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首席记者 时超
曾一度风生水起的贵金属现货交易平台,正在经历一场来自监管层的重拳整治。
近日有媒体报道,大连等地的交易场所已于上周开始接受相关部门的检查,平台的交易模式、资金安全均为检查的重点内容。据悉,此次检查主要缘于6月底证监会[微博]清整联办发布的《关于开展各类交易场所现场检查的通知》(俗称“28号文”),涉及全国贵金属、文化产权、艺术品类和股权类交易场所,持续时间长达3个月。
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贵金属交易平台是此次检查的重点,曾引发多次投资者投诉的做市商制度将迎来大变,经历整治后的贵金属交易平台或将从之前的上千家大幅缩至两位数。
“国内大多数‘做市商’并没有对单边敞口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或者根本没有进入海外市场进行对冲的途径,从而导致平台与投资者成为对赌关系,风险巨大。”19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研究中心黄勃涛教授对导报记者表示,国内在相关平台从事贵金属交易的投资者的利益亟待保护,交易平台监管等制度也需尽快完善。
客户亏损成利润来源
“我已经不干了,心理负担太大。”18日晚,魏涛在电话中声音低沉地对导报记者说。其曾在一家贵金属交易中心会员单位工作多年,担任过理财顾问、分析师等多个职位,然而回忆起自己的工作经历,他称并没有丝毫成就感。
“客户多数都是被宣传的高收益、高回报吸引来的,但实际上这些投资者进来后不亏钱,我们就几乎赚不到钱。”魏涛说,“所以我的工作就是让他们频繁操作、不断亏钱。”
据其介绍,国内贵金属市场最初主要由上海黄金交易所、天津贵金属交易所等几家交易中心及其延伸出的会员单位和代理商组成。不过,随着黄金、白银逐渐受到投资者关注,市场上类似的贵金属交易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交易中心又通过较低的门槛迅速发展大量的下属会员单位,从而导致整个贵金属交易市场的乱象愈发突出。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进来的代理商发现,仅靠收取手续费根本吃不饱。”魏涛称,投资者在交易中心的代理商或会员单位的平台进行交易,每一手买进或卖出的手续费多为万分之八。这万分之八中,位于最顶端的交易中心拿走40%,交易平台拿走40%,银行拿走20%,而交易平台的40%还要拿出2至5成分给业务员和客户经理,所以交易平台的利润大概是万分之八的20%。
以此计算,若投资者以4000元/千克的价格交易一手(15千克),平台获得的手续费仅为9.6元,而平台从交易中心拿到牌照的价格则为数十万元至数百万元不等,每年还需缴纳一定的会员费,若客户交易不积极,仅靠手续费一项收入,明显入不敷出。
“我们一般会通过各种渠道激发投资者的积极性,比如给他们看一些伪造的交易记录,鼓励他们在短时间内进行波段操作,有时候一个客户在投资经理的引导下,一晚上可以买卖十几次。”魏涛表示,在类似指导下,代理商能赚到不菲的手续费,但客户操作风险无疑大增。
魏涛还告诉导报记者,代理商的另一吸金方式是误导投资者作出风险更大的操作。“比如预期银价会走高,我就会整理一个暗示市场下跌的分析报告给投资者。”
魏涛表示,这是因为贵金属交易平台实行的是做市商制度,而非撮合交易。即投资者的每笔交易,平台都必须接单。如投资者买一手,平台就要以对应的价格卖一手,反之亦然。“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盈利就是平台的亏损,投资者的亏损反而是平台的盈利。”
魏涛表示,相比手续费需要分一大部分给交易中心,客户操作的亏损则完全归为交易平台的“收益”,所以客户爆仓成为各平台乐见其成的事情。
做市商制度备受诟病
多名受访业内人士表示,正是做市商制度的盛行,令贵金属交易市场的风险事件频发。
“国外的商品类做市商机制的结构大多是开放的,不管是买方还是卖方,都可以向市场上任意的做市商询价,并自由选择。而国内一些交易所报出的价格是从国际市场换算而来的,无法体现交易者的实际交易意愿。”一名长期从事贵金属交易的投资者对导报记者表示,这种缺乏交易基础的模式,带来的风险可想而知。
“其实,实行做市商制度本身是为了激活市场交易的热情、增加流动性,但在操作中,往往会被一些不规范的平台滥用,成为其盈利工具。”一名期货公司的分析师对导报记者表示,一些贵金属交易平台在交易模式上实行的是伪做市商模式,即会员与客户之间进行不合理的反向操作,双方存在对赌嫌疑,以做市商制度之名行赌场之实。
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也碰到过多个类似的交易平台,如19日,自称是海南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会员单位山东盈通贵金属的理财经理的马姗,就对导报记者表示,在该平台交易的投资者有上海方面的专业老师指导操作,胜算较大。当导报记者表示要自己操作时,其仍不断强调“老师”的专业性强,建议跟随操作一段时间。
魏涛也对导报记者表示,一些交易平台在和投资者对赌中,往往会利用短时间关闭交易系统等方式,加大投资者的爆仓风险,从中获利。
导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山东标金投资有限公司等多家贵金属交易平台,就出现过投资者大量爆仓事件。
重拳整治
贵金属交易做市商制度早已引起监管层的关注,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清理整治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曾规定除国家批准的期货交易所外,其他单位不得以做市商交易方式进行标准化合约交易。
然而,从2012年以来,违规实行做市商制度的贵金属交易平台仍不鲜见,不少“野盘”运用虚拟资金与客户对赌的规模更是巨大。多名业内人士表示,这或许是此次监管层重点关注贵金属交易平台的原因。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1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本次现场检查的重点除了交易品种、交易方式外,检查内容还将包括交易场所的设立审批、业务运行和内部管理是否符合国家下发的文件等。
黄勃涛表示,在证监会的主导下,贵金属交易平台将迎来整合规范,交易场所或将从目前的数千家降至两位数。
导报记者注意到,依靠做市商制度发家的天津贵金属交易所日前发布了《贵金属交易所会员暂停经营、暂停会员资格及终止会员资格管理办法》,称这是为了确保该所会员暂停经营、暂停会员资格、终止会员资格的相关处置有序、合规进行。有行业人士评价,这将是贵金属市场做市商制度改变的先兆。
黄勃涛表示,做市商制度必须要找到境外风险对冲渠道,即平台在国内接单同时,也要在海外定价市场做等量的反向操作,但目前交易市场的综合类会员单位大多是企业而并非金融机构,缺乏操作经验及渠道。“今后可以考虑引入银行等金融机构。”
另外,有期货业内人士表示,贵金属的做市商制度也可向混合制交易模式转化,即将做市商与撮合交易以适当比例混合。这种交易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流动性强,市场透明度高。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