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似水流年之7日:三大阵营剑拔弩张激战哥本哈根

  欧盟欲擒故纵拉抽屉

  年底突击花钱2万亿

  【大势】

  三大阵营剑拔弩张激战哥本哈根

  毛主席老人家四十年前便已料到

  12月7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召开。到2012年《京都议定书》就要退休了,192个国家的代表聚在一起商讨,如何自我约束,少残害地球少排碳。

  旁白

  哥本哈根是童话的故乡,安徒生的《丑小鸭》、《美人鱼》、《卖火柴的小女孩》把世人都忽悠了——实际上,今日在哥本哈根,真个剑拔弩张,哭天抢地,或说是民主自由的平台,或说是政客们的肮脏游戏。总之,孩子们会说,敢情大人们编童话都是哄我们玩的!在气候问题上,世界上大略分为三大阵营,基本应了毛主席老人家40年前三个世界的划分——第一世界,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发达,有钱,不作为;第二世界,欧盟集团,抢占道德制高点,以规则和标准的制定者自居敲打他人;第三世界,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77国+中国”集团,坚持发达国家必须承担更多的义务,应给予发展中国家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三方叫板,谈判艰难。此次谈判,西方国家掌控着议程和内容,而中国正在摆脱受害者和从属者的角色,快速成长为规则的参与者和制定者,高声大嗓,高堂明镜。说是192个国家参会,实际起作用的就是三大集团的十来个领头国家,其他人只有顺从的份。可怜的是那些小国,没钱没地位,安哥拉的代表没钱住酒店,只好住家庭旅馆。这些国家怎么喊都没人听,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离席退场,玩不起,不玩了。弱国无外交。12月7日,因海平面上升而面临沉没的太平洋岛国斐济的代表拉维塔在大会上掩面而泣:“我有一个希望,15年后我可以有自己的孩子,而那个时候我们还会有一个美丽的岛屿我们什么也没有做,可是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却最大,我们需要一份对穷人和穷国都公平的协议。”童话呀,不是小女孩划掉了小火柴,就是小火柴卖掉了小女孩,哪那么容易大家都觉得合适?

  【博弈】

  丹麦文本斜刺杀出

  援助不够买杯咖啡

  12月8日,《英国卫报》公布了传说中的《丹麦文本》。这份13页长的草稿,几乎要摧毁了过去17年来人们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各种努力。

  旁白

  大家或许估计到会有硝烟,但一见面就开打,各唱各的调,这种情形很不童话。12月7日,尼泊尔代表称,“我们要组成高山国家联盟,增加在谈判中的话语权。”澳大利亚代表伞形国家嚷道,希望创造一套新的协议代替《京都议定书》,将以往的双轨谈判合二为一,将发展中国家拉入强制减排的行列。数小时后,在会场的另一边,中国谈判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召开中国团第一次吹风会,坚持巴厘路线图,坚持双轨制谈判。接着,便爆出了引发轩然大波的《丹麦文本》——发达国家试图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空壳化,另起炉灶搞一份新的法律文本出来。如果这份草案最终通过,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将被迫承担减排责任,且所有的减排行为接受“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MRV)的国际核查,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人均排放将不能超过1.44吨,而发达国家人均却可以排放2.67吨。可能觉得确实不够童话,12月8日丹麦政府先是否认这份文本的存在,几小时后,见事态搂不住了,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执行秘书德博尔承认了《丹麦文本》的存在,并解释“这只是会前供一些人参考用的非正式文本”。当晚12点,中国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在吹风会上一点也不童话,提及发达国家承诺的1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说:“全球人均才两美元,这还不够我的发展中国家的同事在这里买杯咖啡。”苏伟接着说:传说美国可能要提出一个相当于2005年到2020年减排17%的目标,并且认为这个数字是显著的,但换算成基于1990年水平的减排,仅仅减少了1%,我不懂英文,我不知道1%的比例在英文里是否符合“显著”的定义。中国人开始发飙。

  【纵横】

  欧盟欲擒故纵拉抽屉

  算计贫下中农遭分化

  欧盟在会议第一天就收回了他们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提高30%的提议,理由是中美必须做出更多承诺。瑞典环境大臣、欧盟轮值主席国代表安德烈亚斯·卡尔格伦(Andreas Carlgren)表示,中美两国产生了世界上40%的排放量,两周前他们各自做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但这不能说服欧盟将其减排目标从到2020年减排20%增加到30%,我们必须将这种压力保持到谈判的最后一天,如果我们在游戏结束之前就软弱地宣布什么,我们会削弱最终协议。

  旁白

  欧盟此前提出将自己的减排目标从目前的20%提高到30%,到了会上又拉抽屉,而且把为什么拉抽屉的原因告诉大家,很坦率,很童话。接着,欧盟又公开下手分化第三世界贫下中农阵营。12月8日下午欧盟召开新闻发布会,欧盟委员会首席谈判代表亚瑟说,“看看现在的CDM市场,谁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很显然受益的是那些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巴西、印度,他们还需要额外的公共资金援助么?公共资金的优先去向应该是最不发达国家。”贫下中农果然被分化了,39个国家组成的小岛联盟和49个最不发达国家开始喧闹。12月9日,小岛屿国家和一些非洲国家提交议案,呼吁签订一个比《京都议定书》更为严格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图瓦卢甚至要求谈判暂停直到这个问题解决,肯尼亚、马绍尔群岛、格林纳达等国相继发言支持。这一提议令中国尴尬,并表示反对。“我们目前的程序足够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开启另外的新议题,就是修改巴厘路线图,让我们把精力放在最紧迫的事情上。”中国代表真不容易。

  【拍案】

  何亚非怒斥美方缺乏常识

  美启动对台军售制造砝码

  12月9日,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表示,美国不会为数百年的碳排放对世界进行补偿,中国经济繁荣并且拥有大量美元储备,它不会得到华盛顿的经济援助。

  旁白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11日回应说,斯特恩“或者缺乏常识,或者不负责任”,中国不是在要求捐款,而是代表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行动。何亚非建议斯特恩去看看三个星期前奥巴马访华时,中美就气候问题发表的《联合声明》,去看看中美达成的共识,这不是倒退嘛。何亚非还强硬表示,中方减排不接受国际核查。解振华也表示,发达国家承诺出更多的钱和更多的技术,但“到现在为止,资金没落实,技术没落实,有什么资格来跟我提让我做得更多呢?”实际上,中方暗地已做好没有外援也要减排的准备,抗美援朝没有苏军支援,中国人不也咬牙冲上去了嘛。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一周来,中国代表团连续炮轰发达国家,解振华指责发达国家开空头支票,苏伟批欧盟不厚道,副团长于庆泰质问发达国家诚信,如今何亚非又点名道姓驳斥斯特恩“缺乏常识”,中国人以攻为攻,以攻求守,以战为战,以战求和,这回才真正是与国际接轨了。就在何亚非发话前后,美国人又一次以退为进。奥巴马就任总统后不久便与中国恢复了军事联系,一个私下条件是美国放弃新的对台军售。奥巴马11月首次访华期间提出,中美应建立盟友关系,甚至建议北京分担领导世界的责任。日前美国务院副国务卿威廉·伯恩斯到访北京试图说服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支持对伊朗可能的制裁,但双方未通报会谈结果,看样子伯恩斯没有成功。伯恩斯离开北京第二天,美国政府便声明将通知国会向台湾提供大批UH-60“黑鹰”直升机和柴油动力潜艇的计划,并且还在“认真讨论”售台大批先进的“爱国者3型”导弹以及完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台军方研制的“博胜”指挥系统。美国人为什么说翻脸就翻脸?这当然是美国迫使中国在伊朗问题上让步的一个筹码。当然,要想迫使中国在气候问题上让步,也可以找到许多筹码。

  【无奈】

  齐呼唤政治共识

  每天工作25小时

  12月11日下午,联合国即将公布的LCA(《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框架)和KP(《京都议定书》框架)的最新版本传出,文本由200页缩减到几页纸,这份文本将成为接下来一周各国谈判的基础依据。主要内容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可能很快”将达到峰值;在2050年时将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1.5至2摄氏度;支持保留《京都议定书》成果;为全球2050年与1990年相比的总减排量比例设定3个选项,分别是50%、80%和90%;支持自2010年起进入为期3年的“快速启动”援助方案,协助发展中国家面对气候变化问题。

  旁白

  这是一个模糊的草案,其中完全没有涉及帮助发展中国家抗击气候变化的融资安排,留出谈判空间,留出“法官裁量权”,让随后到来的各国部长们也劳累厮杀一下吧。其实美国人根本就没想达成什么协议,会前美国首席谈判代表乔纳森·潘兴已明确表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一个有法律约束的协议有些超前了。”美国人理直气壮:我们说了不算,我们的议员们还得几个月后才可能立法批准我们今天的工作,大家为什么那么着急开这个会呢?怎就不能等等我们美国人?因此,此次会议最好的结果是达成“政治共识”,而要得到“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路还长呢。只委屈了苏伟们,他“每天工作25小时”,本应得到更好的结果。

  【虚无】

  气候变暖是个伪问题

  政治阴谋打击煤炭业

  在各国政要在哥本哈根吵得热火朝天之前,11月末1000多封往来于多位世界顶级气候学家的关于气候变暖研究的邮件和3000多份文件呈现网络。这些学者一直在争论气候是否异常变暖?气候变暖是否因人类造成?

  旁白

  这些学者也承认150年来全球气温确实有着一定的上升,他们也无法解释那些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极端气候灾难,但他们仍认为这是微小的,或许可视为一种自然界的周期波动。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气温上升?还是气温上升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多数人强调全球暖化将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如海平面上升。其实海平面从19世纪以来一直都上升,本世纪将会上升30厘米,但据联合国卫星测量数据,上升速度并没有加快,与150年来海平面上升均速是一致的,最近几年还下降了。另外,全球暖化也许同人类活动相关,但它们之间的关系高度复杂,例如测量全球海洋热容量其实是一直稳定的,也就是说人们并不清楚全球变暖带来的热量去了哪里。而北极融化只能部分用全球变暖解释,因为更主要的原因是北冰洋风力循环造成的,使得冰雪被吹进了北冰洋。为抑制气温升高所花费的经济代价是否能持续,这也是个问题。据设计,在2100年内将温度上升控制在2度以内,平均每年要耗费40万亿美元,而温度超越2度造成的损失每年约为1万亿美元左右。也就是说,代价是40倍。更有人猜测,全球变暖纯粹是政治设计,是政治阴谋。1974年英国煤炭工人大罢工导致保守党政府垮台,1979年保守党重新掌权后便期望削弱煤炭工业的影响力,燃煤造成酸雨、威胁气候,这成为政治家的口实。如果这些少数质疑气候变暖的科学家,以及政治阴谋论最终被证明是对的,苏伟们岂不更加委屈?虚无啊。

  【数字】

  物价转正临界点

  八项政策促内需

  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物价指数开始反转为正,11月CPI同比涨幅为0.6%,而10月是-0.5%。

  旁白

  CPI转正,这结果不出预料。接下来要问的是,通胀何时来?据分析,居民生活用品的供应不成问题,未来引发通胀的不确定因素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和信贷扩张引发的流动性过剩。过去一年货币供应量的确比较宽松,至11月中国新增信贷达到9.2万亿元,经济学家担心这种信贷投放会迟滞6个月影响到物价。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示,保持中国经济继续健康发展,促进内需是必须。为此国务院12月9日常务会议提出八项政策措施,包括住房营业税征免时限恢复至5年,小排量车辆购置税从5%升至7.5%,继续实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

  【说法】

  居民收入呈弱势

  政府服务花钱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日公布了多份政策调研报告,分别是《“十二五”期间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思路与途径》、《扩大消费的三个主要着力点》等。这些报告都得出相近的结论:社会收入过于向政府和企业集中,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

  旁白

  据统计,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已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2007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11.7个百分点;生产税净额占GDP的比重为14.2%,比1995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为31.3%,比1995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国民收入在加快向企业集中。另外,二次分配调节效果不明显,居民初次分配收入与最终可支配收入相比较变化不大,收入调节主要表现为企业收入向政府部门的转移。政府有了钱,但公共服务的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偏低。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达3260美元,但2007年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合计只有29.2%,比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的国家低13.5个百分点,比人均GDP3000-6000美元的国家低24.8个百分点。百姓收入低,政府公共服务又不足,谁敢花钱?

  【对照】

  中国车价远超美国

  政府企业腰包鼓鼓

  1到11月,中国汽车销量超过1200万辆,而2008年同期销售量为860万辆。汽车销量超美国不是问题,但汽车销售的增加并没有让国人享受到更便宜的汽车。比如凯美瑞,在美国2.4L精英版价格为14.9万元,而中国市场售价19.98万元。奥迪A6在美国市场卖34.8万元,而中国顶配版为69.6万元。其实在美国奥迪没有实现本地化,而相反,中国已是奥迪全球最大的市场,并开始修建第二座工厂。

  旁白

  中国汽车价格高过美国,也印证了上述研究结论:钱都跑到政府和企业兜里了。中国车商运营利润率为30%,美国为5%;中国车购置环节税费为50%,美国为5%。在中国,厂家在生产环节要缴17%的增值税和5%的消费税,车辆上市销售后购买者还须支付约9%的购置税。而在美国,大部分州对汽车公司仅征收5%~10%的税费,没有购置税。在日本,轿车的平均税率约11%,德国为7%。

  【惊诧】

  年底突击花钱2万亿

  数十万官员自暴自弃

  财政部的数据显示,全国1到11月累计完成财政收入6339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324.89亿元,增长9.2%;1到11月累计财政支出56235.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410.63亿元,增长22.7%。根据2009年全国人大批准的财政部的预算报告,全国财政应完成支出76235亿元,这意味着12月一个月中,全国财政部门要突击花掉2万亿元。

  旁白

  百姓或没钱花,或不敢花钱,或花钱买了高价车,但官员发愁的是钱花不出去,到来年上面就不给这么多了。高层期望刺激百姓消费,结果还是官员们担当花钱先锋。作为纳税人,能不能问一句:一个月花掉2万亿,怎么花的? 有调查称,中国有四五十万升迁无望的县处级“天花板官员”,自暴自弃,甘愿沉沦。比起那许多缺吃少穿的百姓来说,有钱花,有大把的资金可以差遣,多幸福呀。

  【谈资】

  重庆醉酒算工伤

  公众集体玩误读

  12月10日,重庆市高院出台《关于审理工伤行政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其中一条规定“因为用人单位指派行为而引起的醉酒伤亡,应该算工伤”。

  旁白

  醉酒算工伤?这还不招骂!重庆高院急了,第二天新华社就刊发了澄清公告,认为这是误读。《规定》对醉酒工伤是有区别的:“职工在工作中或工作前饮用酒类食品,工作中受酒精作用影响,行为处于非正常状态,由于本人的行为造成伤亡的,可视为醉酒,用人单位不承担工伤赔偿责任。”现实中,很多员工比如营销人员,受单位指派应酬喝酒,这是工作的一部分。重庆高院扩大了工伤适用范围,“醉酒算工伤”本意是为这部分员工争权利。但广大人们总是往坏处想,一下子就想到官员的大吃大喝上了——一个月要花掉两个亿,如何才能吃完喝完呀,喝出了事还要算工伤?切!

  【八卦】

  《蜗居》停播引发猜测

  老板能量或猜政治影射

  11月18日,电视剧《蜗居》在北京电视台青少年频道重播,播出5天后突然被停,引发热议和猜测。在创业板上市的华谊兄弟是此剧的投资方之一,为此在11月27日停牌一天,并发表公告称“公司对该剧投资收益为固定收益”,此事“对公司业绩影响微小”。

  旁白

  就像“醉酒算工伤”一样,大家总是瞎猜,总是误读,而且宁信其有。据说,因《蜗居》对房地产商的形象刻画过于负面,有房地产老板能量大,促成电视台停播。更多的猜测是,以江城为故事发生地的《蜗居》,是否影射2006年上海发生的要案?人物是否有真实的原型?剧中的市长秘书宋思明,被指原型为上海市前宝山区区长秦裕,秦裕曾担任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的秘书,而宋思明的“江A00029”的车牌,与秦裕事发前的车牌号“沪A00029”相似。剧中宋思明的情人郭海藻,则被指原型为SMG旗下一名主持人。剧中的一位老太太拒绝搬离被埋身亡,而上海地产商周正毅也曾强行拆迁,导致拒绝搬离的房主夫妇火中身亡,此事导致对周正毅的调查并牵出社保案大家煞费苦心到处找影射,怎么像回到了“文革”?■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