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那些曾经的资本大佬翻云覆雨,改变甚至扭曲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轨迹。回顾、剖析他们无疑会促进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他们现在都去哪里了?有的魂归西天,有的牢底坐穿,有的人间蒸发。剖析他们的“辉煌”过去,寻找他们目前的人生状态,启迪思辨,是本专题希望达到的。
仰融:湮没在华晨的美好时代
■本报记者 胡仁芳
仰融,再度提起这位当年的风云人物,你会记得什么?是他一手扶持起来的华晨,还是他那两道浓得怎么也化不开的眉?而今,仰融这个名字早已经不上媒体版面的头条了,即使过往的他做了再多轰动一时的事情,那也只是一时。
后来的他,虽曾经重出江湖,抛出宏大的汽车项目计划,充满信心也好,不甘心也罢,终究,他的身影连同他的雄心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了。
曾经的福布斯富豪
不得不说,仰融是极其聪明的。他既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没有任何现成的人脉以及资金的原始积累,更没听说他得到了什么贵人相助,只身一人,在资本市场上打拼,被媒体称为第一个让社会主义国家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微博]成功挂牌的人,事业巅峰时资产达到了300亿元。
那个时候,仰融便是大家嘴里的成功人士。对于很多成功人士来说,人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成功人士们成名之前是做什么的,如何发家的。然而,没有多少人能够说清楚仰融的身世。中间,许多版本中,说的最多的有这样一种。仰融籍贯安徽,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市北国镇,兄弟四人。仰融初中毕业后,先是做厨师,后来承包小商店,再后来又到江阴市外贸公司,20世纪80年代初去了深圳,开始走上资本运作之路。
而说起仰融与华晨,则始于1990年。那时,仰融的华晨事业是从400万元起步的。当时,他向其兄仰翱借了400万元人民币,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他开始炒股票,赚了不少钱,通过原始资本的积累发展壮大起来。
1991年底,仰融在香港注册的华晨控股出资1200万美元,以40%比例与当时的沈阳金杯汽车联合成立沈阳金杯客车有限公司。1992年5月份,由中国人民银行教育司、香港注册的华晨控股、中国金融学院以及华银信托等四家单位发起成立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注册资金210万元人民币,其中200万元由华晨控股出资。
紧接着,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在百慕大注册成立了海外公司“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华晨汽车),在运作上将基金会发起人之一的华晨控股手中的40%沈阳金客股份注入新公司华晨汽车。
当时,公司要想在美国上市,有这样一条规定:单一职能的上市公司,对下面的资产必须有51%的控股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仰融将基金会持有的21.57%华晨汽车股权与金杯汽车持有的11%沈阳金客股权进行置换,再注入华晨汽车,这样华晨汽车就持有51%的金客股权。1992年12月份,华晨汽车成功在美国上市。
那盛况,着实轰动一时。华晨汽车作为第一家中国国有企业概念股,在美国上市,真是前无古人。作为第一个吃到螃蟹的人,仰融这条路走得注定很艰难,但是也让他一举成名。无论历史如何变幻,那浓墨重彩的一笔必定会有他的名字。
成败皆华晨
没有仰融,就没有华晨。而当华晨已经成长起来,没了仰融的华晨,日子仍可以继续。对于仰融来说,成也华晨,败也华晨。
华晨汽车在美国上市,创造了中国国有企业海外融资第一家,也成就了仰融。1992年10月9日,美国纽约交易所,华晨汽车成为第一家中国国有企业概念股,公司发行500万股,IPO价格16美元,筹集资金8000万美元。随后,华晨系逐渐出炉,以华晨汽车为主,包括至少四家纽约、香港、上海上市公司及大量非上市公司、资产一度达到300亿元人民币。
不过,好景不长,戴在仰融头上的光环并没有持续多久,他的麻烦就来了。他又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我国地方政府首次在国外被起诉的案例。
2002年3月11日,财政部下发(2002)第五号函,认定华晨所有资产归国家所有,并直接拨给辽宁省政府。由于海外上市条件制约,华晨汽车上市文件所披露的最终控股股东名单是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该基金会当时由仰融掌握,不过,基金会最终被认定为完全国有。仰融与华晨的产权纠纷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基于此,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是否属于国有。
当时,根据辽宁省政府的指示,华晨中国董事会解除了仰融总裁、首席执行官和董事的职务,将政府成立的工作小组成员安排在这些职务和其他管理职务上。
2002年10月份,新组建的华晨中国董事会不再支付仰融工资,并于次月解除了其经理职务,终止其劳动合同。辽宁省政府还成立了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新华晨),任命省政府官员作为新公司的管理人员。
而在这中间,仰融的挣扎与反抗从未停止过。2002年9月27日,仰融旗下的华博财务向北京高院提出诉讼告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要求确认其在基金会的投资权益,包括华晨股权。2002年10月14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经济庭正式受理该案。四天后,辽宁省检察院以涉嫌经济犯罪为名批准逮捕仰融。一个半月后,北京高院驳回起诉,将此案移交辽宁省公安厅调查。
伴随着的是仰融出走美国的命运。国内的起诉没有结果,仰融自然不会甘心,他在百慕大依旧起诉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和华晨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不过,2003年12月31日,百慕大法院做出判决,驳回仰融的诉讼。
时隔七年后,仰融再度出山,抛出了预计产值或达到五个一汽集团的汽车集团计划,亦如当年,气魄惊人。只是,终究是不了了之,无论仰融还有多大的雄心,至少,目前我们看到的,并没有如仰融所规划的蓝图那么大。或许可以这样说,他此生事业中,最好的时光皆在华晨,只是,这样美好的光景已经过去了。
张海:39年的三张面孔
■本报见习记者 刘 琪
在河南9406万人口中,同时符合特异功能者、藏密大师、亿万富豪、资本大鳄这几个条件的恐怕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原健力宝董事长张海。就是这么一个“野路子”的河南小伙儿,却在90年代初期以及而后的十几年间,在波云诡谲的资本市场里风生水起。在镜头前,张海总是一副笑脸,但执掌健力宝后的他却没能笑到最后。2005年3月份,因涉嫌以做假账、虚假投资侵吞健力宝资金等,他被健力宝集团举报,后被立案调查,因职务侵占罪与挪用资金罪获刑十年。他的传奇人生就此告一段落。
普通人突变特异功能者
1974年5月份,张海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母亲朱乐平,是原开封市二十五中的语文老师,父亲张智志是原开封市经委工作人员,曾经也当过中学老师,张海是他们的独子。据张家的一个邻居回忆,张海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与其他孩子一样,没有任何不同,直到初中毕业前后,才有张海有特异功能的消息传出,如他能把大树叶含嘴里变成小树叶、用意念拨表等等。但是,那时候全国上下都处在特异功能热潮中,各地都有所谓拥有特异功能的人,所以张海并没有引起邻居们的注意。
初中毕业后的张海由于成绩不好没有升入高中,所以他选择进入了当时河南大学体育系为了创收所创办的武术专修班。但因为没有武术基础,加上总是旷课,没过多久他就被退学了。这下可急坏了张海的父母,于是他们通过关系找到河南大学武术专修班的班主任张宏梁,让张海跟着他学习气功,得以继续在河南大学上学。由于张宏梁爱好气功,所以在他得知张海有特异功能方面的特长后,就对张海格外上心,无论是到外地开会还是讲学都带着张海,这也让张海结识了许多相关方面的人士。
对于张海是否真的有特异功能,张宏梁声称亲眼见过张海的表演:把一片大的冬青叶子含在嘴里,过一会树叶会自动变小,而且轮廓保持不变。同时,在那段时期,张海开始用特异功能给人治病。虽然据找过他治病的人说张海并没有把病治好,但无论如何,张海的名声打响了。
或许是太过醉心于自己的特异功能,张海没能毕业,仅取得结业证书。虽然没学到知识,但在河南大学期间,他结识了对他日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藏密气功的信徒王紫升。通过王紫升的关系,王海得以拜入夏日东活佛门下,从此,他从一个特异功能者摇身一变成为藏密大师。
1992年,18岁的张海开始以夏日东活佛弟子身份在各地广开藏密健身中心,传授密法,招揽学徒,获得不菲的收入,名气也越来越大。后来张海给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办公室主任孙岭的领导治疗肺气肿,据说是病情减轻了,领导十分感激。于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了一个藏密瑜伽文化研究所,由张海担任所长。由此张海获得了一个“官方身份”,声名远播。之后几年中,他通过教学、授课获得了巨大的财富积累。
藏密大师变身资本玩家
1995年,已是富豪的张海举家迁至广州,购置豪宅名车,结识名流巨贾。或许是认识到气功和特异功能已经开始走向末路,也或者是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魔力,张海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宣步退出藏密气功的舞台,开始了他从藏密大师向资本玩家的转型。
据河南省工商局企业登记资料显示,1996年11月27日,张海联合其他股东,出资1999万元成立了河南心智实业有限公司,张海出资999.5万元,占50%股份,被选为法人代表、董事长。1997年4月17日,张海又发起成立了河南菩提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河南心智实业有限公司作为法人大股东入股,张海再一次被选为董事长兼总经理。
然而,让张海在资本市场颇有名气的还是成为中国高科的董事长。1996年,张海和他的另外两个伙伴筹资1亿元,香港中联出资5000万元,准备收购中国航空科技进出口总公司属下的深圳分公司。由于种种原因,此次收购遇阻搁浅,于是他们在深圳改组凯地投资管理公司,随后展开一系列连环收购。2000年4月份,凯地公司借收购深圳东方时代投资有限公司之机,入主由国内36所名校发起成立的上市公司中国高科。5月份,张海任中国高科董事长,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上市公司董事长。此时张海已成了名副其实的资本大鳄,但他并没有感到满足。2000年至2001年间,凯地系先后操盘方正科技、银鸽投资、飞亚达、中科健、深大通,捆绑的关联公司总市值已超百亿元。
资本大鳄终成经济罪犯
2002年年初,张海以浙国投名义以3.38亿元收购健力宝75%股权,全面执掌国内最大饮料厂家。同年8月份,在新加坡的顶级豪华游轮“处女星号”上,千余名从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前来的嘉宾,共同见证了28岁的张海作为健力宝总裁的首次亮相。媒体称之“亮出轻狂的资本面孔”。这或许是张海最意气风发的时刻,但同时也是他人生开始急转直下的时刻。
2004年8月23日,作为健力宝董事长的张海正在三亚度假,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被告知已被免去总裁和董事长职务。张海被罢免的理由是:他任董事长期间由于经营不善造成巨额亏损。对此,张海断然否认,他称经过自己的经营,健力宝已有1亿元的利润。但他的狡辩在事实证据前面太过苍白,2005年3月份,张海因涉嫌经济犯罪被拘捕,一个月后他被正式逮捕。
在历经一年零七个月的羁押、侦查和审查起诉以后,张海涉嫌职务侵占与挪用资金一案,在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开庭审理。佛山市检察院指控,张海在任职健力宝集团董事长、总裁期间,涉嫌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公司财产人民币约1.2亿元,涉嫌挪用健力宝资金9400万元。张海坚称自己是清白的,起诉书的指控与事实不符。
2007年2月12日,在被羁押22个月后,张海被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两项罪名,一审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佛山中院判决书认定:张海利用职务之便,共侵占健力宝集团资金人民币1.207亿元,挪用健力宝集团资金人民币8644万元。法院以张海犯职务侵占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十年,以犯挪用资金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七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五年。
在监狱中,张海没有像王林那样用所谓的特异功能越狱,反而由于在狱中立功以及表现良好,他获得了两次减刑机会,第一次从十年减为八年,第二次减到六年,故最终得以于2011年年初提前出狱。出狱后的他也一改往日高调的风格,不希望媒体报道出狱一事。在张海的女朋友黄鹭看来,张海出狱后与以往并无多少变化,思路还是很敏捷,因为在狱中也读书学习,并没有跟社会脱节。唯一的变化是更加成熟了,比起以前更知道关心别人。据了解,张海出狱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去看望已经90岁的姥姥。其后,他游走于内地和香港之间,看望众多亲友,乐此不疲。而他的家人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人们忘了张海。
具有传奇经历的张海自出狱后彻底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也没有再出现在资本市场中,属于张海的光辉时代就此落下帷幕。
张国庆:
不再露面的君安元老
■本报记者 胡仁芳
时过境迁,曾经的君安教父、证券三大教父之一张国庆,有多少人还记得他?于1956年出生于湖北省的张国庆,今年已经57岁了,接近古稀之年。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许多人的57岁。有的人继续为生计奔波;有的人已经开始享受着退休后的天伦之乐;有的人经过年轻时数十年的努力,已经成为社会或行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众星捧月般经常受邀出入于各色名利场所。而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男人来说,第三种生活应该是他们最愿意看到的。而对于像张国庆这样的人来说,年轻时就已经立下赫赫战功,接近古稀之年,第三种生活按理应该是属于他们的,但现实中,通常也有不少例外。
当年叱咤风云的张国庆,已经淡出人们视线许多年了!一说他担任了光彩49集团的执行总裁,一说他曾经为了生计做过服务员,种种似乎皆是传闻,未经证实。记者也致电光彩49集团询问,但工作人员的答复却是,我们的总裁不是张国庆。
可以说,出狱后,他的生活就成了一个谜,各种版本都有。或是当事人低调,又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时非彼时,终究,这个人,这个名字,早已被人遗忘了。
一代君安元老
提到张国庆,他的军方背景或许是人们最先能想到的。当年的君安,也因此受益不浅,张国庆最辉煌的时期便是20世纪90年代。
上世纪70年代,张国庆从部队复员之后,进入湖北省人民银行系统,80年代从湖北省人民银行办公室副主任,调任深圳人民银行担任证券管理处处长一职。1992年8月份,张国庆下海创办君安证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君安证券设立之初,由包括军队企业在内的五家国有企业投资,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证券法》出台之前,也是君安最辉煌的时期,游戏规则还没有最终确定之前,谁在行业中占据了数一数二的地位,谁同样也是规则确定后的老大。
提起当年的深圳股票市场,就肯定会提到张国庆,“一人独大”四个字绝对可以形容当时他在这个行业中的地位。1993年至1998年期间,君安共为超过100家企业承担A股、B股上市及配股业务,筹资总额近300亿元人民币。公司在国内下辖约60家证券营业部,交易量在深交所的排名从来没有出过第一位、第二位,即使在上交所也绝对在前六名之列,其国债交易量也不容小觑,位居国内前十名。
截至1997年底,君安的总资产达到了175亿元人民币,净利润达到7.1亿元,行业内全国第一的位置非其莫属。这时的张国庆,事业可谓风生水起,如日中天。市场曾经还有这样的说法,将那段时期称为君安时代。张国庆作为君安的掌门人,内心该是何等的骄傲与自豪。
由此,张国庆与万国的管金生、申银的阚治东[微博]并称证券业三大教父。
MBO令其黯淡收场
其实,最早让张国庆成为全国性的公众人物,不是因为君安事件,而是始于君万事件。与万科王石的一场大仗,让张国庆很快“走红”。不过,随后的君安事件,却让张国庆再难翻身。
一失足成千古恨,生不逢时等等话语,是自君安事件后,人们谈到张国庆,说的最多的。君安事件也是其事业由巅峰到没落的风水岭。
股权改造彻底改变了君安,也断送了张国庆本该直线上升的事业。在君安一片红火之际,张国庆开始考虑君安的股权改造。他设想用国际通行的MBO方式来完成君安股权的改造,即经营层以回购的方式获得公司股份,最终实现对企业的控制权。
彼时的张国庆,既是公司的总经理,又是董事会主席,游戏规则均由其一手掌控。虽然经营层回购所需资金绝非小数目,但是,这个问题难不倒张国庆。1997年,通过增资扩股,张国庆解决了资金问题,股改完成后,君安职工持股会变成君安证券的实际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达77%,其余的国营股东们最大的一家股权比例也被降低到7%左右。自此,当时中国最大的证券公司由国有性质变为由私人控股的公司。
而这位背后的操纵者便是张国庆。君安职工持股会的两大股东分别是新长英和泰东,两家公司均是由张国庆团队控制的投资公司。这个过程用了一年半时间。
若放在当下,这样的股权改革很常见。怨不得人们对张国庆发出这样的感慨:生不逢时。
1998年,一名被君安开除的职员给有关部门递交了一封举报信,捅破了时任君安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张国庆等人悄悄进行的收购行为。这一曝光,着着实实引发了一场君安震荡。无独有偶,公司财务部门发现有10亿元人民币公款不知去向。这么大笔金额突然失踪了,不能不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
张国庆以及君安开始被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张国庆调用了一笔账外收入在外注册了自己控制的公司,由此辗转获得了君安的大部分股权。审计署查明张国庆等人账外违法经营隐瞒转移收入的总额约12.3亿元,其中约2.3亿元在查处前夕返还公司。张国庆先后动用5.2亿元资金,获得君安约77%股权。
在君安事件中,原君安领导层的一项主要罪名就是侵吞国有资产,将国有资产变相转入私人名下,张国庆也因为虚假注资和非法逃汇等罪名锒铛入狱。2002年,张国庆出狱。或许那时的他,仍有东山再起之心,由君安旧部组成的华林证券就是最好的证明。
然而,时代变了,今天的江湖已经不是昔年的江湖。狱中的张国庆没有做到像黄光裕那样身陷囹圄仍可以垂帘听政国美,出狱后的张国庆亦不能重掌君安朝政,另起炉灶的他,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影响力。曾经的君安元老,已经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