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华尔街回望1929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5日 13:27  国际先驱导报

华尔街回望1929
1929年10月,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急剧下跌,引发全国银行倒闭,金融业者齐聚华尔街。 AFP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在华尔街之前经历的数次危机中,警惕“大萧条”重演都是市场极易发生的联想。幸运的是,此前的联想从未真正发生。这一次,类似的担忧仍旧是多虑吗?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王晓洁发自北京

    研究“大萧条”的著名学者本·伯南克也许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会在美联储主席的位置上,与另一场可能发生的“大萧条”作战。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将此次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看作是1929年至1933年“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以来华尔街遭遇的最严重危机,百年一遇。

  “将结束于1929年的投机风潮与现在的房地产泡沫做比较十分诱人,却是误导。”10月4日出版的英国《经济学家》如是评论,不过,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多家西方媒体仍将“大萧条”与当前的金融危机作对比,美国《时代》周刊干脆将当前的危机称为Depression 2.0。

  其实,在华尔街之前经历的数次危机中,警惕“大萧条”重演都是市场极易发生的联想。幸运的是,此前的联想从未真正发生。这一次,类似的担忧仍旧是多虑吗?

  危机表象似曾相识

  银行破产,保险机构告急,贝尔斯登、“两房”、雷曼兄弟、AIG这些曾风光无限的华尔街巨人接二连三倒下,对未来的恐慌充斥华尔街,这一幕与70多年前的“大萧条”何其相似。

  在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罗伯特·塞缪尔森看来,两场危机的相似之处在于,美国人在危机前都债台高筑。他在评论《是1929年再现吗?》中写道,上世纪20年代人们向银行借钱购车、买家电,而在过去十年,人们则疯狂举债购房。这直接引发了金融体系的动荡,而金融系统的动荡也正是两次危机的共同表象。

  “大萧条”始自1929年10月24日的“黑色星期四”,当天,道琼斯工业指数暴跌,在28日的“黑色星期一”,股指更是狂泻13%,29日再跌22%。在接下来的3年里,美国股票市场缩水89%,在1932年7月到达历史低谷后,直到1954年才回到了1929年的最高水平。当时,绝望的储户们狂敲银行的大门是常见的街景。

  2008年的9月29日,美国众议院否决布什政府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的当天,道指也重挫778点,创历史最大单日跌幅。10月6日,道指自2004年10月来首次跌破万点关口。

  此外,经济增长放缓与失业率上升等表象也是两场危机共有的特征。1929年至1933年,美国的GNP下跌三成,CPI下降1/4,失业率从3%升至25%,1931至1935年的净投资实际增长率也持续为负。现在,美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失业率的升高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数据远不及当年惨烈,目前市场关心的是,失业率会不会由6%上升至10%。当然,当年的25%还是一个不可想像的数字。

  熟悉的危机根源

  两场危机的成因也有相似之处。

  对于“大萧条”的成因,经济学界至今仍存在不同观点,但基本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需求匮乏导致了危机的发生,而与实体经济脱节的金融市场则成了问题的爆发点。

  吉尔伯特·菲特在其著作《美国经济史》中写道,在上世纪20年代初,经济的不利因素就已出现:农业始终未从一战后的萧条中恢复,农民贫困,所谓工业部门工资水平较高的说法也掺了水,因为新机器把大批工人排挤掉了。在1920至1929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增加了50%,而工人数量却未增多,工农作为消费主力,其收入降低必然导致国家总需求减少。而在1924至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售额从20亿美元增至35亿美元,这已经大大超越了社会的购买力,银行注定将尝到资金链崩溃的苦果,而政府出台对策过于滞后则加剧了危机。

  此次次贷危机的爆发有着类似的根源:实体经济出了问题,问题在金融市场暴露并扩大,不同的是今天金融市场的威力比“大萧条”时期更为强大。本世纪初,遭遇互联网泡沫破裂以及“9·11”事件的重创后,美国将房地产市场作为经济引擎,这其实暴露了美国经济缺乏实际增长点的问题。作为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更是以连续降息的手段刺激经济增长,为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提供了温床,高杠杆率的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地被发明出来,在缺乏有力监管措施的情况下吹大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房贷机构甚至借钱给明显没能力还贷的顾客。同时,大量廉价外国商品、尤其是“中国制造”的涌入使美国经济长时间内没出现明显通胀,紧盯CPI的决策者们便轻信了天下太平的假相。

  当房地产价格上涨时,非理性的市场还仅仅表现出其悦人的一面,但当2006年起房价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偿付的贷款比房子本身的价值还高,违约率便开始攀升,问题逐渐暴露,高杠杆率的金融产品更使危机面扩大。

  政府处理方式迥异

  不过,与“大萧条”时期不同,当前美联储以及美国政府应对危机的反应更快,力度也更大。在过去的13个月,联邦基准利率已经从5.25%降至1.5%,美联储共向市场注入了1.1万亿的流动性。虽然评论这些手段的效果为时尚早,但不可否认,这是提振市场信心的必要方式。

  其实,伯南克和财长保尔森确实是将“大萧条”的遗产学以致用了。

  在今天看来十分荒谬的是,“大萧条”时期,胡佛政府采取了货币、财政双紧缩的政策。当时,财政赤字仍是不被接受的概念,胡佛政府还在试图艰难平衡财政赤字,并推行了贸易保护政策。胡佛政府不顾千名经济学家的联名反对,于1930年6月17日签署了《斯慕特-霍利关税法案》,将应税商品的平均关税提高到前所未有的53.2%的高度,对濒临崩溃的经济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而当时的美联储也没有出台任何刺激市场流动性的方案。用美国经济史学者约翰·S·戈登的话说,就是国内经济快被通缩冻毙时,美联储还开着治疗经济过热的退烧药,货币供应量在“大萧条”期间减少了1/3。

  直到罗斯福上台后,开始推行与前任政府相反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强调了创造需求和国家干预对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这才扩大赤字,投资基础设施,创造就业,美国经济重新振作起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