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车效梅提供的数据,1998年,迪拜石油公司石油利润约为3142万美元。迪拜的石油产量在阿联酋仅次于阿布扎比,约占阿联酋全国石油总产量的15%。但与其他酋长国相比,迪拜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较轻。1995至2005年间,迪拜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30%,石油收入仅占6%。
但近两三年来,石油收入占比下降到5%以下。更重要的是,迪拜石油储存已近枯竭。
由于早已预期到石油的枯竭,迪拜一直寻求非石油工业来发展经济,包括商贸、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相应地,迪拜在吸引外资方面的力度也非常惊人。
可以说,现任统治者马克图姆(Al-Maktoum)家族不仅具有商业上的远见,在政治上也相当成熟。这使得历来动荡的中东似乎与迪拜没有什么关联,反而成为油价上涨的最大受益者。
中国驻迪拜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室曾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迪拜的经济模式更像由开明独裁者领导的家族企业,王国政府更多的是干预,而不是盲目的反对。而马克图姆家族本身就是商人起家,他们一贯奉行的“自由贸易”政策也被代代承袭。
经济与政治的双重稳定,使得迪拜于1995年开始计划建立迪拜国际金融中心(DIFC)。而大规模的石油开采活动也给迪拜带来巨额外汇收入,为这一“沙漠中的华尔街”打下物质基础。短时间内,迪拜建成DIFC的酋长国双塔,并快速成立诸如商品期货交易所、证券交易所等多个交易市场。
而“9·11”事件也为迪拜提供了事实上的机遇,伴随着美元持续贬值,大量资金因为避险需求撤出美国。
2004年9月,迪拜政府决定设立占地面积110公顷的DIFC,德意志银行、瑞士信贷、摩根士丹利、美林等各国投资机构纷纷加速进入这一“聚宝盆”。
根据中国驻迪拜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室的统计,相比于迪拜境内的其它企业,DIFC的主要优势在于:允许100%外资;零所得税和营业税;无外汇管制;资本及利润可100%汇回;美元为主的交易体制;高标准、透明的操作环境;对洗钱进行严格监管;不同于离岸金融中心,迪拜完全是陆地金融中心,与纽约、伦敦、香港无异。
随后,伴随着石油价格一路高涨直至147美元/桶的历史高点,石油美元表现坚挺,DIFC的地位更是突显。
地产金融 “恶果”
2002年,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棕榈树岛预售,全球富豪趋之若鹜,短短1个月内便宣布售罄。球星贝克汉姆(David Beckham)、影星布拉得·彼特(Brad Pitt)等名人成为业主,也为棕榈树岛再次扬名。
同样被人耳熟能详的是七星级的321米高的帆船酒店,面积相当于1.92万个足球场的迪拜世界中央机场,全球最大的室内滑雪场,以及正在建设中的高达818米的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
很多阿联酋人都中肯地认为,阿联酋在全世界的声誉很大程度上是受迪拜豪华的建筑项目所赐。但很多当地人也同时认为,迪拜这场债务危机不是件坏事。
根据2002年迪拜对地产持有权的法律规定,非阿联酋国民可以在迪拜拥有地产,尽管地产不包括地皮,但不动产的永久持有权及99年长期租赁权仍准许售与拥有私人公司的个人。
此外,为鼓励工业企业的发展,阿联酋亦向企业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无偿或低价批拨工业用地,以优惠条件及象征性租金出租工业项目用地等。
由于迪拜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前述提及的各种贸易优惠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外国人口大量涌入,目前每10位居住人口中只有1人是本土阿联酋人。这两方面因素使得迪拜的土地需求远超过供给。
阿联酋工业银行此前曾有一份研究表明,2004至2010 年,阿联酋房地产业的投资将达2300亿迪拉姆(按目前汇率计约合美元)。但事实上,仅2006年,如火如荼的阿联酋房地产领域,总投资已经达到3890亿美元,成为房地产投资领域的海湾第一、阿拉伯第一和世界第一。
而在当年阿联酋对七个酋长国的排名中,迪拜的投资达到1783亿美元,占整个阿联酋房地产投资的46%;迪拜当年共发布项目155个,占阿联酋项目总数的63%。
而迪拜王室高级成员也曾表示称,从2008至2015年这七年间,迪拜在旅游、餐饮、休闲、娱乐、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将达到3650亿美元。
事实上,在2007年全球经济达到巅峰时期时,此前在迪拜置业的业主不仅能从房价大涨中大赚一笔,还能享受优惠税收政策。据称,当时有别墅物业的转手价比4年前高出200倍。
因为有着对未来的美好预期,这也不难解释2002年棕榈树岛的成功预售。
然而,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使得原本的美好只留下南柯一梦。
正如上所述,由于迪拜经济近年来严重依赖房地产开发与外资,全球信贷紧缩使迪拜房地产业的资金链条面临崩溃。
在11月底迪拜世界宣布还债延期前,好大喜功的迪拜世界公司早已叫停世界第一高楼的兴建计划,也暂停了棕榈树岛工程。现如今,人工棕榈树岛只是一片填海之地,2000幢别墅和豪宅未见踪影。
迪拜的房地产商纷纷取消或推迟建造计划,其中有很多是政府控股的企业。有媒体称,迪拜至今已有400余项工程项目被取消,总价值超过3000亿美元。
而迪拜的房价,经历了自2002年以来的一飞冲天后,便急转直下。2009年第三季度,迪拜房地产价格下跌率年化为47%,而很多豪宅的价格在几个月内就跌去了一半以上。
持续多年的地产泡沫终于破灭。
房地产公司纷纷通过裁员或是延长还款期限等方式,寻求渡过难关。迪拜世界的债务危机就此暴露。
3. 伊斯兰金融的考验
没有人知道,世俗金融行业的投机与贪婪是否已经侵入伊斯兰金融。尽管DIFC的官员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要让投机远离伊斯兰金融。
在迪拜,传统金融与伊斯兰金融虽然共同存在,但有着本质区别。因为《古兰经》禁止“利息(riba)”。
然而,一贯善于创新的金融市场用各种方法委婉地规避了名义上的“riba”,宗教与资本得已融合并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的同时,伊斯兰金融也正面临着金融全球化的考验。
正如弗朗索瓦·沙奈所言,“全球化已开始走向亨·布吉纳特命名的‘真正的投机经济’”。
贪婪入侵?
伊斯兰金融,曾被认为是全球资金的“避风港”。
虽然伊斯兰教教义反对不劳而获地收取利息和高利贷,但把“零利息”和“低利息”看成是伊斯兰金融体系的主要特征,也是以偏概全。
上海财经大学的朱钟棣认为,伊斯兰教根据可兰经的精神和先知穆罕默德的解释,形成了一套指导社会经济文化各种活动的准则体系。其中包括:禁止收取利息;主张风险分担;认为货币是一种“潜在”的资本,仅有货币并不能形成生产力等。
但伊斯兰教对riba的理解在不同时期或松或严。但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着全球通货膨胀的加剧,金融机构由于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利息”的理解有所放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巴曙松说,例如伊斯兰学家提出新原则,利息禁令只适用于“净利息”,而不适用于因通货膨胀而产生的“虚利息”(浮动利息)。
石油危机使海湾国家获得了大量美元,美元的投资与保值成为问题。而西方金融机构以低利率吸收石油美元,以较高的利率贷出,从中牟取丰厚利率。这对于穆斯林产油国来说,这些资金在收益上遭受了损失。
新型的伊斯兰金融也应运而生了。
一贯善于创新的金融市场用各种方法,比如分红,委婉地规避了名义上的riba,使得伊斯兰金融产品品种覆盖了传统金融产品的90%左右。