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紧张背后:“余额宝们”正在玩危险游戏

2013年12月26日 06:49  东方早报 

  “眼下很多所谓的互联网金融没有任何的资本金,但即使是投协议存款、短期票据这种在短期内风险较低的领域,未来依然存在很高的流动性风险,譬如债市意外大跌,大家纷纷赎回产品,相关环节依然要有风险防范机制,依然要有资本、有拨备。”

  经历了一周的疯狂飙涨,银行间资金利率近两日终于因为央行出手逆回购而回落,新一轮流动性骤紧局面也看似告一段落。

  不过,今年因“余额宝们”冲击而导致的格外严峻的年末存款形势显然让人难忘。甚至,在业内人士看来,一场“饮鸩止渴”的游戏或许才刚刚开始。

  “信贷额度紧张将持续至明年”

  虽然流动性骤紧看似告一段落,但是,当“余额宝们”等来自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所谓无风险资金已经变得遍地都是,存款正在从银行体系流失,以及资金成本被迫抬高已经是摆在银行面前不争的事实。这也是银行屡屡问“央妈”要钱的根本原因。

  不少银行人士承认,余额宝的规模效应已经让银行感到存款利率市场化提前启动了,而大部分银行都还没准备好。至少,“在存款保险制度启动前,这对银行来讲多少压力有点大。”

  “其实我们银行一直有收益率与余额宝相当的短期理财产品,但在越来越多类似产品出现后,因为在灵活性等方面没法比,就只能跟着相应提高收益率,但单纯拼价格,(银行)根本没有优势。”上海一银行理财客户经理对早报记者无奈地表示。毕竟,银行存款可以投资的范围受到诸多限制,而目前更多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更是相关各方相继补贴造势的结果,这一点,海量存款客户的银行更是“玩不起”。

  更让银行业人士担心的是,在存款流失的背后,贷款投放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不仅是年内的贷款额度早早全部用光了,从总行上面传递的信息看,这种信贷额度紧张至少会持续到明年上半年,不仅是整体信贷额度收紧,上面还刚刚收窄了单笔信贷投放的额度。”某国有大行分行对公业务相关人士说,“这种情况,本来能做的很多(贷款业务)通过表内就做不了,只能通过资产池、信托等表外途径来发放资金。”

  存款和贷款,一来一去之间对银行的冲击可想而知。

  银行跟进“余额宝们”

  面对存款不断被挤压,银行也已开始酝酿“反击”。

  包括民生、平安、建行等多家银行内部人士近日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在与相关的基金公司合作方洽谈研发类似余额宝的产品。

  一参与类余额宝产品开发的银行人士就表示,银行推类似余额宝的产品,可以给银行带来可观的存款规模。

  而在一股份制银行资金运营部负责人看来,眼下涌现各种“宝”,更值得银行“学习”的则是其背后一整套的运营模式。

  “以现在余额宝尚不足两千亿的规模来看,尚不足以对某一家银行的流动性构成真正冲击,真正对银行产生威胁的则是类余额宝的这种运营模式本身,包括技术手段、支付手段以及给客户带来的方便性等,从功能和实际操作上看,这种货币基金事实上已经非常接近于活期存款,但收益率确高得多,这也直接迫使银行纷纷决定介入。”

  不可持续的玩法

  但问题是,除了思路上可以学习外,如前所述,银行如果真的决定大规模玩各类“宝”,可能真玩不起。

  据一位业内人士说,即便不去考虑各种补贴,其实在余额宝等货币基金大行其道的背后的重要推手就是基金公司利用自行垫资实现了“T+0”(编注:即当天就可以将钱取出来,而就像炒股一样,事实上基金赎回当天是无法将钱取出来的)。“但这种模式本身就存有硬伤,假设未来此类货基的销售量急速扩张,基金公司是否还有足够资本实力来进行垫付,是个未知数,一旦赎回大于申购,资金池将被抽空。”某大行战略规划部人士对早报记者分析称,“而这种巨额资金赎回的风险,银行效仿推出类似余额宝的产品,即便有资金池,但风险同样难以规避。”

  除了这个模式表面的隐忧,这个“余额宝们”还有更大的内在的隐忧,那就是随着类货币基金的资金价格抬升,正在将整个资金体系拉入一个难以为继的状况。显见的是,如果大量资金都投入债市,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就是资金大于债券需求,债券收益率将下降,高收益率又谈何而来?

  一位长期跟踪资金业务的银行人士更是告诉早报记者,观察市面上各种“宝”的7天年化收益平均值,普遍高于同期的协议存款价格,“可这些货币基金募来的钱其实都存在我们这,而我们给的利率并没有这么高。这个玩法不可能持续。”

  上述资金运营部人士还表示:“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货币基金,最终还是将所募集的钱还是通过票据、特别是购买银行的同业存款等途径回流到银行体系,而这部分成本已经被显著抬高的资金,最终不得不投向了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等回报率高但信贷不允许投放以及对资金价格不敏感的领域,这种资金链条是不顺畅也不合理。”

  不对等监管亟待纠偏

  一边是银行不得不跟进灵活的基金公司纷纷推出各类“宝”,另一边,这场游戏似乎具有不可持续的必然结局。这个僵局究竟如何化解?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在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不引起整个行业整体波动的前提下,或许应该让一部分投向低效率、高负债企业的产品违约破产,这是让资金价格逐步回归风险定价的一种有效途径。

  花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微博]就对早报记者表示,包括余额宝、类余额宝、信托、理财等在内,中国现在的问题是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利率对老百姓来讲都是无风险利率(编注:这里指无论是否出现兑付危机,最终终会由金融机构兜底),“这助长了投机,大家都在消耗国家信用。”

  此外,眼下互联网金融产品兴起的根源其实在于相关行业和银行之间的不对等监管。这或许也是目前银行根本无法和互联网金融产品抗争的根本原因。

  一位监管部门的权威人士直言,互联网金融可以改变交易方式,但并没有改变金融交易的风险本质。他指出,眼下很多所谓的互联网金融没有任何的资本金,但即使是投协议存款、短期票据这种在短期内风险较低的领域,未来依然存在很高的流动性风险(编注:譬如债市意外大跌,大家纷纷赎回产品),“相关环节依然要有风险防范机制,依然要有资本、有拨备。”

  值得关注的是,面对流动性“隔三差五”的频繁波动,随着影子银行的不断创新,其实可能央行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效力也被大大削弱了,这也是为何流动性问题越来越明显的原因。

  “如果把中国经济增长比作一条大船的话,央行所能用的‘桨’太小了。”沈明高建议,央行应引入入Shibor或逆回购利率作为新的利率政策工具,以此来更好地监控市场。可见的是,美联储调控的惟一工具是隔夜拆借利率。

  录入编辑:王卉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浙江大学副校长被批捕 或因侵吞国有资产
  • 体育CBA-广东夺半程冠军 北京击溃上海
  • 娱乐曝黄晓明密会22岁校花 撇baby两月情变
  • 财经康泰问题乙肝疫苗疑似生产环节被污染
  • 科技中关村电子卖场公布举报电话
  • 博客2013年十大语文差错 十大网络流行语(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复旦四大学霸:21岁女生被誉门萨女神
  • 叶檀:金融船底漏水
  • 雷永军:中国奶粉的五大命门
  • 姚树洁:七常委亮底透视了什么信号
  • 陈季冰:下一家倒闭的纸媒将是谁
  • 周彦武:城镇化是中国人的白日梦
  • 龚蕾:中国富豪为何涌入法国买酒庄
  • 陶冬:耶伦的圣诞礼物
  • 叶檀:中铝能不能由职业经理人接盘
  • 张捷:黄金市场的对冲纽带意义
  • 易鹏:北京控制人口宜疏不宜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