告”

  李正林给自己的博客起名“草根居士”,他将业务实践全部花在投资研究上,在论坛上他通常把自己的报告和投资体会放在博客上,内容大多数是其参加完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后获得有关信息的研究,以及对行业的投资体会。在论坛上他也会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换信息,对股市和个股进行研判。

  今年年初,响应新浪网发出的民间“山寨报告”活动,他的“山寨报告”出炉,李正林告诉笔者自己写研究报告的初衷是“觉得专业研究员写的报告不好”。

  “我刚进市场时经常看券商的专业报告,还买过投资内参,后来自己研究多了感觉就变了,觉得专业报告有滞后性。”老李说。如今,他只参考专业报告中提供的数据和模型,不会考虑研究观点。

  模式二:从牛博到小私募

  秦先生出道的时候只是一个小操盘手,对买卖时机把握不错。操盘手做了三年后,自己也喜欢在博客上写投资心得。后来在论坛里有了一大批粉丝,后来一些固定的人组织周末论坛,秦先生被邀请讲课,渐渐秦先生在圈内小有名气。刚开始秦先生只是代理自己关系好的人,后来越来越多的朋友介绍朋友进来,秦先生手中的资金已经达到了500万。

  模式三:被“招安”,成为专职正规的分析师

  北京的投资者马广存,原本是做IT行业的,2008年8月份,他辞掉了工作,开始全职研究投资。马广存经常在一个名叫“凌通投资”的网站上发布报告。采访中,他多次表示:“我写报告并放在论坛上的一大目的是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来与我交流。”马广存还告诉记者,刚开始进行公司调研的时候,经常作为散户去参加股东大会。后来一家私募招分析人员,小马就成了一名专业的分析师。

  模式四:华丽转身成阳光私募和公募基金经理

  吴国平就是这样一个利用网络吸引人气,完成了从一个草根研究员到私募基金经理的蜕变。他过去一直低调运作私募基金,2005年在接近千点附近开始显山露水,在各大著名财经网站和报刊刊登分析文章,引起市场极大反响。自千点以来对市场的研判最为准确,对市场有着极为惊人的前瞻性,其观点鲜明、不随风倒、敢于预言、高准确率的特点,得到市场众多投资者的尊敬和追捧! 

  第二次“草根化”

  网络让民间研究力量壮大,成就了“去草根化”运动。然而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民间研究力量又出现了第二次草根化运动的雏形。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